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03日

进入2014年,久违了的选举又要开始了,媒体上,私下里,关于选举的话题又开始多了起来。而关于年底的台北市长选举,我看到的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电子媒体的讨论,以及私下听到的讨论,几乎都是围绕着柯文哲要不要入党啊,马英九会不会让连胜文选啦,或者两党如何催出自己的基本盘啊等等政治策略来进行。

台北市明明有那么多市政问题,我真的很少听到关于具体市政的讨论,很少有人愿意比较和讨论一下哪些候选人的哪些市政建议,对台北市和台北市民更好。说来说去,大家不是在选市长,是在选蓝绿.

真可悲。

说可悲,是因为选颜色不选市政能力,似乎成了台北市长选举───也许是整个台湾的选举───的痼疾。我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的台北市长选举.那一年,谢长廷,郝龙斌,宋楚瑜三个候选人争夺市长宝座。坦率讲,不仅是我这个观选者,就是外界,大概也都不会否认,单就市政能力而言,以宋楚瑜省长任内的勤政,谢长廷主政高雄市的政绩而言,他们应当比资历尚浅的郝龙斌更强。但是选举结果,郝龙斌大胜谢长廷,而老骥伏枥的宋楚瑜更是只拿到五万多票。显然,台北市选民对于政党立场的考量大于对于候选人市政能力的比较.这一次选举,让我真的相信了一句话:台北市选市长,蓝营随便推谁出来都会赢.

但是仔细想想,这个大家都承认的事实,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台北市号称首善之区,台北市民一向自诩市民素质最高,然后只要选举一来,大家还是照样以蓝绿来作为投下神圣一票的判断标准,这么多年了,没有进步。我们想想纽约,每一次的市长选举也很激烈,但是今天回顾起来,我们都会想到朱利安尼在治安问题上的雷厉风行,想到彭博任内不顾外界抗议而整顿交通,新任市长白思豪的社会左倾政策;我们甚至也会津津乐道他们的个人风格,包括白思豪的多元家庭。但是,没有多少人会聚焦在这些市长的政党背景,去讨论他们是共和党的人还是民主党的人。在一个民主化更加稳定发展的社会中,政党背景的色彩越来越淡化,而政策主张和候选人的能力越来越成为选民最在乎的事情。而目标也是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台北市呢?

我没有在讨论候选人,候选人到了提名结束,进入选举日程之后,一定都会提出洋洋洒洒的竞选政见。这些政见一旦当选之后是否会履行也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针对的,是媒体和选民。选举中,有多少媒体会大幅度报道候选人的市政政策?选举后,有多少投票了的选民说得出来他们选出的市长的具体政策主张呢?没有。无论是媒体,还是选民,他们不在乎候选人的政见,而比较在乎的是候选人的政党立场,以及他们的参选在政治权力斗争中的影响。可是明明,市政能力关系到的是选民未来若干年的切身利益,但是选举一来,大家似乎对这些都不管不顾了。怎么会这样?!

我不是选民,我仅仅是一个长期住在台北的观察者,但是我能亲身体验到,台北的市政还有很多可以值得检讨的地方:我住的地方不远就是花博所在地,那么大的地方现在利用价值很低;松山机场的飞机起降日夜轰鸣,到底要不要迁移走?已经有了小巨蛋了,是不是还需要大巨蛋,让台北市继续拥挤堵塞?

台北市长选举就要开始了,媒体和民众,可不可以更关心一些这些问题?可不可以选出一个更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市长,而不管他是蓝还是绿呢?我没有信心但仍有期待。

文章来源:苹果即时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