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戎在望 修戈待袍泽 2018-12-02

圆明园被毁至今仍是个争论不断的话题,当代中国人视为民族创伤,与当时人们幸灾乐祸、漠不关心、混水摸鱼的心态大相径庭。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们反而比亲身经者们更加与皇帝"同心同德",正可谓咄咄怪事。

承德避暑山庄被毁却鲜有人关注,当咸丰皇帝逃到这里时,昔日显赫的皇家行宫一片破败:到处是蓬蒿和荒草,失修的楼宇,只有几个老弱病残的太监在打发糊涂时光。皇家珍宝早已不见踪影,系被谁偷走已无从知晓。太监们草草洒扫了一处房子教他住下,咸丰的心情十分沮丧,《北京条约》签定以后,恭亲王曾请他回銮,"以定人心",但他认为自己的都城已被夷人污染而拒回紫禁城。圆明园里有他所有快乐生活的回忆,乐园被毁对他的打击之大我们很难想象。一年后他便病死了,有流言说他死于鸦片烟和纵欲过度,在中国,流言时常比官方的说法更可靠。

(据说是肃顺的照片,不太可能)

深究他的死因没有多大意义。他只有五岁的独子载淳继承皇位,临终前咸丰指定八位顾命大臣以为托孤之重,这八人的首领是户部尚书肃顺。肃顺为人严毅近乎残酷,和林则徐、毓贤一样是典型刚愎自用的清官、酷吏。他和汉人士大夫们的关系很好,和曾国藩一样是孔夫子罕见的忠实门徒,除了姓名之外他几乎完全是个汉人。有迹象表明他试图扩大汉人的权势以挽救早已丧失武德传统的满清王朝。

在曾国藩未发迹之前,肃顺曾是他的后台和恩相。如今二人一南一北把持大局,互为羽翼,志在必得。但由咸丰死到临头却还改不了多疑寡信的本性,正所谓"江山易改"。他留下自己生前的两枚印玺给皇后钮祜禄氏和载淳,载淳的印玺由其生母叶赫那拉氏代掌,且很由5岁的儿子策封为另一皇太后,是为两宫太后,即26岁的慈安(东)、28岁的慈禧(西)。她们职责是在顾命大臣们拟好的上谕上盖上自己的印玺使之生效,以此掣肘顾命大臣们。顾命大臣们很快发现:东太后很好说话,只管盖章几乎不过问任何政务;而西氏则完全不同,她经常不买顾命大臣们的帐,不合她心意她就拒绝画押。

(新成立的总理衙门)

圣驾巡狩热河期间,恭亲王已经在北京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他的党羽中最关键的人物莫过于文祥。文祥乃关外满人,身上尚保存着传统满洲部落式的奋进遗风,不似内地满人那般成日游手好闲,也不象汉人士大夫那样保守迂腐。既没有被腐化,又没有沉重的儒家世界观负担,使文祥很容易站到一个更真实和广阔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冲突及解决之道。他很快就意识到洋人来自一个更高等的文明:"古来外夷犯京,无不杀掠成灾,而彼(英法)秋毫无犯,与民相安,虽中华未必能及。"文祥几乎可以算得上那个时代中央帝国最优秀的官僚,帝国的未来在于向洋人学习,除了技术,还有新的国际秩序、尊重民意的政治制度。恭亲王的一切内政外交事务几乎都由文祥主持,二人各分工,恭亲王偏重于培植团伙势力,文祥定夺政务方针,尤其负责新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皇帝临终并未将他二人列为顾命大臣,文祥也被踢出新的军机处。他们既得不到咸丰皇帝生前的信任,也与肃顺的政见、尤其对待洋务的政见相左。

小皇帝和两宫太后、顾们大臣们继续在承德避暑山庄呆了近四个月,决定回銮。返回北京的排场一如乾隆时代:先皇梓宫走的是宽阔的天子大道,有地位的王公大臣们走另一条与之平行的官道,其余人只有自行绕小道而行。不可僭越的礼制彰显着皇帝的尊崇和威势,与他相比,平日里再威风八面的达官贵人亦卑微如尘埃,即便他死去之后亦是如此。这些礼制也早与统治的权术融为一体,教人分不清哪些是"礼",哪些是"法、术、势"。八位顾命扶着先皇灵柩走在天子大道上,而两官太后以"年轻女流"为由,连走官道的资格都捞到,只能走小道回避。意气风发的肃顺走在队伍前列,他要用这种方式向北京乃至全中国的朝野宣告顾命大臣不可捍动的权威。

(恭亲王于西后,当时的“PS”作品)

在热河期间,便有御史奏请两宫按满洲祖制垂帘听政,当慈禧拿着这份奉折给顾命大臣们看时,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据野史记载争吵声之大整个行宫都听得见,肃顺的凶相把小皇帝吓得"遗溺后衣"(《越慢堂国事日记》)。然两宫之所以走小道并非畏惧服钦,早在皇帝归天之初,恭亲王便从北京赶来,籍奔丧之机与两宫秘谋政变。两宫抄小路先行一步来到北京,马上召见恭亲王。

1861年旧的深秋,一场冷雨降临在北国,从承德避暑山庄通往北京的天子大道上早已失去了亁隆时代的光华,喷水池被毁,巨型石板被良民们揭去盖自家房舍,路面泥泞不堪。肃顺一行正盘算着抵京的日程,他们离北京已经很近,并不知道北京城里已经宣布了名义上的首席顾命大臣载垣的罪状:"不能尽心和议、诱惑英国使臣……"把劫使虐囚的罪状都归到栽垣头上。北京城已重组了军机处:八名顾命大臣无一在列,恭亲王奕訢为名目模糊不清的"议政王",军机处首辅,文祥副之。

当肃顺一行来到密云时,两名亲王率部迎面而来,名为迎接先皇灵柩,实为逮捕。肃顺"咆哮不服",持械拒捕,又怎敌得过兵丁武士。当他被押到宗人府时,"载垣、端华已先在"。传言说恭亲王只想除掉皇族中的载垣、端华,他与肃顺并无太严重的权势利益冲突,肃顺遇害完全是因为叶赫那拉氏记吵架之仇的后果。很快,载垣、端华以宗亲身份被赐"自缢于宗人府",肃顺问斩。在刑场上他破口大骂,拒不肯跪,被刽子手用重锤打碎膝盖和腿骨无法站立,方才"得跪"。

在清代官方记载中,肃顺的犯逆罪名有三:在承德避暑山庄时殿陛下大喊大叫,吓哭了皇帝;被捕时居然敢拔刀拒捕;在法场上"肆口大骂,有悖逆之声"。在老百姓眼中,这三条罪名恰恰证明肃顺是条顶天立地的好汉子。至于肃顺骂了些什么?官方语焉不详,而民间流传则称他的咒骂中有大段关于西太后与恭亲王叔嫂通奸之事。

尽管肃顺于私德而言活得清廉,死得壮烈,不过平心而论,他的继续排外主张于人民而言却未必是福。从一个英勇受害者的身份名留史册,于他而言虽称悲剧却又或是最好的结局。在肃顺被处死后的第五天,载淳正式在紫禁城登基,改年号"祺祥"改为"同治",两宫垂帘听政,从此,中国进入了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的老佛爷的年代。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