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锵……咚咚锵……
嗳,往吧里瞧,往吧里看
看了一片又一片……”
一阵锣钹声和演唱声引起了我的注意。忙循声寻去,只见广场中央,一个头戴清式圆帽的干瘦艺人正咿咿呀呀手舞足蹈地表演。他身旁立着一个大木箱做的小小“舞台”,台上画得五颜六色,大书“拉洋片”三个大字。几个小孩把脸紧贴着木箱上的小孔,全神贯注往里观看。
干瘦艺人又敲又拉,又吹又唱,那表情极其丰富,动作非常生动,唱腔怪怪的,但别有一番韵味。很吸引人,我不知那木箱里演些什么.但仅看艺人的手舞足蹈和听他的说唱就觉得很新鲜很享受了。
艺人旁边有一木牌,上面写着“张谦——拉洋片大师”。接下来有几行字:“拉洋片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它是将绘制的图片放在特制的木箱内通过特制的镜片来观看和欣赏风光景色、人物故事。拉洋片又称西洋镜。”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说“拉洋片”这个词。第一次目睹“拉洋片”的艺人表演。以前,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常常听说“西洋镜”和“拆穿西洋镜”,我不知道“西洋镜”就是“拉洋片”,更不知道“拉洋片”的艺人表演如此具有观赏性和民间艺术特色。
后来得知,“拉洋片”其实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艺术,据说它起源于南宋,在明末清初后流行于民间,它与中国另一种传统艺术“皮影戏”同属一种类型。不过,“拉洋片”后来采用了西方近代的光学原理,投射画,而皮影戏则是简单的光源投影加更多的手工操作表演。皮影戏是动态的,相当于眼下的动画片,而“拉洋片”是静态的,相当于幻灯片。表演“拉洋片”时.艺人将各种画片装入特制的大木箱中,箱子外壁设若干圆洞,洞上装上一凸镜,观看者坐在木凳上通过凸镜往箱内观看,表演者(艺人)一边拉放画片。一边根据画面内容配以唱词和锣、铩、钹、鼓。在电影尚未普及的年代,“拉洋片”是一种代替电影的娱乐方式,堪称中国独有的街头“土电影”。把“拉洋片”表演到最高境界的,据说是当年北京“天桥八怪”之一的“大金牙”焦金池和他的徒弟“小金牙”罗沛林。“金牙”拉洋片时的伴唱和表演格外诙谐和生动。
但是,随着电影的普及,“拉洋片”渐渐销声匿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此民间艺术已近绝传。
进入新的世纪之后,在DVD、电脑、光盘铺天盖地“统治”了人们娱乐生活之时,很奇怪,“拉洋片”这一早已是“死灰”的“老土”,居然又星星点点地复燃了!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大都市,又闻鼓钹咚咚。说唱声声。
这是吃多了西餐洋菜之后对农家泡菜的一种新奇,还是恍然发现,原来祖传的“泡菜”别有一种滋味?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不管怎么说,我注视着张谦大师十分累人的表演,心中有一种感动和温情。艺人们艰辛的创作和劳动使我感到已经远离我们的祖辈们的生活又复活了。
一拨孩子走了,又一拨孩子围上去。
“往吧里瞧,往吧里看
看了一片又一片
西湖景、无锡景、孟姜女,哭长城……”
写于2002年10月
木公的博客2008-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