去年11月2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正在上大课《经济学十讲》,70名学生公然走出课堂表示抗议,随后,这些哈佛学生还发表了致曼昆的公开信,同时表示声援占领华尔街运动。

2012-02-13

曼昆是哈佛大学的明星教授,曾担任布什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最出名的著作是那本《经济学原理》。上世纪末,美国一家出版社以140万美元征求经济学教科书,结果,曼昆的这本《经济学原理》被选中。这本书于1998年出版,立即被美国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当年的发行量就超过20万册。第二年就有了中文版,译者是我的北大同学,经济系教授梁小民。

曼昆对他这本经济学教科书十分看重。他引用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逊的一句话:“如果我能写一国的经济学教科书,那我就不在乎谁制定该国的法律,或者谁起草高深的条约。”顺便一提,这位萨缪尔逊早先也写过一本《经济学》教科书,自出版后半个多世纪畅销不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1979年就有了中文译本。

在这次占领华尔街运动中,不少经济学家也发表了他们的各种意见。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引用三十年的统计数据指出,美国的财富增长只集中在最富有的1%的人手中,原因是这少数富人拥有了太多的政治影响力。曼昆写文章反驳,曼昆以他自己和克鲁格曼也属于最富有的1%为例,说明接受更多的教育才是致富之道。只是,对于正面临就业困难的很多大学生而言,曼昆的文章未免显得缺少说服力。

实际上,这次美国的贫富分化,很大程度上和经济全球化有关,和中国有关。因为有大量的美国公司到中国投资,在中国建厂,由于中国的劳动力非常便宜,这样美国的资本家就能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变得越来越富。与此同时,因为工作机会大量地流入中国,很多美国人就失了业,生活水平下降,变得越来越穷。十几二十年下来,贫富之间的差距自然就很惊人了。

曼昆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两百年前由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应该集中力量发展它最有优势的那些产业,然后通过和外国的贸易而增进自己的利益。举例说,英国和葡萄牙都是既能生产毛料,又能生产葡萄酒。这两个国家都可以自己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毛料和葡萄酒,两国之间也用不着做什么交易。但是在英国,生产毛料的能力高过生产葡萄酒;在葡萄牙则相反,生产葡萄酒的能力高过生产毛料。这样,与其两个国家各自生产毛料和葡萄酒,不如你集中力量生产毛料,我集中力量生产葡萄酒,然后再用你的毛料换我的葡萄酒,到头来,两个国家在付出同样劳动的情况下都增加了收益。

然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理论前提之上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在李嘉图的时代,国与国的自由贸易只限于产品。在当时,资本和私人企业是不会移动的,是留在本国的。今天的全球化,却是在产品自由流动之外,还加上了资本和私人企业的自由流动。人员的流动也增加了,不过人员的流动总有各种障碍,因而总是缓慢的,有限的;而资本的流动则易如反掌,十分快捷。既然比较优势理论赖以成立的理论前提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原先从比较优势理论推出的结论也就不一定还成立了。

全球化推动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因为大量的美国公司把生产和加工搬到劳动力低廉的中国,导致美国自身的产业空洞化,失业率急剧上升;跨国公司则获取了高额的利润,由此导致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再者,美国的公司虽然把生产和加工搬到了中国,但是由于中国的消费能力低,美国的消费能力高,其产品大部分还是要运回美国销售,这就导致了美中两国间的贸易赤字急剧上升,乃至陷入债务危机。

经济全球化还导致了民主失灵。由于资本的大量外流,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大大超出了本国政治的控制范围,所以,由此引出的后果也就不能或很难通过本国的政治加以解决,无论你的政治有多民主;除非是对资本的自由流动本身加以限制,而这在一个自由国家中又是很难做到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提出了很多批评,但却提不出多少可行的解决办法,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固然,经济全球化增进了全球的经济总量,中国美国都是有得有失。但总的来说是中国在上升,美国在衰退。问题是,在美国,得益者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得益者主要是中国政府,偏偏中国政府是一个专制的政府。经济全球化竟然导致了民主国家的衰退和专制强权的崛起,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现在,美国朝野都已经多多少少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采取一些措施;但迄今为止其效果仍然有限。这是一个新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从而找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文章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