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逆境崛起
(47)石田邦夫
我这个人,什么事情上了心,会利用一切机会去同别人讲这个话题。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也进一步说服了自己。我也会从对方的反应中得到启发,随时修正、完善自己的想法。
现在,新一代中文打字机上了我的心。我和赵教授晚宴时讲起这个话题,言犹未尽,在送我回家的路上继续交流,还不过瘾,到家后又坐下来接着谈……
我和沈国钧、王安时谈到这个话题,老沈击掌叫好,老王的眼睛,又像美洲豹见到了猎物,开始闪闪发光,记得他当时低吼了一声:“这个项目好!”
我认为要做成这件事,有三个难关:技术、市场、资金。技术有两条腿,软件和硬件。软件不担心,这是四通的强项,因为我们有王缉志;但硬件是短腿。市场,我做了初步调查。当时老式铅字打字机的主要生产厂家,是上海打字机厂,历年来已卖出了100多万台。每台的售价是2-3万元。机器很简单,主要是字盘贵,几乎每台打字机配备的铅字库就是一个小型的印刷厂。价格按所配字盘的多少而定。如果我们把新的电脑打字机的目标价定在1万元左右,价格降一半,功能的提高显而易见,绝对有市场优势。 100多万台的市场份额,我们每年拿到10%,就是10万台,这就是年销售10亿元人民币的潜在市场!
资金,包括开发资金和流动资金,是个问题。开发资金是小头,但风险大,因为硬件开发部分我们心里没有底。流动资金是大缺口。有多少本钱,做多大生意。国营企业年销售要做到10亿元,起码要有10亿元资金。他们的资金,一年只能周转一次,还算是比较好的,有的要2-3年才周转一次。四通的资金周转率要高得多,一年2-3次。也就是说,国企1元钱一年只能做1元钱的生意;四通1元钱一年能做3元钱的生意。但要做十亿元的生意,仍需要三亿元以上的资金。而我们当时自己的流动资金规模,自有资金一千万,加银行信贷,到顶也就两个亿,还有三分之一的缺口。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解决了我们开发资金和硬件短腿的问题。
1984年,四通和三井在M-2024打印机的市场销售中第一次合作。我们八天解决技术问题,十四天下订单签第一份合同,四通的高效率,给三井北京办事处的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良好印象,现在给我们带来了机会。
1985年3月,三井物产物资部一个高级代表团来华访问,率团的是三井物资部部长石田邦夫。他们拜访的对象,都是国家部委和大公司。在正式行程表上,并没有和四通接触的安排。但三井北京办事处强烈建议:四通是你们在中国从来没有见过的新型公司,一定要见一见。
实在挤不出时间,见面只好安排在代表团出席人大会堂的午宴之后,下午四点启程去香港之前。
郗建民约我们到位于北京饭店的三井办事处,记得有老沈、王安时、王缉志和我四人。我们到达后不久,三井代表团就回来了,一个个酒足饭饱、满面红光。走在前面的石田,比一般的日本人高大、壮实,有北方男人的豪气。《追捕》中的杜丘,晚年发胖以后,大概就是他这般模样。互相握手,递过名片,各就各位之后,石田开口问了一个问题:“你们下一步,打算做什么?”
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是问,四通的下一个订单,什么时候给?我们当时已退出M-2024打印机的市场,也不想告诉对方四通新的合作伙伴是伊藤忠,他们毕竟是竞争对手。在商业谈判中,重要的是掌控话语权,于是我把话题引向四通关心的事情:“我们准备开发新一代中英文打字机。”
我分析了这个产品的潜在优势,诱人的市场前景,渐渐吸引了大家专注的目光。
但有一个人却闭着眼睛,他就是石田。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他专心听人讲话时特有的表情。但当时,我却以为他是醉眼朦胧。三井代表团中,有一个人在睁大了眼睛听,而且两眼放光,这个人叫土屋。
我讲完之后,土屋立即在石田耳边嘀咕了几句。石田睁开了眼睛:“万先生说的这个项目,我们有兴趣,而且三井愿意投资。”
我们还没有反应,倒是土屋显得迫不及待:“你准备投多少?”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石田果断地伸出一只手:“5000万日元。”
按当时的牌价,5000万日元大约相当于25万美元。
这25万美元,是后来成就四通打字机传奇的Seed Money(种子钱)。像三井这样的大公司,决策如此迅速、灵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人合作,一定要考虑到对方如何赚钱。于是我投桃报李:“如果这个产品开发成功,我们需要从日本市场采购相关的硬件,四通将拜托三井公司多多帮忙。”
这时候,他们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三井再投100万美元,和四通成立合资公司,则是一年多以后的事情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