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记》杀青后,我第一时间找来了电影海报。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贾樟柯这次野心似乎过于庞大,居然想在一部电影里讲述二十四座城市的故事。及至看完海报,恍然大悟,这哪里是二十四座城的故事,分明是在为房地产商打广告。所谓的二十四城,原来不过是一个楼盘的名称罢了。但不管怎么说,这部片子确实让我读懂了成都。
通过一部电影可以读懂一个城市,那么,通过一座桥应该可以读懂一个城区吧?事实上,读一个城市,讲一个城市,实在过于宏观,而宏观的东西,就好像电视里正在选秀的美女,想摸摸不到,想亲又亲不着。所以,关于株洲,关于株洲的荷塘区,就从那座桥说起吧。
这当然是一座现代化都市普遍都有的大桥,全称红旗路高架桥。红旗路自然指得是桥所在的路名,高架桥则表明了它的昂贵身价。1994年7月,我第一次见到了这座当时传说中的巍巍大桥。高大、威武、宽阔。从远处看,它仿佛一条玉带,将红旗广场与320国道紧密相连。从近处看,我必须要抬头仰视,才能打量它那美丽的容颜。也就从那一刻起,我居然对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而这种亲切感,许多年后,只在武汉长江大桥的桥面上再一次产生。至此,我预感这座大桥很可能会陪伴我好几年。果然,两个月后,我收到了株洲环保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意味着每次上学与放学,都将从这座高架桥下经过。同时,这也意味着我的活动半径,开始从石峰区扩展到了荷塘区。
卞之琳先生诗云“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尽管卞之琳先生的诗我早已倒背如流,但我始终未能登上高架桥的桥面看风景。原因其实很简单,高架桥并没有开辟行人通道,所有的行人都只能从桥底经过。虽然可以冒险一试,但对于一座工业化城市来说,所谓的风景大概也不过是些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罢了。顶多可能会有几只燕子或麻雀,但那已经不能带给人太多的兴奋。
倒是桥边的两家企业值得一说。一家名叫“太子奶”,一家名叫“湘火炬”。“太子奶”位于桥中,“湘火炬”则位于桥末。当然,那时候的“太子奶”还处于创业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后来夺得央视广告标王的无限风光,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它已经如一轮火红的朝阳冉冉升起。至于“湘火炬”,相信只要具有10年投资经验的股民,一定对它记忆犹新,作为德隆系的“三驾马车”之一,“湘火炬”从1997年的1.98元开始启动,至2004年,复权最高价达到了240元,创造了中国股市一次又一次的神话。
历史总是让人感到特别的无奈。2009年的12月,寒风凛冽,我站在红旗中路186号,这个位置的对面,正是当年“太子奶”工厂所在地。此时,已经成为全市有名的蔬菜批发大市场。因为一个对赌协议,一个号称未来10年销售收入要超千亿的大集团公司,轰然倒塌。而湘火炬,也早已在资本市场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山东潍坊市以生产柴油机出名的“潍柴动力”。不过,让人感到高兴的是,“潍柴动力”的股价堪比当年的“湘火炬”,甚至还要更高。或许,这正是“湘火炬”的最好归宿吧。
至于高架桥,当然也不复存在。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高架桥的笨重桥身,对荷塘商业区的发展,不但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成为一个严重的障碍。炮声隆隆中,桥墩依次垮塌。只不过,我没有想到,高架桥的谢幕竟是如此的哀伤和悲情。九条鲜活的生命,就是那么一瞬间,被迫彻底消失。最终与这座城市一样,尘归尘,土归土。
不是每一座桥都可以流芳百世。桥如此,大多数人也是如此。但我想,不管怎样,至少我们这座城市会在历史的车轮里继续不停的前进。
来源:作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