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先生(1967年1月—2025年7月7日)于7月7日凌晨因突发心脏病在杭州辞世,享年58岁。他是独立中文笔会会员,2017年自由写作奖得主。作为自由撰稿人,他以终生写作与行动,诠释了笔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文字的自由、思想的独立、表达的尊严”。他的离去,是中国独立写作界与思想界的重大损失。他的文字与精神,如一盏不灭的灯火,将继续照亮后来者的心灵路径。
写作者与守望者
傅国涌生于浙江乐清,毕业于温州教育学院,早年任教于乡村中学,后定居杭州。他并非体制内学者,却在《书屋》《随笔》《炎黄春秋》《南方周末》《老照片》等刊物发表大量文章,关注中国近现代言论史与知识分子命运。他的文字朴实、深邃,挖掘被遮蔽的真相,为沉默的声音留下注脚。
他曾因参与民主运动两度入狱,却从未退却。他说:“我们不是历史的主角,但可以选择不与谎言合谋。”他坚信,真实本身就有穿透谎言的力量。在谎言盛行之地,书写真相便是一种抗争。他的写作承载良知,也显露人格的坚韧与清明。
文字与抵抗
傅国涌相信,历史首先是人的历史,是个体命运中的挣扎与选择。他拒绝宏大叙事的虚假光环,而用温和而坚定的笔触,还原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他笔下的林昭、储安平,不是符号,而是具体的灵魂。
他的著作涉及广泛,代表作包括《百年寻梦》《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金庸传》《脊梁》等。他的写作不是冷冰冰的考据,也不是激愤的檄文,而是用心写下的历史素描。
在被封杀、限制出行的岁月中,他未曾停笔,将文字投向网络、流亡出版物与海外媒体,延续自由表达的生命。他坚信:“只要文字尚未沉默,就还有抵抗的余地。”
一道精神的光
傅国涌不喧哗、不媚俗、不自怜。他以一支笔,对抗遗忘与噪音,为现实保留住清醒。他不以极端对抗体制,也不以愤怒取代理性。他的笔锋柔中有骨,冷静中有光。
作为独立中文笔会的积极成员,他始终支持“以文抗争”的理念。2017年获得自由写作奖,是对他作品与人格的双重肯定。他用一生书写自由,也以行动捍卫尊严。
留下微光与方向
傅国涌走得匆忙,但他留下的文字却自在安详。他不只留下几十本书,更留下了写作的伦理与面对历史的勇气。他的存在提醒我们:在这个时代,说真话不是不可能,关键是要勇于承担代价。
他的文字继续在未来时空的风中回响,他点燃的那点微光,愿我们代他守住,愿后人能在他的书页中找到真相与勇气,继续书写自由,捍卫文化尊严。
独立中文笔会秘书处
2025年7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