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01日(一)

我在日本的媒体介绍一些当代中国的人物,介绍他们小时候的身世、现在的活动、以及他们对中国社会的想法。我介绍的人物,有时候是有名的作家、律师、文化人等,但我更想介绍的是中国的工人、农民、年轻人等所谓的“普通公民”。

我关注中国的普通人是从我第一次去中国的1987年开始的。那时侯我在哈尔滨认识一些“做买卖”、“旅馆服务员”等的农村青年。通过跟“异文化朋友的老百姓”的交流,我就开始喜欢中国的。但那时侯我在中国没听过“普通公民”的说法。

在1980、90年代我认识的普通人,大都是不敢参与自己周围的公共社会活动。但我不觉得他们对公共社会活动没有兴趣。实际上,有些人告诉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但他们没有表达自己、发挥自己的机会。对那时侯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参与周围的社会活动是参与当地政府的活动的同义词.所以,跟当地政府没有一定关系的他们,即使对社会、政府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能按自己的信念行动。

过了10年后,变化挺大了。08年,我去了四川大地震的灾区,在那里认识一个80后的女青年。地震发生时,她刚从深圳回故乡,在当地小旅行社里做一个平凡的办公员.地震夺取了她的老家和办公室。处于失意的境地,她开始行动起来,就是在自己老家的一带帮忙老人洗澡等。那时她发现自己体验到了从来没经验过的充实感。“我帮忙别人知道自己才应该活下去。”后来她选志愿者之路。

2008年以后,我经常去四川、湖北、河南、安徽等内陆地区.除了她以外,我还发现不少的普通老百姓开始从事志愿者的活动。在郑州认识给贫民和艾滋病感染者服务的青年,在湖北的深山里认识帮忙当地贫村建设工作的原深圳民工。我开始关注“普通公民”的他们。他们在中国不是多数派,但中国人口多,对日本人来说他们还是有非常大的人口力量。我参加过他们志愿者的集会,每次都有几十个人参加,这是在日本的市民活动现场没想到的人数规模。他们有非常朴素和诚实的正义感,跟功名心无缘的义务精神。我认为如他们团结起来的话,一定会形成开闢新中国的重要力量。

最近中国公民社会活动遇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政府管制,所以可以感觉到市民活动少了一些。但我还相信中国今后一直会走向公民社会化,所以我还会继续关注中国的普通公民。他们的力量在哪里?1,他们拥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力量。2,他们的主张不是花言巧语而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自觉发出的。3,他们跟政府是不完全一致的行动主体.这些正是我特别关注他们的主要理由。

将来的中国,如何实现民主化?我不能预测这些难题.或许是,知识分子,文化人之中的“大人物”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以“代表大众”的名义实现民主化吗?还是政府里发生了民主派一群,在他们的指导下实现吗?还是从普通公民里出来英雄吗?但我确信,无论如何实现民主化,也都一定要靠普通公民的积极参与并大力支持。

文章来源:东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