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1 丁东 丁东小群

清明时节,我们在公众号上连续发表几篇文章,怀念的都是年长的逝者。其实还有年轻的逝者,同样值得怀念。王科力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科力是2013年12月1日病逝的。今年也是他的五周年。他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三十岁就匆匆地走了,想起来更让人叹惜。

王科力生前的职务是共识网主编,内容总监。我认识他也是因为和这个网站的关系。共识网诞生之初,我并未特别在意,以为只不过是在数量的维度上新添了一个。但后来的几年,我感到它已经成为生活中十分重要信息渠道。共识网汇聚老中青年,包容左中右,面向官产学,不论国内国外,官方民间,重要声音在这里几乎都可以听到。不光是中国大陆读者关心,就是香港、台湾、日本、欧洲、北美那些关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走向的专家学者,也十分关注。中国大陆的思想文化网站很多,就信息捕捉的广度和提炼的深度而言,共识网可谓首屈一指。网站的成功,创办人周志兴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青年编辑们的呕心沥血,其中主编王科力的贡献尤为突出。

我看重共识网,首先不在于发表过我的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它成为我帮助朋友发声的快捷通道。

朋友王东成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他退休时在欢送会上发表了一篇演讲,把稿子发到我的信箱,我觉得很精彩。意义大大超出本系本院,于是问他,是否愿意向更大范围传播。他说,愿意,但不知哪里能发?于是我转给王科力,他很快公布出来,得到很多读者的共鸣。王东成颇受鼓舞。

王晓林女士写了一篇《顾准与基督教》,投给某杂志不见回音。我一看,言之有理,角度很新,文笔也很好,不传播出去很可惜。于是推荐给王科力,共识网发出以后,也引起读者的赞许,增强了王晓林继续研究顾准的信心,她后来完成了一部研究顾准的专著。

张显扬先生是改革初期思想解放的先驱者,他在香港出了一本自选集《历史决定论批判》,送我一册,我一看,份量很重,能读到的人却很少,便向他要来电子文本,转给共识网,建议选载。共识网很快选用了一篇,并表示将陆续选发。我告诉张先生,张先生很欣慰。几天后他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

我为稿子的事和王科力通过几封电子邮件。最后一次大约是2013年5月。他告诉我得了癌症,动了手术,我推荐的稿子,他会转给同事认真处理。当时我只说,希望他好好养病,争取早日康复。没想到死神已经向他招手!

共识网不但对于一些想在公共领域发声的作者是宝贵的平台,对于一些地处偏远的读者,也是获取信息的方便管道。我的中学老同学卢叔宁,从深圳一所中学退休后,定居湖南常德,想关注国内的思想文化动态,却苦于信息闭塞。我向他推荐了共识网,他一下子就成为忠实的粉丝。每天浏览,许多文章还下载到电脑上,反复阅读。

我并不清楚王科力在共识网工作的具体情况。他创意过哪些栏目或专题?发现过哪位作者或文章?这方面一定会有许多可圈可点的故事。我当了几十年编辑,深知这一行的酸甜苦辣。学者可以在一个领域执着开掘,就像挖一口深井,只要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成功就会向你微笑。而公共媒体的编辑,却不能在一个点上止步打转,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但要掌握多方面的新动向,善于发现新的生长点,而且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有的编辑自己也写,用自己的文字给社会留下文名。但有的编辑自己不写,比如我的朋友梁晓燕,曾任《东方》副总编辑,发现过许多一流学者,让他们成为耀眼的明星,但她自己却很少动笔写文章,以至许多读者不知道她的存在。后人撰写思想文化史,也可能忽视她的贡献。王科力也是这样的人。我过去不曾读过他的文章。直到他临终前发表署名文章《病中碎语》,已成绝唱。他其实是能写的,也是有想法的。苍天不公,给他留下的时间太少了!

王科力病重时,我才知道他的大致履历。他1983年10月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2004年从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后,干过媒体,参与过NGO,结婚后没有孩子,小夫妻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最后一个工作岗位就是共识网。

王科力去世后,他供职的媒体在杉园举行了追思会,我应邀参加并发言。当时,王科力的许多青年同事说到他的往事,都泣不成声。可见他为人之善良。

王科力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0岁。他去世三年后,共识网也与世长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这个世界充满了惆怅。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