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余秋雨慨叹”为什么说人家错了的人,自己不认错呢?真有趣“(《青年周末》),竟成了他的夫子自道,真的”真有趣“!”

被奉为“散文大师”、“大学者”的余秋雨,最近在担任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文化素质评委中,又把他信口开河、死不认错的老毛病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再次见识他的“文化素质”大表演。

当观众指出余秋雨在点评中把成语“仁者乐山”的“乐”读成“le”的错误时,他不但不接受,反而说是字典错了。

余秋雨辩解说:“我在评点的时候,还愣了一下,想要不要读yao.但我想对于大部分普通读者来说并不知道这个读音,所以我最后才读了口语中大家熟悉的读音。”说不作解释地读古音“yao山yao水”,中国有多少人听得懂?叫人们千万不要做“字典一族”,“现在有些人就是字典派,整天翻着字典看别人有没有读错音。”“很多异读字的意义很相近,我认为这样的异读音就可以归并在一起。没必要再分化出那么多不同的读音”,呼吁统一异读字。(2006年05月16日《人民网》、《青年周末》)

有观众质问余秋雨:字典就是帮助认字和纠正错误用字的,字典是按照国家语言文字标准规范编辑出版的,而且有国家法律规定如何规范使用。您是一个搞文学的,而且又是评判别人素质的,难道您连个遵纪守法、遵守国家规定的语言文字规范的起码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都没有吗?这位观众直斥余秋雨之信口开河、不知耻辱、文人无行和缺德,真是一针见血。

更离奇的是自诩戏剧专家、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余秋雨居然在评点中编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把他的老前辈、老同行莫里哀说成“死在舞台上”;实际上莫里哀是1673年2月17日晚上九点演完《没病找病》后回到家里,由于剧烈咳嗽引起肺部血管破裂而致大量出血,于当晚十点钟逝世。(《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5月12日)

上海《咬文嚼字》资深编辑金文明先生在《石破天惊逗秋雨》中指出余秋雨文章中有一百三十多处“文史差错”,但余秋雨竟说“这我就不相信了”,还给章培恒封了个“当代最权威的文史专家”的头衔(《青年周末》),拿他来为自己遮羞。

由于毛泽东实行焚书坑儒、大革文化命的结果,中国人的文化素质严重下降原是不争的事实。例如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被用小篆书写的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难倒,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教授除了把“侉离分裂”读成了“瓜离分裂”,还分不清小篆和隶书(《羊城晚报》);以“重振国学”为己任、两个月内至少写了四篇鼓吹振兴国学的文章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竟不明白“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而用错典,而且那四篇文章,还让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找出四处史实错误、一个别字和两个不通句子。(2005年6月10日《南方都市报?副刊》)。

再如,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的编剧、导演、演员都以为刘备做过亭长,电视剧《聊斋先生》的编剧、导演、演员都让蒲松龄们看《红楼梦》;名作家西岭雪不认识“遐迩”;北京社会科学院清史专家阎崇年研究员用错“诛求”(《咬文嚼字》2006年8月号);不胜枚举,有啥稀奇?

山西左权县原生态歌手、“羊倌歌王”石占明在大奖赛中把英国、澳大利亚国旗当作是中国、日本国旗时,余秋雨就批评说,“这样的结果太离谱了,让人感到痛苦”。可偏偏批评评别人的余秋雨批评不得,还死不认错;余秋雨慨叹“为什么说人家错了的人,自己不认错呢?真有趣”(《青年周末》),竟成了他的夫子自道,真的“真有趣”!

21-may-2006

作者文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