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举行过一次世界性的民意测验,列夫•托尔斯泰在所有作家中名列第一。2000年,根据《纽约时报》和美国《读者文摘》组织的横跨欧、亚、美、澳、非五大洲百城十万读者的投票调查,选出十部经典长篇名著,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夺冠,他的《安娜•卡列尼娜》排名第九。不久前,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125位著名作家选出的世界十大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夺冠,《战争与和平》排名第三。进入21世纪,无论在人民还是作家心目中,列夫•托尔斯泰都是绝对的亘古一人。

我们看看各国文学大师如何评价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安娜•卡列尼娜>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事实》中写道:“《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一部应运而生的艺术作品是十全十美的,而且当代欧洲文学没有一部类似的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

屠格涅夫在《谈列夫•尼•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写道:“列夫•托尔斯泰伯爵的独创性可能以本身的力量妨碍外国读者友善而迅速地理解这部小说,然而我要反复申说,如果我的话赢得信任,我将感到幸福:这是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这是真正的俄罗斯。”

高尔基在《谈谈小市民习气》中写道:“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两个最伟大的天才;他们以自己的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个欧洲惊愕地注视着俄罗斯。”

契诃夫在书信中写道:“我担心托尔斯泰去世。万一他去世,我的生活里就会现出一大块空白。我爱无论哪个人都不及爱他那么深;我是一个无信仰的人,不过在种种信仰当中我认为跟我最亲切最相近的还是他的信仰。”

罗曼•罗兰在《托尔斯泰传》中写道:“《战争与和平》是我们时代最宏伟的史诗,现代的《伊利亚特》,汇聚了无数的人物和感情。”

马丁•杜•加在《我发现了托尔斯泰》中写道:“发现托尔斯泰当然是我的少年时代最大的事件之一,对于我的写作生活起了重大的持久的影响。”

莫洛亚在《最伟大的》中写道:“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创作,是人类为了人类而创建的三座最伟大的纪念碑。”

莫里雅克在《论托尔斯泰》中写道:“在绵亘的欧洲小说的丛山叠嶂间,依我看来,永远耸立着两个顶峰: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

毛姆在《巨匠与杰作》中写道:“毫无疑问,《战争与和平》称得上是最伟大的一部小说。这种作品,只能出自睿智不凡、想象丰富、对世界具有广泛体验、对人性具有深刻洞察的人之手。”

伍尔夫在《俄国人的观点》中写道:“所有小说家中最伟大的一位——因为,除了这个称号之外,我们还能给《战争与和平》的作者以什么别的称呼呢?”

高尔斯华绥在《<安娜•卡列尼娜>序》中写道:“倘若我要指出一部小说,对它可以贴上‘古今最伟大的著作’这样的标签的话,那我就要推《战争与和平》。”

亨利•詹姆斯在《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中写道:“托尔斯泰是像一片天然湖那样巨大的反光镜;一匹被套在他的巨大题材——全部人类生活——上的巨兽!”

海明威在《<战争中的人们>序》写道:“描写战争的作品,没有比托尔斯泰的作品更好的了。”

托马斯•曼在《托尔斯泰百年诞辰纪念》中写道:“他是用十九世纪的标准塑造成的。这位巨人肩负着史诗的重担,巍然屹立。倘若换成我们这一代孱弱多病、动辄喘成一团的人们,恐怕早已压成齑粉了。”

安娜•西格斯在《托尔斯泰》中写道:“当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同时,马克思正在写《资本论》第一卷。解释人类创作这两个顶峰之间的科学上和艺术上的联系,将是有志于此的友人们的任务。”

马尔克斯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托尔斯泰的作品在我心目中从来没有占据什么地位,不过我一直认为,《战争与和平》是迄今写得最好的长篇小说。”

朱利安•赫胥黎写道:“人们读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不再是原来的人了。仅凭《战争与和平》这一部作品,托尔斯泰就可以雄踞世界文坛的奥林匹斯山巅。”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惨淡经营六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以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卷帙浩繁,规模宏大,出场人物达600人之多。《战争与和平》出版后,托尔斯泰气势磅礴的才气令世人折服,成为公认的世界文豪。女主人公娜塔莎是托尔斯泰笔下最迷人的女性形象之一,书中有五个男人先后爱上了娜塔莎(包括向娜塔莎求婚的杰尼索夫),娜塔莎同保里斯、安德烈公爵、阿纳托里、皮埃尔谈了四场恋爱,最后嫁给了皮埃尔。娜塔莎最吸引我们的,是她身上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力,还有俄罗斯人的不顾一切的爱与激情。

荷马凭借阿基琉斯、莎士比亚凭借哈姆莱特、塞万提斯凭借堂吉诃德、歌德凭借浮士德这些最杰出的男性形象名垂千古,列夫•托尔斯泰凭借最杰出的少女形象娜塔莎和最杰出的妇女形象安娜•卡列尼娜,在世界范围内无人可以匹敌。

我对托尔斯泰顶礼膜拜,家中购买了两米厚的托尔斯泰相关书籍,并认真阅读过。托尔斯泰晚年的时候,深受俄罗斯人民爱戴。81岁的托尔斯泰去莫斯科访问,首都居民热烈欢迎他。当他要返回庄园的时候,车站广场上挤满了人,大约有两万人,人们自发地来给祖国的伟人送行。当托尔斯泰从马车中走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脱下帽子,人群移动着,喧闹着,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空中爆发出欢呼声:“乌拉,列夫•尼古拉维奇!光荣属于托尔斯泰!伟大的战士万岁!乌拉!”在那万众欢腾的呼喊声中,载着托尔斯泰的列车徐徐地开动了。人群向前涌去,人们被一种自发的崇拜之情感染,人群跟在列车后面奔跑……

巨人托尔斯泰是深深根植在俄罗斯人民之中的,他用一生的艰苦创作回报了人民对他的厚爱。

1910年11月7日,82岁的托尔斯泰在离家出走的时候患病去世了。次日,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报纸都在显要位置报道了文学泰斗托尔斯泰逝世的不幸消息。11月9日,托尔斯泰被匆匆埋葬。沙皇政府为了制止人民为托尔斯泰送葬,停止了从莫斯科开往托尔斯泰家乡的列车,成千上万要为托尔斯泰送行的人滞留在火车站。送殡的队伍抵达托尔斯泰的庄园,五千名哀悼者依次经过,向托尔斯泰鞠躬致敬。有些人当场昏厥,有些人情绪完全失控。下午,人们把托尔斯泰放入一个简单的墓穴。托尔斯泰的棺木放入墓穴的那一刻,几千人都跪了下来,黑压压一片,维持秩序的警察像木桩子那样杵在那里,众人呼喊:“跪下!”警察们也不得不跪在地上。

这一天,俄罗斯大地到处响起《永生经》的歌声,大中学生纷纷停课,工厂关门,俄罗斯各阶层的人民聚集在一起,哀悼伟大的作家和英雄——他曾为被压迫的人民代言。葬礼当天,莫斯科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学生示威游行。

晚年的托尔斯泰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他的“勿以暴力抗恶”思想有两个最杰出的学生——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他俩在印度和美国掀起了风起云涌的解放运动。两人之中,甘地是与托尔斯泰通过信的亲传弟子,马丁·路德·金从托尔斯泰的著作中获取灵感。托尔斯泰超越了文学领域,他的思想对二十世纪产生了重大影响。

极地文化工作室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