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茅于轼先生90岁生日,知识界许多人都对他表示祝贺。人们发自内心,敬重他的道德文章。

我和茅老不算很熟,几次参加天则所的活动,和他见过面,听过他的演讲和发言。十几年前,我和夏中义等朋友编《大学人文读本》,选了茅老的文章,为取得他的授权,和他通过电话。这本书出版后,也得到过他的大力推荐。我和几位朋友编《怀念李慎之》,收入他的文章,他也很支持,天则所还在第一时间召开了追思李慎之的讨论会,邀我参加。但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在《炎黄春秋》工作期间的遇到的一件事。

那是2015年末的一天,编辑部小赵告诉我,昨天茅于轼先生送来一篇文章,是他的外甥女茅青撰写的《大伯父陈仁炳》。原来,茅青定居法国,受陈仁炳女儿之托,写成这篇文章,托茅于轼在国内寻找媒体发表。

此文27000字,我一看就被吸引住了。首先史料价值高。1970年代末右派大规模改正时,决定在中央一级,保留章伯钧、罗隆基、彭文应、储安平、陈仁炳五人不予改正,以证明反右运动之必要。当时五人中只有陈仁炳一人在世。他是什么人?有怎样的经历?为何不予以改正?后来是怎样的命运?公众知之甚少。而陈仁炳晚年留下了英文自传,不曾出版。陈仁炳女儿向茅青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请她撰成此文。其文笔堪称上乘,生动细节比比皆是。我拿到此文,颇为踌躇。当即给茅青发去电子邮件:“拜读后感到内容十分厚重,文笔也很好,让我似有读章诒和的感觉。只是炎黄内部规定文章一般不超过万字,个别特殊情况也只能放宽到一万二、三千字。如何处理,我想和编辑部的同仁沟通一下,尽量放宽篇幅。但无论怎样放宽,也不可能保全完璧。所好现在是网络时代,你可在炎黄发表后将全文在网上披载。不知意下如何?”茅青回信表示同意。我忍痛将文章压缩至15000字,但终审时仍然被砍到12000字。好在《炎黄春秋》刊出后,我当即把全文推荐给共识网,马上成为点击量居首的文章。对文章被删的遗憾有所弥补。

2015年末茅于轼先生到编辑部送文章时,已近87岁高龄,为了慎重,他亲自把文章送来。可惜我那天不坐班,没有当面接待。他是享誉海内外的学者,对一篇稿子却如此认真,这种做事的风格,至今让我感动。

丁东小群 2019-01-14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