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李白 2019-03-18

一、

有个姑娘十八岁,想考清华。可她妈说,读师范吧,免学费。女儿质问:大哥想去斯坦福,你卖房供他;二哥要毕业旅行,你甩手给几千;我要买本学习资料,你却不肯。她妈说,你不一样,你是女孩。我们只供你到18岁。当然,也不指望你养老。

到了三十几,姑娘成了商界精英,和家庭保持着距离。但即便如此,母亲去世,买墓地是她,父亲理财被骗,补窟窿的,也是她。当因为家庭矛盾和误会,被亲生二哥毒打到骨裂,所有人都劝她:打断骨头连着筋,一家人啊。

对,这是热播剧《都挺好》。

这部剧,有国产连续剧的先天不足,但角度清奇。过去几十年,我们的连续剧,只要讲到亲子关系,基本都是父慈子孝或是很不孝,很少有人拿父母开刀,暴露天底下那些普通父母,都会有的性格缺陷,以及这种缺陷对子女造成的伤害。也很少去关注子女成年后,面对这样的父母,所遭遇的现实困境。其次,它讲到了女性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不公平。不被家庭理解和关爱,成年后却还要与自己、与父母“和解”。

除了五四时期,我们很少对父母进行过批判。我们的文化和传统,讲究“孝道”。

二、

为什么拿父母开刀,就是好角度呢?

因为我们缺少这样的反思——不是谁都有资格做父母,不是谁都会做父母,父母并不天然正确。做父母也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和学习。

有档综艺节目叫《少年说》,最早出自日本。让那些青春期的孩子,在镜头面前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了人家的套路,可我们的节目里,全是孩子的委屈和母亲的焦虑。看得人难受。中国的父母整体缺少“理解孩子感受”的能力。这种缺失的背后,是我们的文化里,把孩子当成父母的“附属品”,以及“我是你爸,你得听我的”。父母天然权威和正确,这就决定了孩子的感受是不重要的。孩子不被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也就不被尊重和理解。

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很少有情感畅通的亲子关系。在这种关系下长大的人,无论男女,在日后的情感和婚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问题。我们在父母那里受过的伤害,总是会变本加厉的,复制到我们自己的婚姻和亲子关系中。换句话说,我们很难去顺利的建立一段亲密关系。

三、

有个40岁的男人,在他父亲过世多年后,鼓足勇气,向母亲讲了一个秘密:从8岁开始,便被父亲性侵。父亲威胁他:如果敢告诉你妈,就把你俩都杀了。到了中年,他忍痛说了出来,以为母亲会安抚他,以为自己多年的委屈和伤痛,终于可以被看见了。可他妈若无其事地说: me too。是的,这个当妈的,一直知道这个事情。但她却装作看不见。她从没想过为了儿子,去反抗丈夫。她从没想过保护孩子。哪怕是小小的试一下。哪怕是假装一下。都没有。再没有比这样的伤害,更千刀万剐了。

对,这是英剧《梅尔罗斯》。戏剧总有浓缩,现实未必稀释。总要在经历很多很多之后,我们才明白,生而为人,我们能挨住生活的暴击,却吞咽不下,来自父母的伤害。哪怕,是无心的。

被父母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常常会发生情感阻断。他不再跟父母有情感联结,他把他的心都封上了,刀枪不入。成年后,也很难跟人建立亲密关系。不被妈妈好好爱过的儿子,成年后总是不知道如何跟女性相处,希冀女人能爱他,却不知道如何爱女人。不被爸爸好好爱过的女儿,成年后总是会在男性面前缺乏自信,总是会不自觉地去牺牲自己。原生家庭欠下的债,日后总要慢慢还。

四、

在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和父母之间曾经的阴影会慢慢弥合、遗忘。但这不是通过沟通的方式,真的和家庭、父母和解了。而是那个曾经受伤的小孩,如今也成为父母了,而曾经的父母年迈弱势了,缺陷也不会改了。

身为儿女,只有通过自己的成长,把这伤痛吞咽下去。这种和解,本质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伤痛也并没有完全消失。

没啥好办法。若父母不怎么会当父母,只有做儿女的多担待一点。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若不幸生在这样的家庭,惟有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学会尊重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把在父母那里缺失的那个边角,用余生,慢慢修补上。

啥叫“都挺好”?就是无论你认可与否,我知道自己“都挺好”的。

五、

在剧里,苏明玉的人生,可以靠一个石天冬来疗愈。可现实没有石天冬。被亏待的儿女,要爬出原生家庭的泥潭,是一辈子的辛苦事。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