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小学毕业,记得最牢、体会最深的两个宇是“抄”与“罚”。

字迹欠工整,罚重抄十遍;作文不“达标”,罚加写五篇;答卷错一个字,罚抄写该字一篇;错三个以上,兼罚抄卷子全文;作业未按规定格式,罚……用铅笔代替了钢笔书写,罚……

其实,就算儿子一万个小心,不踩一个“地雷”,那铺天盖地的字词句段的重复抄写与反复背诵就已经挤满了他的整个黄昏和夜晚。

于是,每天晚上,儿子挑灯夜战,十倍、百遍地反反复复抄写,以“铁棍磨成针”的死硬功夫打磨教科书上那几个方块字。我很想让他读读如《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名著,以增加阅读兴趣,或者通读《少年百科全书》,以扩大知识面。但他要么忙着单元测验抄30遍词组,要么因犯了将“齐心协力”写作“同心协力”之类的“错误”而被罚抄卷子,总之,没有时间。

不知那几本薄薄的语文课本为什么值得像牧师手中的《圣经)、我们当年的“老三篇”那样天天翻来覆去地抄背,直折腾得儿子们每晚地暗天昏,童年饱受“罚字教育”。

难道,我大中华那生动活泼的方块字必须用这种不计成本兼“破坏生态”的“大炼钢铁”方式才能掌握?

终于,儿子小学毕业了,语文分数不错,辛苦经年的老师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可是,我发现儿子已是一个在“罚字教育”下谨慎规范的“守罚公民”,再不“为什么”、“为什么”地问个不停,也不再敢试图将闹钟之类的东西拆开研究。还有,儿子小小年龄便同班上10来个同学一块加入了具有知识分子味的“眼镜”队列。还有,我让儿子写几篇作文,发现那规范的文字里全是教科书上的字词组合,看不到自己生动活泼的灵气,更没有一点创新的语言。

这种语文考试“高分”值得骄傲?!

日前,读到杂文报上一篇题为《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的文章。文章指出,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为对付考试的语文教学正在窒息语文的活泼生动、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读罢,我联想到伴随儿子整个童年的“抄”与‘“罚”,心情异常沉重。

用背“八股文”式的机械死板方式来教学活泼生动的语文,再用“罚”的手段来强化这种机械与死板,我们还能培养出如巴金、鲁迅那样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吗?眼下,如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似乎并不重要,而能否高分通过考试才是头等大事。“分数”、“考试”这些手段性的东西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在这个终极目的之下,本应培养学生独创思维、扩展学生视野、唤起学生灵性、提高学生审美的语文教学便走到了它的反面。

当儿女们在又抄又罚之下掌握了“齐心协力”算对,“同心协力”算错的“标准答案”之后,丧失了活泼创造的思维,也写不出好文章时,我们还应为那“优秀的分数”洋洋自得?

是该救救孩子,还是救救教师,还是先救救那些“误尽苍生”的“规则”?

(《重庆晚报》1998年7月7日)

木公的博客2008-01-09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