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铁骨柔情——查建国文选》

去年年底,美国的劳改基金会出版了《查建国文选》,书名叫《铁骨柔情》。读完《查建国文选》,令人浮想联翩。

我是在读了查建国的妹妹查建英发表在2007年美国著名杂志《纽约客》上的长文《国家公敌》之后,才对查建国其人其事有所了解的。在这篇长文里,查建英讲述了查建国的成长和经历,从家人和朋友等多种视角描述了查建国的个性以及对他所作所为的观感和评价。查建英这篇文章写得很出色,早就翻成了中文,流传也很广泛。

查建国和我一样,都属于老三届,算来今年他就60岁了。应该说,在我们这一代异议人士中,查建国的情况是比较特殊的。我们这一代异议人士,大多数在毛时代就开始有了反叛的思想,不少人在当时就因为持有不同政见而被批斗甚至坐监狱,而查建国却直到毛去世后好几年都还在怀念毛。作为插队落户到内蒙古的知识青年,查建国既没有参加从77年开始的高考,也没有参加知青回城大潮,而是坚守农村一直到1989年。这段经历一方面说明了当年的查建国在思想上的简单乃至幼稚,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他在品格上的顽强与执着。

正像他的母亲所说,查建国从小就立志当英雄。正是出于这种要当英雄的理想,他才被毛泽东那套具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外貌的极左路线所吸引,并且比一般人更长时期地陷于其中走不出来。但是当他最终走出了毛思想的陷阱,他也没有像其他很多人那样,变得庸俗,变得犬儒,而是苦苦地寻找新的理想,新的值得献身的伟大目标。而当他找到了这样的目标,他就义无反顾地投入,甘愿为之牺牲,无怨无悔。岁月在流逝,目标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但他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则始终如一。

起先,我也有这种印象,觉得查建国就像他自己说的,是那种“固执”而“简单”的人,是那种有“一流的人格力量”,但只有“二流的见识”和“三流的知识”的人。不过等我读完他的文选,我发现这种印象是不正确的——查建国并不简单。

查建国在1998年参加了组建中国民主党的活动,1999年被捕入狱,被判处9年徒刑。在狱中,查建国除了给自己的女儿写下了大量的家书之外,还按照狱方的规定写所谓“思想改造汇报”和“年度总结”,同时还写了很多篇对时事和理论问题的思考与评论。正是这些文字,使我对查建国刮目相看。

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查建国是怎样地坚定不移、英勇不屈;更难得的是,作者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考很有深度。例如他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即剩余价值理论的批判就很到位,对“三个代表”、对“和谐社会”的批判也很尖锐。考虑到作者本来只有初中学历,对自由民主等问题的学习和思考又起步很晚,狱中的阅读受到很大的限制,又缺少和他人的交流,你不能不承认查建国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很强的,他的悟性也非同一般。

《查建国文选》还收录了他出狱以后写下的十几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篇《非暴力讲真话呼吁书》和那篇《坚持非暴力原则的四条理由》。《非暴力讲真话呼吁书》由查建国起草,包括胡石根、刘贤斌等23名联署者都是从监狱里走出来的政治犯思想犯,他们的刑期加起来有158年。呼吁书提出“我们没有敌人,我们没有仇恨”。这份呼吁书发表在2009年3月,比刘晓波说“我没有敌人”的那份《最后的陈述》还要早9个月。可见是所见略同,是不约而同。

有这么多始终坚守国内,长期抗争,屡挫屡战、百折不挠的异议人士都坚持非暴力,声称“没有仇恨,没有敌人”,这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尤其是值得那些对所谓“无敌论”大加挞伐的人们的思考。

查建国为非暴力原则列出了四条理由:1,以非暴力原则中的“博爱”普世价值重塑我们的信仰;2,以非暴力原则中的“对事不对人”行为方式明确我们的努力目标;3,以非暴力原则中的“坚忍平和”心态提升我们的力量;4,以非暴力原则的丰富表现形式找到我们胜利的路径。

查建国指出:博爱,和自由、正义等一样,同属普世价值。查建国特地提醒我们:博爱不是懦弱。我们知道,专制政权拥有强大的暴力,如果我们采用我们的小暴去对付他们的大暴,那就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那就很容易给善于引蛇出洞的对手用更大的暴力来对付的借口。那么,我们的长处、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呢?我们的长处和优势是道义,是真理,是博爱。坚持非暴力,才是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在这里,我们就不是弱势群体而是强势群体。

查建国阐明了“对事不对人”的行为方式,因为我们斗争的目标是改变不合理的游戏规则,而不是具体的游戏人。我们的对手也需要因我们的爱而移除疑惑、紧张、不安和恐惧。用我的话说就是告诉对手:放下屠刀,既往不咎。查建国饱受当局迫害,心中何尝没有过仇恨?但是他意识到他必须克制仇恨,将之升华为博爱,养成坚强宽忍、心平气和的心态,有这种心态才有定力。没有这种心态,没有这份定力,一个人是很难长时期地坚持下去的。再有,非暴力抗争的表现形式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根据自己愿意承担的风险,以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参加进去,尽自己的一份力。

不难看出,查建国的上述思考,不仅仅是来自书本,更主要的是来自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深切反思。这些都是值得读者细心体味的。限于篇幅,我这里不可能对文选里的文章一一评介。我只想对读者说,查建国真的不简单。

——《中国人权双周刊》第44期 2011年1月27日
《胡平文库》读书·评论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