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圣诞期间,中国一些城市、学校禁止党员、干部、学生庆祝圣诞节。有官方微信公众号声称,圣诞节应被看作中国的“耻辱节”;也有网民呼吁,“抵制圣诞、不过圣诞节”,将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设为“毛诞节”或“人民节”,认为抵制“洋节”是中国人的文化觉醒和抵制外来文化入侵。中国的毛诞、圣诞之争,凸显中共“文化自信”背后的混乱与忧虑,官方意识形态遭遇种种困境和迷思。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出面反驳官方抵制、禁止过圣诞节之说,称某些地域的相关限制通知,是出于维护城市治安秩序和交通安全目的,与抵制圣诞节不是一回事。26日逢毛泽东诞辰124周年纪念日,有毛左申请庆祝毛诞集会,却被当局以“将严重破坏社会秩序”为由禁止。

中国政府及官媒既怕背负禁止圣诞的骂名,又怕毛诞过热引发社会分裂,妨碍发展,但又拐弯抹角为地方禁止圣诞节开脱辩护,环时既否认当局抵制、禁止过圣诞节,又指随着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备受重视,“圣诞节在中国中心城市的商业化扩张,大体走到了头”。

中国官方为树立“文化自信”反而促成“文化乱象”的窘态,有几个背景因素:一、意识形态冲突。不同于毛泽东时代,邓小平后直至习近平时代,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过去一元化的意识形态,受到社会多元化思想的挑战,中共的意识形态,不再是社会唯一的意识形态。在毛时代遭反对的,现在却得到支持;曾经无法接受的,现在却普遍被采纳。但毛毕竟是中共开国元勋,对今天的中共仍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因此使中共在意识形态定位上,经常处于不能自圆其说的窘境,也表现在历年来圣诞、毛诞之争上。

二、中国发展模式问题。40年来发展,中共意识形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目标上,即由经济服务政治,转变为政治服务经济,经济发展成为意识形态的出发点。由于经济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构成G2格局,使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日益密切,双方合作越来越多,需要维护的共同利益也越来越多。而在外交政策及意识形态上,中共经历从与苏联站队,然后韬光养晦,到现在的“积极参与”演进过程,使中国既想充当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对外保持相对开放姿态,又因国力和影响力提升而产生将自身发展模式对外输出的想法。这种双重抱负,使政府接纳和抵制外来文化和影响力方面,经常显得笨拙与尴尬。

三、官方层面混乱与社会族群分裂。对今年过圣诞和毛诞问题上,地方和中央在发声和姿态上既互相牴触,又如出一辙。虽然环时总编缉胡锡进出面辟谣,称自己作为党员干部,“从没听说过”中国当局出台圣诞禁令。但有社交网站引用国务院办公厅今年1月公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其视为各地政府和机构呼吁民众不应过圣诞节的凭据。

有消息说,甘肃一个地方工商管理部门禁止商铺公开摆卖圣诞树,原因是习近平在19大上说,中国人应该庆祝自己的节日。但河北省张家口有民众申请在当地广场集会,纪念毛泽东诞辰,公安竟指有关申请“将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发出不予许可决定书。

一方面,左派毛粉狂热庆祝毛诞,如在毛泽东诞辰124周年纪念期间,有数万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民众,前往湖南湘潭市韶山毛泽东纪念园参加纪念活动。另一方面,各地也有众多民众不顾禁令,仍以各种方式过圣诞节,如重庆解放碑24日晚传有近万人聚集广场周遭欢度圣诞夜,遭到警方驱赶。

中国官方“去圣诞、迎毛诞”,半推半就反驳禁止圣诞,显然是缺乏自信和文化焦虑的表现,不仅打自己脸,也无缘引领世界。中国这一文化自闭主义的浮现,既有官方的焦虑与默许,也有民间和地方揣摩上意和瞎追风等因素,以及当局对外来宗教信仰或习俗,对社会稳定和控制影响的忧虑。

毛泽东意识形态已长期成中共手中的烫手山芋,即不能完全放下,拿着又深感碍事和麻烦。中共新时期的外交扩张主义和“积极作为”思想、维稳固权的忧虑、执政党意识形态非主流化等,都是中共目前强求文化自信,却反而丧失自信的根源。

世界日报社论
2017年12月28日

作者 editor

在 “彭涛:圣诞毛诞之争,“文化自信”背后的焦虑” 有 1 条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