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家麟著《二十道阴影下的自由》

区家麟著《二十道阴影下的自由》(网上截图)

与大家阔别了一段时间之后,方思行又在《书林漫步》再和大家一同看书。

很多人都说,香港是一个无民主,但有自由的地方。实际情况又是否这样呢?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业顾问、资深传媒人区家麟在他的新书《二十道阴影下的自由》中认为,香港的新闻自由正受到一道道无形的自我审查所冲击。

不少人,尤其是新闻工作者都认为,新闻界确实存在自我审查的情况,但他们又未必可以举出实证,甚至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新闻工作,当然讲求专业。不过,区家麟认为,“专业”正是新闻机构管理层或上司,用以规范记者工作的上佳方式。事事讲求中立、客观、持平,实际上是扯后腿。

《二十道阴影的自由下》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来自作者区家麟的博士论文。经过六年时间有系统的硏究,他得出一个结论,虽然无实证香港的新闻界存在自我审查,但就有二十道阴影,他称之为“结构性审查”。

区家麟在接受访问时说,基本上过去这么多年来,没有人会直接承认,如何去证实自我审查?在作者提出这个结构性审查概念中,现时很多前线记者连自我审查的机会都没有,意思是他们在日常的运作当中已经基本上没有时间去思考、去做一些深入报导和发掘真相的事,也没有机会接触一些政治敏感的事情。为何会导致这个状态呢?某程度就是“结构性审查”。

所谓“结构性审查”,包括搞不对称平衡、迷信权威、强调记者要中立、抽离、被动,不鼓励调查报导,订立双重标准,操控广源分配,人事升迁等,企图影响新闻内容。

区家麟又表示,有赞助的节目,即比较软性、非政治化的节目,结果就是有很多比较敏感的、政治化的话题完全被忽略。单看一件事不能说是结构性审查,或者是一种审查;但如果看到种种不同的行为,加在一起,有很多不同的面向,都同时令到内容越来越亲建制,或回避一些敏感的话题,他称为“结构性审查”。这是多少的问题,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

作者不单只将这些“结构性审查”有系统地描绘出来,更以不同的研究实例,去说明这些审查是如何运作的。行内人看后定自有同感,一般读者看后,就更可了解“自我审查”如何在没有实证下出现。

书中提出一点,是我非常认同的。作者提出,有传媒机构专门招募一些经验不足的记者,因为他们较容易顺从上司的决定,称之为“幼嫩培育”;或者以“生产线”形式采访,即每个记者只负责一则新闻的一部分,令他们在采访过程中,见树不见林。结果只有采访主任或新闻部主管才洞悉每天的新闻大局,从而更容易操控内容。

不过,想深一层,市民大众一定不会喜欢看或听一些经过自我审查的新闻,亦即是说没有市场。为何老板要专门令自己的新闻或生意没有市场呢?你一定会说,他们自有其他生意,会因此而得益。但香港是一个自由经济的社会,如果讲真话的新闻才有市场,就不会没有人去做。是否香港人根本并不在意新闻有没有经过自我审查,还是在“结构性审查”的操作之下,大家根本看不出来呢?希望今天介绍的这本书《二十道阴影下的自由》能够刺激大家的思考。

RFA2017-08-18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