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戎在望 不知君子于役 8.2

(英军写生画)

1839年10月27日,林则徐得知英商通过决议,禁止任何英商与天朝官宪私结,他大发雷霆:"本大臣肃将天威而来,伊等皆可集议抗违,本大臣只得待罪阙廷,尚复何颜驻此!"在天朝逻辑中,任何人没有违抗上宪命令的权利,如不将抗命者拿办,那么被抗命者就会被朝廷拿办。这远不仅是林大人和英商之间的冲突,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秩序之间的冲突。"先前无此集议,尚可格外通融"他明白负责谈判的余保纯向自己隐瞒了很多实情,就象他自己也不敢向军机处和皇上汇报很多实情。他让余保纯将前后一切实情向他禀报,但事到如今才想起要了解实情,为时已晚,而且也未必能了解得到。"若本大臣不能令其具结,竟听贸易,則直夷人不如,不敢再言国事"。

70多年后,当林则徐泉下获知:福州林家的另一位子孙,同样出身书香寒门的林觉民,奉他口中的"夷人"为良师,为了使同胞能过上"夷人"们那样的生活,不惜同他所效忠的天朝决死一战,并终死得其所,那时他是何感想?

(林觉民)

已经无法回头了,不是自己拿下义律,便是自己被皇上拿下。他发出"最后通牒",给义律和英商三条出路:一、交凶、具结;二、断绝通商,各自回国,"我天朝四夷咸宾,并不少此咭唎一国";三、师船将按鸦片贩子将他们悉数围拿。

义律正按部就班把英国人的家眷们送到澳门。同意英国人回澳门居住,这是余保纯想要挽救局面最后的努力,但这根本不是问题之关键所在。把妇嬬们安顿后,义律又组织商船从香港向澳门撤退。11月3日,英国领事义律、海军司令史密斯率两艘军舰,携带二人分别致林则徐、关天培,请钦差大臣收回成命的信,来到九龙沙角炮台找关天培投递。但关天培拒绝收信,交涉无果后英舰准备撤离,忽然,关天培率领29条战船出现在洋面上,这是广东水师能够结集起来的所有战船。

中国水师正在结集出动!头船上挂着代表攻击信号的红旗!史密斯上校敏锐地觉察到了异样。他发出了戒备命令,并提醒义律随时准备下令开战。

就在这弓弦紧绷的时刻,一个闯入者出现了,一艘名为皇家撒克森号的英国货船出现在洋面上,向沙角炮台方向驶去。我们需要解释一番这段插曲,皇家撒克森号刚刚从新加坡驶来,林则徐得到的情报称船上满载300万元现银(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还有其它货物),他命令无论如何要将皇家撒克森号迎入广州具结并厚礼接待,阻止它去找义律报到。自从他来到广州,大宗银子只有几艘美国船带来过约230万元,这一大笔银子可以堵住很多攻击者的嘴。

但史密斯上校和义律的判断完全相反,已经有两艘外国船被中国水师劫杀,明显是刻意针对英国船,皇家撒克森号如果进入沙角炮台过夜,将非常危险!于是英国军舰向皇家撒克森号发射了一枚信号弹,落在它右前方,意为指示它停止前进,掉头离开。

在清军木师方面,我们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他们倾巢而出,是想以高级礼节迎接皇家撒克森号入港,还是想尾随义律有所图谋。至于他们悬挂红旗,极可能仅仅是因为觉得红旗威风。水师船全身涂绘,再画上两只可怕的大眼睛注视着洋面,据说有了这两只眼睛就能在任何天候下看清洋面和水底,当然先得经过道士作法;船头雕成狮、虎、龙、大鹏等神兽,船楼榫卯精细,十分考究,旌帜猎猎。中国人花很多工夫来增加战船感观上的威风,却很少花工夫来改进战术。船上安装着铸铁或者黄铜的固定大炮,最多可达十门,发射不能爆炸的实心弹和类似葡萄弹一样的霰弹。显然,在摇摆波涛中,固定大炮几乎派不上多大用场,他们最主要的攻击方式是弓箭和鸟铳,或者近距离用喷筒发射火焰,最有效的手段是向敌船投掷火药罐和恶臭罐。而且,清军水师的队形是帅船殿后,因此即便头船打红旗,也不能视为旗舰。

无论清军初始目的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事先关天培认定毫无疑问可以将义律就此解决。他们看见英兵船向皇家撒克森号开炮,高喊着:"活捉杀害林维喜的凶手!"向英舰冲来。史密斯上校请求义律下令攻击,当英舰升起红旗时,清军已经围了上来,"他们想把火罐子和臭罐子扔上来,但英国船的甲板对他们来说太高了。"

"有一艘战船在手铳的射击距离上被炸飞了。"英舰发射了第一轮排炮,近距离炮击的场景一定非常恐怖,清军瞬间吓呆了,等他们反应过来后便纷纷跳水逃命,接下来又有三艘水师船被击沉,另有几艘也明显进水,其余全部遭到重创。

义律本人回忆说,关天培这位武圣人之后:"表现出一股不曲不挠的态度,特别是在努力无望的情况下,更显示出他的高尚精神。"细节并不清楚,关天培在殿后的帅船上,照林则徐的奏折称,他提刀站在船头(可能是想威胁砍死那些想跳水逃跑的士兵),手被飞溅的木片划伤了,他取出银锭放在船上,有打中夷船一炮者当即赏两锭。

我们并不知道此景是否当真,总之,他虽然没有象史密斯一样出现在战线的最前沿,却也不在安全位置上。他们上扑得太狠,那时战场上可能已经没有了安全位置,"他的身份要求他,他的努力毫无取胜希望……关提督的表现配得上他的身份。"

尽管如此,不到45分钟,水师船便已全部逃回了他们的泊锚地,他们唯一的指望就是英舰不要追来。在这一点上,他们终于如愿以偿了,史密斯上校下令早早地下令停止炮击,任凭清军撤退,因为"这样的屠杀并不能增加军人的荣誉。"而且两国还未正式宣战,他们不希望事态继续扩大。

随即英舰收兵,撤退回澳门去了,此役仅一人受伤。

欧阳小戎-赞赏-打赏-转账 欧阳小戎-公众号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