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李白 2018-11-29

自从有了基金编辑婴儿露露和娜娜,朋友圈的段子变成了:

你家宝宝微积分考多少啊?别提了,99,全班倒数。你当初买基因编辑包,没勾选数学加强啊?可不。全癌症免疫、HIV,大长腿都选了,就没选最新的数学加强。不过没事,新的基因补丁下月上线了。

这样的段子,现在看看当个笑话。但我相信,用不了一两代人的时间,这些都会变成现实。

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或许是最后一两代原装的人类。而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吃着非转基因食物,玩着泥巴水坑,在大家庭中长大的原装中国人。我们的孩子,已经是变异人第一代了。他们的味觉、情感,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他们的审美和思维方式,已经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玩泥巴闻着花香,早睡早起的孩子,和一个玩电子游戏上补习班晚睡晚起的孩子,他们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种。他们的性情、审美、思维方式,肯定不同。

我想感叹的,不是科技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冲击。这些问题宏达又专业。我气血不足,感叹不动。我只是觉得,当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与科技贴身而行,我们正在丧失一些原装人的本能。放在日常生活中,最大的改变,大概是感受力。

今天,老同事群里展开了一场关于东西方音乐的讨论。主流的观点是,古往今来中国的音乐太弱了,和西方根本不在一个段位里。他们拿古琴和交响乐比,一个叮叮咚咚不知所云,一个气势磅礴精彩绝伦。

这样的讨论,让我想起五四时期。

当时社会上盛行“中不如洋,古不如今”的风气。1905年出版的《小学唱歌教授法》上甚至公然要求孩子回家砸了古琴古筝,以风琴洋琴替之。1919年,古琴名家王露在北大首演。周作人撰文抱怨,说场地大,琴声小,听不清,远观好像人在打算盘。另一琴家郑颖孙想改变他的观念,专门为他操琴,这回场地小,两三人。周作人依然觉得:琴声听得清了,只是丁一声东一声,不敢说不好,也总不知道它是怎么好。

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即便通透如周作人。断代,就是从五四开始的吧。

殊不知,琴为华夏正音。习琴是自我修养,弹给自己或知音听,所以音量不大,一室之内,几人品。古琴是君子之音,社稷之音。琴曲里有归隐山林的逸情,也有王朝庙堂的威赫,有君子的出世和入世。没有细腻的感受力,体会不到。没有古人治世达命的理念,也感受不深。这样一种乐器,注定没法在大庭广众之下卖好。

古琴和西方交响乐,根本就是两个世界观,两个文明下的产物。西方文明偏男性化,把人和世界对立,人始终在征服,遇敌杀敌。而我们的文明更偏向女性化,世界在我心中,遇敌遇阻,能以柔克刚。所以,古人的世界观是真了不起。西方人画油画,是人的视角,世界在人的对面。但我们的山水画呢,是神的视角,人站在山巅俯瞰全局。

没有丰富的感受力,没有原装人的情感力,我们接不住祖宗留下的经典。

我们的感受力,为何越来越弱呢?曾听过一个有趣的解释,他拿电影举例子。

说是现在全世界的电影,都沿袭着好莱坞的电影模式。强调逻辑性、画面感,这些其实是为气血两虚的观众准备的。现在的人常在极度困倦下,来到电影院,稍一动脑,他要么不耐烦,要么呼呼大睡。好莱坞剧作法建立在观众要么智力不足,要么精力不济的基础上。宗旨是赚疲惫的孩子和劳动者的钱。所以,视觉越来越热闹,音响越来越震耳,感官刺激越来越丰富。好电影的欣赏,需要观众的精气神。

我们这一代,真的是最奇怪的一代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我们对现代化失望,又对传统隔阂。我们受的所谓高等教育呢,又是不中不西,两头不着。传统文化的底子没有接上,西方的科学民主理性逻辑,又没嫁接成功。导致我们成年后,人人都活在恐慌里,内心羸弱又贫困,不知道人生出口,在何方,自己可以依傍的内心力量,在何方。

这或许,就是我们,最后一代原装中国人的生存样本。

世事无解,便要自寻出路。与君共勉。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