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世界都将目光转向乌克兰西部城市利沃夫。因为2月19日,利沃夫宣布独立,此举将乌克兰推到了内战边缘。
西部重镇利沃夫,由于历史的原因,素来亲欧,首都基辅上月发生反政府示威和暴乱,不少反对派人士都来自利沃夫地区。从历史和文化上说,利沃夫与俄罗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但是,自苏联解体以后,乌克兰西部的“去俄罗斯化”在不断加剧,也是事实。
利沃夫有一座墓地,人称雷恰科夫墓地,标牌上注明,它始建于16世纪,但据说13世纪欧洲鼠疫肆虐,死者甚众,均葬于此。历史记载,1783-1784年间,奥地利国王约瑟二世降旨,拆除教堂,修建四座墓地,雷恰科夫墓地,是当时保留下来唯一一座。墓地尚存墓碑、纪念碑和各种艺术雕像3000余座,最早的一块墓碑立于1786年。直到苏联时期,仍有新的墓园雕塑作品出现,这些传世之作,先后出自德国、法国、俄国和乌克兰,特别是苏联雕塑家之手。
雷恰科夫墓地文化,在利沃夫平静地延续了300多年,直到苏联解体,苏联英雄库兹涅佐夫(НиколайКузнецов)的英烈墓被毁坏。
话说雷恰科夫墓地的北部,有一片开阔地,那是苏联1974年建成的伟大卫国战争苏军烈士墓地,葬有3800名捐躯者。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英烈之一,当属苏联卫国战争中最着名的游击队侦察员,苏联英雄库兹涅佐夫。
库兹涅佐夫,俄国贝尔姆省人,1944年3月9日,他在乌克兰利沃夫州执行任务的时候,和他的伙伴被纳粹德国占领军捕杀。1959年9月,库兹涅佐夫和他伙伴的遗骨被找到,1960年7月,他们被安葬在利沃夫烈士墓园——“光荣山”上。但在1991-1992期间,库兹涅佐夫的墓地即遭到利沃夫当地人的破坏,1992年11月,墓地虽然得以修复,但随后却多次遭到破坏和亵渎,最终,有关专家被迫决定于2007年,将库兹涅佐夫遗骨移至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安葬。墓地迁走之后,雷恰科夫墓地,仍留有库兹涅佐夫铜像一尊,这件作品是新俄罗斯时期少有的苏联主题雕塑,它既展现了艺术家的价值观,也完美地向观众再现了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
利沃夫是一个旅游城市,它历史悠久,名胜遍地,有古可访。去过利沃夫的人,一定还记得扎卡尔巴结城堡,它位于乌克兰西部的扎卡尔巴结州(Закарпатскаяобласть)南临罗马尼亚,西南接壤匈牙利,正西与斯洛伐克比邻,西北与波兰隔界相望。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扎卡尔巴结又被称为利沃夫城“眺望欧洲的窗口”。1918-1919年,扎卡尔巴结被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军队占领,1938年,并入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扎卡尔巴结宣布独立,成立了独立国家——卡尔巴结乌克兰共和国。1944年,苏联军队开进该国,1945年,卡尔巴结乌克兰共和国并入苏联版图。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人可以公开地批评苏联,批评它对利沃夫地域文化的伤害。但我发现,大多数人乌克兰百姓说起苏联对历史和文化的破坏,字里行间,仅仅是充满了忧伤和痛苦,不像乌克兰政客那样,对苏联充满了仇恨,表现出对历史的宽容态度。与政客不同的是,西乌克兰的普通大众,认同俄罗斯文化和曾经与其交融的历史,并从中汲取他们所需的养分,比如,利沃夫至今还有人怀念苏联英雄库兹涅佐夫,怀恋充满英雄主义理想的年代,而且这就发生在前不久的2月血色革命之前一年,实在令人感叹!
我有两个朋友,是夫妻。妻子是俄罗斯人,丈夫是乌克兰人,他们相识在基辅独立广场(Майдан)。上个月,他们在相识地点共同目睹了血腥一幕,这个月,他们又在曾经举行过的婚礼克里米亚半岛,看到了一幕幕分离主义的对抗行动,他们精神几近崩溃,深感战争的车轮,正轰隆隆地滚过俄乌两国人民的心灵,正在碾压两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历史,甚至共同的宗教信仰。
俄乌关系,无异于夫妻关系,天长地久,他们之间确有龃龉,其中一人甚至与第三者眉来眼去;更有甚者,最近他们在克里米亚高调亮剑,意不在动武,亦不想置对方于死地,而是出于各自的目的和动机,做秀给第三者看的。
但无论如何,乌克兰危机,是苏联解体以来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也是俄乌两国的精神之殇,无论是基辅独立广场同室操戈,鲜血流淌,还是塞瓦斯托波尔军事基地的弩张剑拔,意在彻底离间苏联大家庭成员,即俄乌之间尚存的最后一层亲密关系,割裂它们融为一体的心灵和理性。
俄乌两国的政治家中,必有人举义旗,行善事者,因为他们晓得,爱永远高于一切世俗利益。我在扎卡尔巴结城堡参观的时候,听到一个故事,令我动容:克罗地亚国王之女,爱上了比她小十几岁的叛军首领,并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因此失去了权柄、爵位、名誉甚至自由,演绎了一场克罗地亚版的“不爱江山爱美人”。
俄乌两国东正教最大的节日之一,复活节即将到来,这恰是无疆的大爱化解仇恨,平安的灯照亮人心的时刻。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