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从传统共产主义体制的转型──新的视角》

二○一四年秋天,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召开了一次有关中国社会转型的学术会议。会议由维多利亚大学亚洲和太平洋研究中心的吴国光主任发起和召集,汇集了来自加拿大、美国、中国、台湾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会议开幕式邀请了美国克莱蒙·麦肯纳学院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裴敏欣教授作了主题演讲,吸引了维多利亚大学和周围社区的众多听众。经过吴国光教授和他在维多利亚大学的同事海伦·兰兹杜女士的编辑,会议参加者的论文汇编今年已经由Routledge学术出版社出版,英文书名是China’s Transition from Communism-New Perspectives.(见图)

会议递交者的论文涉及后毛泽东时代中国传统共产主义(在中文语境这更多是用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转型中很多重要问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原《当代中国研究》主编程晓农的论文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体制下的资本主义”(“China’s communist capitalism”)的概念。他的研究基于中国和苏联/东欧转型的对比,对不同的案例中国家政权在引进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做了分析,尤其是产权制度的建立和私有化的过程。他认为在产权制度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国家政权的作用决定了其效果。

相对而言,在中国,国家权力的作用比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转型中起的作用更大,这就导致了共产党体制下的资本主义这个怪胎。他的观点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

后毛时代中国体制的转型问题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夏明教授的论文在分析转型问题时也把中国放在国际比较的背景下,利用国际学术界对寡头制度的讨论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寡头制度”的概念。台湾学者徐斯俭的论文题目是《两个党国体制的故事──比较海峡两岸的威权体制》,讨论了国民党当年体制转型中的相应问题。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冯崇义教授递交了关于中国近代宪政传统和中国党内民主派的关系,认为中共党内自由主义民主派和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上的相关传统有沿袭关系。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王红英教授递交的论文是“崛起的中国与全球治理:从规则遵守者到规则破坏者和制定者的转变?”,讨论了中国崛起后对全球秩序的冲击,是会议论文中唯一涉及转型中国与国际关系的文章。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的苏扬教授与他人合作的论文介绍了中国官方在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中的策略和教训,分析了它们对于官方自九○年代以来应对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影响,尤其是在颜色革命和茉莉花革命的背景下。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年轻学者递交的论文讨论了网络时代官方应对民间舆论的策略,对信息化时代下转型中的政府与民间关系作了分析。

最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程映虹教授的论文探讨了后毛时代种族话语与转型中的民族主义这个官方最重要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吴国光教授在对全书的内容作分析时认为,这些论文回应了国际上中国研究界对转型问题的一些重要讨论,在一些问题上得出了更深入和独特的结论。

动向2016.10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