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散上海市区过份密集的人口,上下一致同意的较好的方案就是建设郊区和远郊区的卫星城镇。但实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事与愿违。最令人烦恼的一条,就是自市区迁入卫星城镇的户口,相应地都得改成农村户口。老实说,在户口政策上,已形成对农村户口的种种歧视,包括孩子的上学、就业和找对象等等,农村户口总要矮一截。这一种做法形成极大的阻力,使市区户口难以转移到卫星城镇去。

按理说,为着鼓励市区职工迁入卫星城镇,应采取精神上,物质上的优惠办法。但是,现在这个“城转农”的户口政策,不是鼓励,而是设置障碍,等于“惩罚”转移至卫星镇的人们了。户口政策的僵化已成了阻碍人口合理布局的绊脚石;其实搬掉这块绊脚石并不难,只要政府下个通知,规定凡迁入卫星城镇的户口不变,这是轻而易举的德政,不必投资一分钱,也不必增加一个办事人员,又何乐而不为呢?四年前上海的报纸已反映了这一正当要求。市民翘首以待整整四年了,决策者一直踌躇不前,谁也不敢拍板。原来决策者的思想方法,在开辟卫星城镇时,只是采取线性的考虑,(即单线条的思考)犯了一厢情愿的毛病;而在改革户口政策时。不免瞻前顾后,左支右绌,不顾总体规划的远大目标,却纠缠在网络状的思考里了。

从市区到市郊农场的大龄青年,为解决他们的婚恋难,深造难等问题,也迫切希望转为城市户口,这也是紧迫的亟待解决的德政。而允许农场职工“农转城”只是在人口统计表上平添了八万城市人口,并多供应一些市区户口上的食油,除此以外,于国于民,都没有损失,也没有什么消极影响。

后来才知道,因为户口问题是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极敏感的“领域”。户口政策本是为人民服务的,如今却变成了僵化的异化的存在了。

不过,这个谁也碰不得的禁区最近已显示出改革的曙光,市人代会前不久通过的实施普遍义务教育的条例中,明明白白写着:“鼓励教师从事农村工作。对由市区去郊县,由郊县城镇去乡村工作的教师保留市区,城镇户口,并给予生活补贴”;去年市府也公布了市区科技人员支持乡镇工业者,可以不迁户口的规定。有此两个先例。我相信此文所说的卫星城镇和郊县农场的“农转城”的户口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了吧。响应党的号召迁往卫星城镇的职工和前往郊县农场的青年,不是应该和他们同样给予照顾和鼓励吗?

补注:上海出版的《社会报》,因其敢于反映社会的弊端,提出新问题,报导体制改革的新动向而犯忌,创刊一年即遭“左王”扼杀。本文中提出的建议,实属小改小革,但当局仍不敢触动这个神圣的禁区。

刊于一九八六年四月一日《社会报》

文章来源:王若望纪念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