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日,在纽约法拉盛图书馆举办了文革三十五周年讨论会,可容纳两百余人的讲演厅内座无虚席,由于图书馆方面要求严格控制场内人数,许多群众排着长队在讲演厅外等候无缘入场。在言论自由、百无禁忌的西方大都市,由中国人举办的一场讨论中国历史事件的会议,能够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应,应该说是相当少见的。这次讨论会取得如此成功,除了归功于会议组织者中华学人联谊会的悉心策划安排和讲员的整齐阵容之外,它也说明了,文化革命虽然早已进入历史,但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人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这对于那些担心我们的民族正在失去集体记忆的忧国忧民之士,无疑是令人宽慰的。

早在二十多年前,巴金就提议建立文革博物馆,可是这条建议始终遭到当局的压制而无从实现。今年以来,当局进一步加紧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控制,凡是涉及文革中敏感问题的文章书籍都被禁止出版发表。显然,中共当局是妄图造成历史的空白,抹杀中国人的这段集体记忆。诚如昆德拉所言:“人类反抗强权的历史,就是记忆反抗遗忘的历史。”长期以来,一直有许许多多关心我们民族的良知与命运的志士仁人在默默地抢救历史的记忆,努力重建我们民族的真正的历史。

在这里,我特地向朋友们推荐两个设立在海外的纪念文革的电脑网站。一个叫“网上文革受难者纪念园”,另一个叫“网上文革博物馆”。“网上文革受难者纪念园”除前言外,设有三个专栏:受难者名录,纪念文字,研究与评论。“网上文革博物馆”编排了八个网上展览厅,它们分别是:文献资料,学术研究,史海钩沈,往事回忆,上山下乡,国际风云,文艺作品,人物追踪,还有一个最新展出的专栏。这两个网站都对公众开放,并且设有和公众联系的电子信箱。“网上文革受难者纪念园”的网址是:www.chinese-memorial.org,电子信箱是:[email protected]。“网上文革博物馆”的网址是:www.cnd.org/CR,电子信箱是:[email protected]

在“网上文革受难者纪念园”的前言里,王友琴博士向我们转述了一个关于牛和鸡的故事。一位被打成右派的教师在劳改农场放牛,牛群中的一只牛老了,干不动活了,人们就在一棵大树旁边把这头老牛杀掉了。自那以后,这位右派教师再带牛群去那棵大树附近吃草的时候,牛群都不肯过去,并且发出悲伤的叫声。一连几次,都是如此。以后,这位放牛的右派教师再也不把牛群赶到那棵大树附近了。原来,牛这种动物竟有着这么强的记忆力和同情心!牛是这样的,不过,别的动物却不一定如此。比如,鸡就不一样。在杀过鸡的地方,别的鸡照样吃喝玩乐,若无其事。有时候,一群鸡中间有几只给抓出来杀掉,开膛破肚,一些肠子什么的丢在地上,别的鸡还跑过来争抢着吃。

王友琴写到:“我听到这个牛和鸡的故事,我想到了人。对生活在文革后时代的普通人来说,我们都被置放到了在牛和鸡之间的某个位子。”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然而,那只有在事实得到记录,得到确认后才是如此。“事实”有两个大弱点,第一是它不具有逻辑上的自明性。第二是事实与事实之间缺乏坚实可靠的逻辑上的蕴涵性。“事实”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也总是偶然的、非系统的、非演绎的。一旦“事实”被遗忘,一旦和“事实”有关的人证、物证被摧毁,被抹杀,“事实”就化为乌有,就再也不可能被重建。

由于中共当局长期压制对文革的调查研究,已经造成了相当大规模的“有组织的遗忘”。三十五年过去,许许多多的受害者与见证者已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同时也带走了那些唯有他们才知晓的故事。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拿起笔来,记录下文革中的亲见亲闻,尤其是要记录下文革中的受难者的故事,送交“网上文革受难者纪念园”或“网上文革博物馆”——那虽然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却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不仅是为了死者,也是为了生者;不仅是为了过去,也是为了现在和未来。

2001年8月24日

转自《北京之春》2001年9月号

《胡平文库》时政·观察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