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李白 2018-11-11

一、

陪孩子读书。这几天,孩子的课外读物是《千字文》。

一晚他背几十字。而我却没本事把这几十字讲解清楚。

比如开头的:闰余成岁。

我能解释,这是农历的闰月。能解释:地球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365又四分之一天,是实际上的一年,而阴历十二个月却只有354天,差了十多天不够一年。所以每过几年就要多加一个月,也就是闰月,以补足前几年欠缺之数。但孩子问我,是过几年补一次。我本能回答:四年吧。但心里有疑虑。只好立马纠正说:对不起啊,这事,妈妈还真没搞清楚。

比如他问我:为什么金生丽水?玉出昆冈?金矿就不会在昆仑山吗?我也答不上来。只能诚实地跟他说:金生丽水,我能简单理解成云南金沙江里有金矿;玉出昆冈,是新疆昆仑山上产玉石。但为什么地质矿产是这么分布,我说不出个缘由。但猜想,可能跟阴阳五行有关系。大概南边会出什么,西边会产什么,都是有规律、有道理的。

二、

孩子很好奇:阴阳五行?那个会动的八卦图?

我:是啊。老祖先留下的宝贝,里头藏了天地运行的道理。你有没有发现,古人写东西,字很少,但这很少的字,能表达很广阔的意思,意蕴深远。

孩子想了想,问我:对啊,这个千字文的一行,才四个字呢。为什么他们能那样呀?这一问,又把我问住了。只好随口说:古人的教育,是精英教育。不是谁都有机会读书识字,只有合适的家庭,合适的孩子,才被安排去识字习文。你看古人的文言文,基本都是一个字一个意思。非常凝练。行文也是,不多废话。而字呢,也比现在的简体字要复杂得多。你老说有些字笔画太多,不好写,真讨厌。你看古人的字,那才叫笔画多。还有,我们现在呢,把很多古人的字,都混在一起乱用。原来很精确很细分的意思,现在渐渐模糊了。所以,要现代人 表达一个意思,通常就需要写很多字,费很多话。

比如:道理,道是天道,天上的运行关系。理是地上人和物的运行关系。妈妈经常说,我跟你讲道理。其实,我讲的是理。不是道理。没有道的。

比如:身体。身是躯干,大身。体是四肢。

比如:疼痛。疼和痛的感觉、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个尖锐的东西刺到你,那叫疼。隐隐地,由内向外的,那叫痛。

还有:规矩。规是圆规,矩是尺子。一个用作观测天象,一个用作丈量土地。

中国人的字里,都是文化和智慧。

三、

孩子:妈妈,那我们为什么要把很厉害的东西,变得不厉害呢?

我:不知道。大概一百年前,有人提出来,要把文言文改成白话文。说这样能让更多的人有文化。再后来,又有人提出来,把繁体字改成简体字。说这样简单好写,能让更多的人识字。应该说,这有积极的好的一面,也确实让更多人接触到知识,识字受教育了。但这个简化的过程,牺牲也是蛮大的。

孩子:牺牲什么了呀?

我:就是一些宝贵的、精华的东西,被遗漏了。比如原先的文言文,它对人思维的启蒙,肯定不是现代教育的这种。很可惜,到妈妈这一代,很多文言文的书就读不懂了,很多古书的字也已经不认识了。

四、

其实,在我心里还有一句:国文教育在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庸俗化。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渐渐失去了和古代圣贤对话的能力。想想孩子小,不懂。没说。

有时翻翻他的语文课本,再想想自己小学时的课文,心里感叹,真的一点没变过。所不同的,只是小时候是刘胡兰刚强不屈,好少年赖宁舍身扑火;如今是什么“玛莎、安东尼奥、日雄、卡罗尔等外国友人小朋友与我们,如何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天涯论坛有个帖子,专门把小学1-2年级的课文做了梳理,说如今这套小学教材,频繁出现大量外国人名,且这些外国小朋友的形象一律正面积极高大上,倒是描写我们本国的小孩时,都是需要帮助,需要改进和提高。说这是要搞和平演变啊。帖子一出阅读量十几万。底下评论纷纷:这是要策反吗?

我没这个政治敏感性。我只坚信一点:教育是什么?它使人对生命和美产生敏感。什么是才华?就是他可以最精确简练地去表达。这两点,我们的语文课,都没有做到。

孩子正逐渐失去敏感和天真,语言的表达,正日渐不知所云。

五、

想起我读小学那会儿,身边的同学几乎人手一本小学生优秀作文选。还记得当时,作文里出现最多的一句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我也写过。糊弄老师时,也写我扶老奶奶过马路,草堆边捡到钱。但我很幸运,我有一堆金庸、琼瑶的小说,那是我的百宝箱。八九岁的孩子,看的不是江湖险恶、儿女情长。印到我心里的,是快意和浪漫。比如琼瑶小说,她除了写男女恋情,也写八十年代的台湾青年他们怎么结伴去喝下午茶,如何穿白色洋装去郊游。他们的生活里,有诗歌、音乐、电影、蛋糕和洋装。那是我儿时生活的那个海岛,所没有的生活场景。

那些台湾腔的生活细节,冒着小资产阶级的烟火气,就那么沁在我的童年,打下一个烙印。我指的幸运,也就是这点烟火气的幸运。那是八股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坚硬的刘胡兰赖宁所没有的欣欣生意。

六、

回过头去看,当然不会觉得琼瑶小说,是什么好的启蒙读物。但我让明白,一个人最初接触了什么,什么东西打动了他,会沁在他的灵魂里。

只是,小学语文课,难道不该是最早启蒙智慧和美好的地方吗?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