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南京《市民论坛》的消息。从2002年4月开始,南京每月开办一期《市民论坛》,让”市长与市民面对面”围绕某个主题进行对话。电视台每期录播,收视率之高甚至超过了许多热门的连续剧,可见市民寄望之热烈。姑且不问《论坛》的主题如何选定、参与的市民代表如何产生、”论坛”的内容到底如何,仅这个形式本身就值得赞美,值得肯定,值得推广。起码《市民论坛》搭建了一个”公仆”和”主人”对话的平台,不叫《市长论坛》而叫《市民论坛》。这也说明,这个”论坛”首先是市民发言的平台,而不是市长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讲坛”。如果各地政府都有足够的自信心直面百姓,那就在通向公开化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毫无疑问,《市民论坛》是”一种政治文明的进步”。

令人不无遗憾的首先是:南京电视台只是”录播”,而不是现场直播。多数”主人”看到的,可能只是删节版,而不是原汁原味的。其次,南京这样的《市民论坛》,目前还只是一个孤立的例子,连”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都要作为新闻大肆报道,并配发评论。再次,大多数老百姓如今还不能以一个公民的姿态,理直气壮地捍卫自身的权利。在这一大背景下,《市民论坛》很容易流为官员、教授们表演、作秀的”贴金工程”,何况,每期论坛主题”都是由有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同志参加的’都市工作室’策划”。但无论如何,有胜于无,形式重于内容。在过去的2002年,南京不断传来各种消息:震惊世界的投毒案以它戏剧性的收场成了一个无解之谜,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不再使用警车开道”的表示。而坚持了10个月的《市民论坛》,则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忧喜交半的六朝古都。

差不多同时,我在报上读到一篇《”贴金工程”缘何屡禁不止》的文章。报道列举贫困的安徽阜阳耗资3.2亿建造的”国际大机场”,早已成为野鸟出没的乐园;号称”牛城”的黑龙江安达投资上亿元,沿街建造299头石牛雕塑、铺设9,999块牛图案路面砖……这样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贴金工程”到处都是,屡禁不止。那些只知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无耻官吏,不顾民生疾苦、百姓死活,在黑龙江”牛城”的地方官们打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同时,当地的养牛户却面临:卖了牛奶长期拿不到钱,饲草严重不足,被迫纷纷忍痛卖牛;在地委书记、行署专员王怀忠建”中国第一大市”的狂妄野心支配下,安徽阜阳的几大”形象工程”,至少透支了未来10年的财力。当地工人、教师、农民,每人被摊派了数百元的所谓”机场建设费”。这样的”贴金工程”在老百姓眼中自然成了”黑暗工程”、”血汗工程”。

在”公仆”与”主人”关系倒置、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没有什么改变的前提下,”公仆”既不是由”主人”选举产生,也不受”主人”的监督、罢免,”主人”的选举权只不过写在纸上,官员只是对上司负责,而不是对”选民”负责。只要这样的体制存在一天,”贴金工程”就不会终止,王怀忠们更不会成为过去。大搞”形象工程”的安徽阜阳、黑龙江安达等地,我们诚然不会听说什么《市民论坛》,南京的《市民论坛》虽然让我们看到了搭建”主人”与”公仆”对话平台的可能性,但如果不在制度上根本解决权力的来源问题,”主人”无权选举”公仆”,也无权罢免”公仆”,这样的”主”、”仆”关系决定了《市民论坛》或好景不长,或流为”贴金工程”,而”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样的”贴金工程”将继续大行其道。

(2002年1月18日于杭州)

〔转载自《民主论坛》;http://asiademo.org/gb〕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