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贵的品格,人们一定以为我们要谈论某位历史英雄的,某位民族英雄的,某位对人类文明史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的,或者是其他领域的某位伟大人物的品格。如果这样想,那就是太受陈旧观念的事缚了。我们要谈论并赞扬的恰恰是几位非常普通的中国人的高贵品格。他们都经历了一般国民所未经历过的贫困、艰难、辛酸和痛苦的生活历程,但都以无比的毅力与勇气,战胜了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以完全的爱心实践了耶稣基督的博爱原则。他们是伟大的以捡破烂为生的张小英夫妇,伟大的继母张妈妈,伟大的孤女陈姑娘,伟大的孤儿兄长徐兄弟。

张小英夫妇现在都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三十多年前,为了逃避不合理的婚姻而流浪在外的走投无路的张小英与一位同样是流浪他乡做苦工的诚实善良忠厚的男子结为夫妻。他们是地道的患难夫妻。婚后,他们没有户籍,因此他们无法象正常的社员那样拥有自留地和拥有在生产队按劳取酬的权利;又被迫离开了民工队,因此既无住处,又失去了生活来源。最后他们夫妻二人只好住到金华城东郊五里亭的一个破庙里,双双以捡破烂为生。因此被称为“破烂夫妻”。婚后的三十多年中,他们的生活是极端困难的,用贫困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描述他们的生活了。破庙寒天透风,夏日漏雨,他们挨冷受饿,缺吃少穿,终年吃不上几顿饼子或米饭,更谈不上油水和肉类了。他们一直挣扎在生和死的交界处,可以说他们的生存并不比数千年前的原始人好多少!但是谁能想到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中,他们完完全全履行人类最高的主义——博爱。婚后三十多年中,他们除了养育了亲生的几个孩子外,还养育了三十八个弃婴,这些弃婴都是捡破烂时在街头、巷尾、田头、水边、路口、草丛旁、垃圾堆边捡来的。他们自己衣不遮体,食不裹腹,每新见到一个弃婴,夫妻俩就极端地犯难,因为他们太贫困了,等于是一无所有,实在无力养活多余的人口。但是他们拥有无与伦比的爱心,这种爱心激发着他们每一次都咬紧牙关,毅然地将弃婴带回到他们那破烂不堪的栖身之处,勇敢地担负起养育众多弃婴的艰难重任。因为有了张小英夫妇的伟大的仁慈的心肠,因为有了那些自小就历尽艰辛和磨难因而懂世甚早的孩子们深受父母博爱精神的熏陶,在赤贫的困境中培养出来的相濡以沫、互相扶助的和睦与友爱的气氛,五里亭那间破庙虽然残破得几如废墟,却充满了真正的人类亲情和友爱。直到90年初外界人发现他们的存在为止,他们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张小英由于长期的劳累、操心和长期的饥寒疾病的侵袭,已瘦弱觉得失音,即嗓子沙哑得讲不上话来。就是在那样的情形下,张小英夫妻及大些的的孩子总将一把米、一个馒头,一块捡来的补丁等等,留给新来的乳婴或其他更小的家庭成员。当年他们经常从垃圾堆捡回人家丢弃的奶粉袋麦乳精袋,用热水冲洗一下,来喂养那些新捡来的还不能吞菜喝汤的乳婴;平素就是有一毛钱,他们也用于改善那些可怜的孩子们的生活。他们是用血和汗养育了数十个孩子的。

伟大的继母张妈妈的故事发生在吉林省长白山脚下通化市。提到东北,人们往往神奇地认为那里沃野千里,财宝众多,尤其是长白山,在人的心目中更是物产丰饶、景色迷人的地区。但是对于张妈妈四个养子女而言,长白山的风景名胜不过是他们共同经历生活磨难的冷漠客观的陪衬而已。张妈妈年轻时是一位高大、健康、诚实、长相好看的女工,七十年代初嫁给了一位长她二十岁左右的军队干部,此人丧妻,身边有四个幼小的孩子,大的七、八岁,小的岁把。为了避免更多的矛盾和负担,她毅然决定不生育,以四个养子女为亲生儿女。她全心全意地操持那个家庭,同时还负担着孩子们远在河南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生活和医疗费用。婚后不到十年,张妈妈的丈夫又因癌症去世。但是困难没有使她退缩和动摇,相反,她却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履行养老携幼的重任,将自己的青春与精力全部献给四个与她根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和老人。她牺牲了一位妇女应有的权利,以一种极端的慈怀,坚定不移地走在耶稣基督所指引的道路上。由于她的无私的崇高的爱,几位老人在老病中获得了幸福的保障,几位孩子全都考上大学并学有所长。想一想,如果没有张妈妈这位伟大的继母,那四个孤儿,那四个多病的老人,结局完全可能是另番不堪设想的样子啊!正是因为张妈妈始终不渝地奉行着舍已为人的原则,那些孤儿才有了温暖的生存基地,那些老人贫病中才有了依靠,总之是张妈妈使他们老少的生活充满了应有的欢乐和意义。

陈姑娘生长在鄂北一个非常贫困的山村。十岁之前父母双亡,她领着唯一的妹妹守着空荡荡的破草房子。作为农民,意味着靠体力才能生存。陈姑娘姐妹俩都是不满十岁的孩子,哪来的体力?在贫困山村,对于年幼的孤儿来说,生存真比登天还难!但是小小的陈姑娘没有在困难面前放弃求生的意志,她带着妹妹耕地、播种、汲水、收割、抗旱,在风里、在雨里、在雪里,顽强地与自然搏斗,与人类生活中使一般人望而生畏甚至因之而悲观绝望的贫困、饥饿疾病搏斗,更可贵的是于此同时,陈姑娘坚持学习文化知识,并考上一所师范学校。她和她的妹妹一年也吃不上几顿米饭,她们的饮食,如果用现代化的或小康的生活水准来衡量,连泔水也称不上。她上学的数千元费用是那些良知未灭的山村乡亲凑借给她的,这笔债务对于一个赤贫的山村孤女来说,真是天文数字的重负,但她一点也没有气馁,继续奋斗在充满困难和挑战的道路上。

徐兄弟是安徽农村的一位农民。幼年丧父。一党专政下的农村一般说来就必然意味着贫穷,尤其家庭的家主去世后,往往更是如此,徐兄弟象很多中国的农民青年一样,有一般强烈的急于改变生存善的愿望,而赋有不怕困难的品格,为了供他的弟弟上学读书,他自八、九岁起就被迫行乞,身上留下许多狗咬的伤疤。十四岁时,他母亲又去世了,于是徐兄弟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担,继续一边种地,一边行乞,以供养他的弟弟继续读书。赤贫的困境磨练了他的意志。他的意志和仁爱的兄长心怀感动了他的弟弟。他的弟弟终于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并于八十年代中期考取了官费赴留学生的名额,此时徐兄弟已三十多岁了,只有与一位长他十几岁的寡妇结婚。婚后不久,长期贫困而又劳累生活导致的肝癌夺走了他的生命。徐兄弟具有真正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上几位普通的伟大的中国人的博爱精神与坚韧不拔的行善意志,是所有其他的中国人、所有其他国家的人类成员的光辉的榜样,他们的品格是高贵的,因为他们一向舍已为人,一向不怕困难,一向敢于同困境作不懈的斗争。困境不但没压垮他们行善的意志,反而成了激励他们与命运抗争的,不断实践博爱的因素。

对于富有的人来说,救济贫困的人,抚养几个弃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对于张小英夫妇那样的一无所有的人而言,那是一种无比沉重的担子,象大山一样的重的担子。张小英夫妇履行博爱,就等于是以病体扛泰山。因此他们的行为与品格由此而赋有高贵性。

对于普通的家庭妇女而言,养育几个孩子,不过是操心劳神的份内事,即使是加上夫妻双方的父母的负担,也不过是多忙碌些,少享受些而已,而且这样做是尽他们自己的人伦义务。但是对于张妈妈而言,一个承担了那么多她本可甩手不管的生活重担,以一种少见的牺牲精神,为一群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少服务,就是非常高贵非常伟大的行为了。她的行为完全符合基督的要求,她的品格因此而无比高贵。整个人类不但应该永远记住这种品格,而且还应该有更多的人涌现出来,发扬之,光大之。使之成为造就人类普遍幸福的动力。

对于生活在普通的健全而又饱暖的家庭中的学生而言,帮助幼小的妹妹,考上中高等学校,并不是多么艰难的事情,也谈不上应得享惊人的声誉。但是对于陈姑娘而言,战胜了重重的生活困难,既养大了弱小的妹妹,又考中了中等学校,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应享极高的荣誉。

至于徐兄弟,他完全称得上是中国文明史以来最优秀的男子之一,他崇高的牺牲精神,绝境中总忘不掉知识对改变人命运的伟大作用的朴素的真理观,是伟大的中国农民阶级中的博爱精神和追求知识与进步的典型。

以上几位普通的中国人的生活历程,表明了卑贱者的身上往往蕴藏着众多的美德与令人敬仰的高贵品格,体现了在道德受到极权主义政权的极大污染的环境中,中国民众中的向善力量并没有消亡,仍然有许多人在顽强地与贫困、劳累、落后、冷漠及其它艰难困苦作势不两立的斗争的同时,无私地为他人服务。

与他们相比,那些只顾个人私利的人,那些有能力帮助他人却无视他人贫穷和疾苦的人,是何等的缈小;那些将自己的躯体和灵魂都出卖给权贵的,到处欺世盗名招摇撞骗的所谓的“明星”与“名流”,是何等的卑污;那些忘记了为人民服务职责的,专心于贪污腐化的,专门偷盗或抢劫国库的,丧心病狂地挥霍民众劳动成果的人,是何等的丑恶!(完)

(注:数年来在报刊上先后看到张小英夫妇的故事,张妈妈的故事,陈姑娘的故事,还有徐兄弟的故事深受感动,觉得他们才是最伟大的中国人。因此写下此篇短文,以表示对他们的敬佩。)

《杨天水文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