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李白 2019-06-16

一、

去孤山看吴越文化展。

同行的小超,媳妇是韩国姑娘,俩学霸一路中英韩混语,聊得欢畅。看墙上有一段话,洋媳妇让小超翻译一下。话是陆羽《茶经》里的那句:“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小超想了想,转头看我:姐姐,不知道怎么跟韩国姑娘翻译诶。

对啊,要怎么跟韩国姑娘解释,一千多年前的唐人,他们认为青瓷比白瓷好的三个原因呢。

刑瓷就是白瓷,越瓷指青瓷。说如果白瓷是银,青瓷就是玉,玉感比银感好。如果白瓷是雪,青瓷就是冰,冰感比雪感好。绿茶放到白瓷碗里,热水一冲,白瓷的白,不能衬托绿,反而让绿有了赭色。但青瓷没这毛病,绿茶在青瓷碗里,茶色愈发莹润翠色。这就是白瓷不如青瓷的三个地方。

认为青瓷比白瓷美而贵的审美,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古人以玉为贵。无论是君子如玉的品德,还是越瓷类玉的器物,古人都在追求温润圆融之美。二是古人所说的喝茶,就是指绿茶。而唐代盛行煎茶法,制茶方式以蒸青做饼茶,茶色贵绿。用青瓷盛茶,更能衬托茶色的青绿。清代人对青瓷作过一个总结,说自古“陶重青品”,就是说自古代以来,陶瓷就重青色的瓷器,因为它深沉、优雅、含蓄,比如龙泉窑就属含蓄,而越窑偏优雅、深沉。越窑中的极品,叫秘色瓷。这个秘色到现在也没人说得清,只知唐人用一句“千峰翠色”来表达。千峰,翠色,这中间有多少光影变化,这色泽,早不是眼睛看到的色泽,是耳鼻舌身意,全感官的触动。

我信口开河,有点踩不住刹车。从唐人的丰盛美,讲到了宋人的极简美。又从东方的幽微之美,说到了西方文明里的力量美。说欣赏古人的这些器物,要有一颗极细腻的心,要打开身心的感官通道,俯下身去。西方人将人与自然对立,一直在抗争,强调人的力量,而我们是人在自然中,因循着宇宙的节奏,“螺蛳壳里做道场”,细微处见真章。

说完,脸上讪讪,觉得自己搬弄,不知深浅。但看看韩国姑娘,眼睛晶晶亮,不住点头赞同。又心里宽了一下。想来,美这个东西,最没有界限,只要有心,大家的感受是相通的。我说没说对,她都感受到那个幽微了。

二、

这个世上,能让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种族的人,都俯下身臣服的,惟有美。看见美,我们都变得低低的,渺小而卑微,但又是欣喜的。从渺小和卑微里,开出真善之花。

想来,这就是蔡元培先生说的“美育救人”。欣赏美,最能涵养人的性情,让人心生柔软与爱意。

三、

和隔壁邻居聊天,说到孩子们的学业。

正值期末季,复习靠题海战术,大部分孩子都苦不堪言。我笑称,如今这种教育体制,只有极少数学霸孩子,既能深入体制内拿高分,又能脱离体制有思想、有个性。其他都是陪跑,被磨折被牺牲。对于那些个性的、有特长的孩子,其实应该早早脱离这个不公平的游戏。邻居问我,能去哪呢?

按照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以后情感咨询,算命看风水,美容整容、心理灵修,中医养身,星座命理,这些行业不要太吃香。一个呢,现在的人都不懂养身,对“神”的消耗极大,内心又都焦躁不安,没个安放处。神不聚,心不安,在没有宗教信仰的情况下,必然奔向神秘主义。学点易经能懂命理,学点中医可以救命。另一个呢,这些都是人服务人的工作,所有成本就是人本身,不需要进口原材料,也不需要出口产品,有多少本事赚多少钱。不受大环境和国际形势约束。而且这工作又能替人排忧解难,让人有舒服感。想必客户关系,也挺好维持的。

邻居听我一派胡言,认真问我:那如何才能让孩子学好这些?

答:从欣赏细微的美开始。

欣赏美,能打开一个人的心性,直抵天真。举个例子,学中医和学画画,有很多相通之处。都需要对极细微的东西,有所感知。一个青瓷,最深的青色叫豆青,中间的颜色叫冬青,最浅的颜色叫粉青。这中间的划分,没有严格界限,全靠用心体味。而中医呢,万事讲究一个气字,这东西看不着测不了,也惟有用心感知。学过画画的人,对中医的很多思维,是触类旁通的。

在对美的欣赏中,我们可以锻炼自己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肯定可以让一个人有碗饭吃。

四、

李白随手记,分享给爱美的你。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