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戎在望 修戈待袍泽 2018-11-19

(王韬原名王瀚)

王韬系晚清一流的散文家,才气;敏锐的嗅觉;缺乏形而上的人生追求;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哪怕明明是一窍不通的领域;下意识地在各方面前都装成好人和自己人,却又对任何一方都不诚实。

这些特质普遍存在于中国本土出产的文人之中,系缺乏独立人格的外在表现。王韬从19岁便供职于墨海书馆,帮助传教士们翻译《圣经》和科学著作,此后毕生的大部份时间一直在与外国人共事,几乎算得上从传统文人转型为独立知识份子的第一人。起初,在给亲友的信中,说自己在夷人处低三下四地"佣书",并不愉快;而其日记中却随时透露着在洋人处活得自在,夷人们对他敬重有加,并以得体的方式对他的贫困格外关心。在王韬内心深处对外国人的好感远胜过对自己的同胞,同时又必须屈从于同胞们所施加的无形压力,自己给自己灌输优越感。

他一面在背后抨击基督教;一面又跟着传教士们有模有样地唱诗和祷告;在英国传道会的记载中,他是一位正式受洗的基督徒,时间早在1854年,可他出公私场合从不承认;听完布道会拔腿便去寻花问柳。曾国藩在湖南练勇时王韬曾上书献策,提出"釆西法"练兵,使用洋枪洋炮装备陆军,建立一支汽船舰队等一系列建议。曾国藩视那些策论为无稽之谈,尤其用热气球从天上侦察和扔燃烧弹,简直就是装神弄鬼的邪术。

洪仁玕与王韬曾在麦都思处有过短暂的同事经历,当上太平天国总理后,洪仁玕曾写信请王韬赴南京共图大业。1860年,墨海书馆的传教士艾约瑟访问南京,约王韬同行。

"一片佳山水,蹂躏至是,可为扼腕。愿从大侠,出箧中匕首剜其腹也!"目睹一路惨状,王韬谢绝了洪仁玕留他入伙的邀请,想要投身镇压太平的事业,当然,这对他来说,更多出于所谓"建功立业"、"搏取出身"的中国式原始欲望。

(吴煦看起来就是个心术不正之辈)

上海道台吴煦是个典型的精明贪官,他的亲信手下仗势办各种吃喝嫖赌的事业膘肥满壮。当太平军兵锋逼近上海,王韬又向吴煦献策,其中一条办民兵的策略,成了后来著名的"洋枪队"、"常胜军"的来历。王韬认为:要想守住上海需要雇佣一支听从中国官府调遣的洋枪军队。一旦上海被太平军攻占,有很多有钱的商人将面临家破人亡,因此他们愿意拿出钱来组织民兵抵抗。他建议雇佣洋人作军官,招募中国人做士兵,打仗的时候这支军队打头阵,官军跟在后面捞取战功。

他的策略中不乏阴险毒计,比如派人化妆成老百姓去投降太平军,向他们传播假情报批也们引来杀掉;派人化妆成土匪,把与太平军"勾结"的洋商在半路劫杀。

吴煦遂派王韬到渚暨去训练民团,说明吴煦并不讨厌这个献毒计的家伙,可见吴之为人。可怜的王韬没能从道台那里得到一分钱,甩看两条胳膊上任。太平军很快杀来,王韬给吴煦发了一份"捷报",称首战获胜,打死20多人。随即扔下防区逃回上海,自称是回来筹饷。

临阵脱逃使他失去了吴煦的信任,太平军在上海城下遭洋人击退后,向洋人承诺一年内不再进犯苏淞太道。王韬判断太平军必然还要大举进犯上海,于是趁休战携老母家人逃出上海,回老家苏州避乱。没想到李秀成没有进攻上海,反倒把苏州攻下,王韬一家八口老的老弱的弱,脱身不得,只好举家留在苏州。

(老苏州景象)

时干王洪仁玕已经失势,洪秀全的儿子,十三岁的"幼天王"洪天贵福代父拟旨,成为太平天国的二号人物。失望的李秀成决定在江浙建立自己的根基。古来农民造反,未成事之前鲜有传子之例:李自成在世时排下刘宗敏、李过为继承人;刘福通以朱元璋为继承人;郭威以柴荣为继承人。太平军众将对天王唯洪家人是亲的作法非常不满,其中尤以李秀成的堂弟李世贤最甚,他一直在暗中鼓动堂兄和南京方面脱离关系另立山头。

身在苏州的王韬和李秀成麾下的太平军打得火热,不久他化名黄畹又给太平军的"苏福省"民政长刘秉均上书,请刘转呈忠王李秀成。这份策略主旨鲜明:"与我争天下者,清也,而非英法也。"他指出曾国藩才是太平天国的心腹之敌,建议李秀成不要进攻上海与洋人交恶,洋人坚守上海的目的是要保护外侨的身家财产安全,并无意与太平天国死战。而曾国藩则处心积虑要全力扑灭太平天国,全中国只有湘军集团有决心与太平天国死战到底。他建议李秀成集中兵力夺回安庆,消灭死敌曾国藩之后,观望的洋人自然会与太平天国谋和。他建议李秀成修书英法,让他们坚守中立,"两国相争例不相助";夺取上海外围的奉贤、南汇等一系列据点,使上海的通商格局陷于萧条,并开放太平天国控制地区全境通商,收取关税;承诺上海"永为通商之界",视洋人反应采取下一步行动;派间谍潜入上海,在商民中联结内应,挑动商民与清廷官吏不和。如能肃清上游的湘军势力,上海的洋人到时候自然会驱逐清朝官吏,以太平天国为中国的合法政权。

(后来王韬成了首位在剑桥大学讲学的中国学者)

这封信没有落到李秀成手上,倒是落到了李秀成的对头李鸿章手上。原来李秀成执意要攻上海,刘秉均在进攻上海的战争中战死,清军从刘秉均遗体上搜出这份来不及呈给忠王的策略,很快被送到李鸿章手上。一众清廷官员"阅之大惊失色,后怕不已"。此策略击中了清军要害,朝廷下令:"逆党黄畹为贼划策,欲与洋人通好……着曾国藩迅速查拿,毋任属网"。

排查非常简单,熟悉清、毛、洋三方之人并不多,很快王韬被锁定为缉拿对象。密秘通缉令的风声也很快也走漏到王韬处,其时他又已回来上海,连忙逃到昆山乡下躲藏,当时昆山仍被太平军盘据,清吏一时查拿不到。

王韬在上海的中外友人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多方奔走设法营救。麦都思先生已经于1861年病逝,墨海书馆由传教士慕威廉先生暂时主持。慕威廉立即到道台吴煦那里去打探消息,得知清廷要抓的"黄畹"果真就是王韬后,他请吴煦"保兰卿无事"。吴煦满口答应,要慕威廉尽可放心,还按照慕威廉的要求写了一份字据,愿为王韬作保。"兰卿如肯仍来我处,定当妥为安置,毋恤人言。"

吴煦是不敢到太平军地盘上去抓王韬,想利用慕威廉把王韬诓来上海束手就擒。但慕威廉来到中国已经十六年,对中国官场两面三刀的习性早已非常了解,他留了个心眼,写信给王韬让他潜回上海,先到墨海书馆来暂避。王韬悄悄回到上海,先躲进医生黄春甫家(黄供职于仁济医院),几天后又躲进墨海书馆。不久,吴煦布下的探子把消息报告,吴便照会英国领事麦华佗,要率兵丁到墨海书馆来抓人。

(英国领事馆的明信片)

麦华佗大怒,大骂吴煦"失信无耻",他亲自将王韬接入英国领事馆,宣布英国领事馆为王韬提供政治庇护。这是中国历史破天荒的头一次,官吏们对"政治庇护"一词闻所未闻,只好请示朝廷。朝廷要求李鸿章"设法购拿,必将疏纵逃官各罪,一并惩处"。在麦华佗看来,清廷想花钱买通自己交出王韬,简直是奇耻大辱。清廷的行贿意图使英国人越发坚定地要保护王韬,否则英国领事颜面无存。清吏在上海交涉无果,只好改由总理衙门直接与英国特使布鲁斯交涉。布鲁斯私下以为,王韬也曾给清吏献过剿办太平天国的策略,甚至直接办过民兵与太平军交战,太平天国都没有因此把他当罪犯,凭什么清廷把王韬当罪犯?

在给总理衙门的正式照会中,他却不能这么解释。布鲁斯写道:"其事出有因,显系恐贼疑有异心,本人及家眷难免被害,故假为此与贼同心之论,令贼改图不进攻沪,此良民在贼踞之地不肯协同,必致于死,两全之难也。"布鲁斯还指责吴煦"佯言妥为安置,诱其回沪……用其欺诈,英国断不能协助"。

清吏无可奈何,只好在领事馆外及码头布置暗探,等候王韬露头抓捕。1862年10月4日,在领事馆躲藏135天后,王韬在麦华佗护送下化妆出走,登上英国邮轮"鲁纳"号前往安全的香港。

(理雅各译的论语封面)

所谓"乱世文章空贾祸"。王韬在香港成了汉学家理雅各的合作人,时理雅各正致力于将中国古代典籍翻译为英文,正需要王韬这样一位搭档。理雅各曾回国两年,王韬随行,到欧洲之后,全新的现代化秩序令他十分着迷,眼界大开之后王韬决心将余生致力于中国的变法。理雅各退休回国后,王韬买下了他在香港的印刷设备,创办首份华人报纸《循环日报》,鼓吹兴民权、创宪政,跳出中国旧秩序的治乱循环。从此中国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传统文人,多了一位弥足珍贵的独立知识份子。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