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通过网上投票选举“千年十大思想家”,尼采与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各个领域的思想巨人入选。深受尼采影响的有弗洛伊德、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加缪、福柯、梁启超等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有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杰克·伦敦、纪德、鲁迅等文学家,当然也有希特勒这样的杀人狂魔。

勃兰兑斯《尼采》、雅斯贝尔斯《尼采其人其说》、茨威格《与魔鬼作斗争》、哈列维《尼采大传》,这些传记写了尼采不同的侧面,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位诗性的哲人,一位半疯的先知,一位思想界狂人,一位病态的天才。

尼采少年得志,24岁就破格成为巴塞尔大学教授。他崇拜叔本华和瓦格纳,后来他又激烈反对自己的思想导师。从大学辞职后,他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他一本接一本自费出版自己的著作,却没有任何喝彩声,晚年他强烈渴望弟子和崇拜者,但有生之年始终没有得到。尼采生前是异常孤寂的。

茨威格为尼采画了一幅落魄的肖像:“一个稍有驼背、步伐不稳的人缩着肩膀跨进了门槛:这个‘已经瞎了七分之六’的人总是像从一个洞穴出来一样摸索进这个陌生的小房间。刷洗得很干净的暗色上衣,浓密的棕色卷发下的脸也是暗色的,磨成近圆形的厚厚的近视镜片后面的眼睛也是暗色的。”

尼采追求过的女子莎乐美为他画了传神的肖像:“尼采一出现,就总让人感受到他身上隐藏着一种孤独感,这种隐隐约约的感觉是他给人留下的最初的强烈印象。他中等身材,衣着极其朴素,但也极其整洁,步伐稳重,褐色的头发平整地梳向脑后,是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人……”

38岁那年,尼采一见钟情爱上俄国姑娘莎乐美,当时她还不到二十岁。尼采和哲学家保尔•李同时爱上了莎乐美,我们无法想象尼采也能如此地坠入爱河。尼采狂热地追求莎乐美,但莎乐美拒绝了尼采的求婚。曾有一幅惊世骇俗的照片:莎乐美坐在马车上,尼采和保尔•李扮作马匹为她拉车。莎乐美手里拿着鞭子,正在驱赶两位哲学家。

1889年1月4日,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无法忍受漫长的孤独,45岁的他突然开始发疯,被送到精神病院。尼采到死也没有恢复理智,由母亲和妹妹照顾他的起居。尼采在精神上已经死了,只有肉体还活着,11年以后,他才去世。

有一次,陪伴养病中的尼采的妹妹忍不住哭了。

尼采问:“伊丽莎白,你为什么要哭?我们不幸福吗?”

思想巨子尼采的理智已经完全丧失了,可是他的心灵依然纯洁和美好。尼采一生是个悲剧,结局尤其悲惨。我不禁想起尼采在自传《瞧!这个人》中所写:“一个人要成为不朽,他所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在他的一生中,他必须死好几次。”

尼采的哲学著作我最推崇的是《权力意志》,新译本翻译为《重估一切价值》,两种不同的译本章节的排列顺序完全不同,好在,尼采的格言式哲学著作段落之间跳跃性极大,是适合像扑克牌一样随意组合的。对于并非哲学系毕业的普通读者而言,只有尼采著作和帕斯卡尔随笔式的《思想录》才能读得下去,而那些逻辑性极强的学院派哲学家的作品,往往被广大读者无情摒弃。

我向朋友们推荐的是尼采的代表作《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写此书的尼采是一位迷狂状态下的艺术家,他的思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只有极端自负的哲学家,才会把自己激进的思想塞进一个公元前500年就死去的波斯人查拉斯图拉的嘴里。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里,尼采用寓言和预言者呐喊的形式宣扬了超人哲学,尼采所赞颂的美德正是海明威在小说中所颂扬的:人们要超越自己,要有勇气和傲气,要正视危险。尼采以“权力意志”取代了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观点,在尼采看来,人类斗争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权力。

尼采自信地评价《查拉斯图拉如是说》:“高出于人类和时间六千英尺。”

勃兰兑斯指出:“《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确是一本好书。它以朗诵诗的形式表达了尼采的全部基本思想。这本书的风格独具特色,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是铿锵有力的、充满了乐感。到处闪现着自我欢乐,自我陶醉和批判精神的火花,然而,这一切又都充溢着睿智、狂放、肯定、有时甚至是伟大的气概。”

雅斯贝尔斯指出:“《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基本体裁是,在臆造的境况与人物行为这一框架内,查拉斯图拉在对群众、同伴、‘更高超的人们’、动物及他自己讲话。尼采将此书当作自己的典范著作,它不可被归并到通常的某一类书中去,它既不是诗作,也不是预言,同样不是哲学。”

我觉得普通读者可以把《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视为《庄子》式的寓言集,或者《巴黎的忧郁》式的散文诗集。尼采的书籍宛如思想的音乐,吸引我们侧耳倾听,音乐是无法转述的,我们深深感动,却说不出感动的具体原因。

极地文化工作室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