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中秋节,暑热已经消退,秋风已经带来阵阵的凉意。然而,近年来中秋时节依旧骄阳似火,气温持高不下。由于海洋有巨大的热容量,海水温度与陆地温度之间存在一段时间的滞后,所以中秋时节也是海上台风的高发时期。9月1日“多利安”飓风重创了巴哈马,摧毁了一万三千间房屋,造成七万人无家可归,伤亡人数一时还无法精确统计出来。9月9日“法茜”台风在日本千叶县登陆,摧毁了一些建筑而且也刮倒了很多树木,造成了东京都地区的交通瘫痪。与狂风直接带来的破坏力相比,涌起的海水会带来更大的灾难。2005年飓风Katrina导致美国的新奥尔良市被淹,造成了大约一千八百人遇难,经济损失高达1250亿美元。

今年2月份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8月份有发出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按照这些文件的指导精神,在珠江口附近地区将会出现新一轮的建设高潮。然而,这一区域的地势很低,随着海平面的上涨被涌来的海水淹没的风险会逐年加剧。古代的预言也证实了这个趋势,例如《金陵塔碑文》曾经预言:“人逢猛虎难迥避,有福之人住山庄。繁华市,变汪洋;高楼阁,变坭岗;父母死,难埋葬。”开头的那句还给出了年份,此事发生在一个虎年。看来这注定是一场大灾难,在《推背图》第50象中也得到了印证:“虎头人遇虎头年,白米盈仓不值钱。豺狼结队街中走,拨尽风云始见天。”尽管看起来此事不应在近期内发生,但是在地势很低的地区进行大举建设毕竟是十分不明智的。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造成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急剧增高,由此而导致的温室效应将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巨大变化。在工业革命以前的80万年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最高纪录是300 ppm,如今已经超过了400 ppm。而其中的主要变化是在过去半个世纪发生的;例如,在1970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还不到330 ppm。尽管近年来清洁能源的开发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没有彻底改观。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在上世纪60年代化石燃料在总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曾经高达94%,如今已经降到了80%以下。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总量也会逐年增长。因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还会继续快速增长,各种气候灾难也会更加频繁地出现。

最新一期的《时代周刊》聚焦了气候变化问题,然而并没有涉及到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控制人口。从全球人口总数的资料来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人口的急剧增长。在1700年时全球只有6亿人口,从此以后就开始了指数增长模式:1803年达到10亿,1927年达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从此以后人口增长模式开始呈现线性模式,每过12年左右增长10亿: 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2011年达到70亿。预计2024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0亿,在2038年达到90亿。自此以后气候变化将导致很多自然灾害,全球人口的增长速度将会变缓,预计直到2088年才会达到100亿。

从系统思维的观点来看,人类正在沿着一条经典的路径走向灾难的深渊:短期的丰富资源导致人口急剧膨胀,随后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或传染病暴发等灾害,最终人口数量会急剧降低到自然资源所能维持的水平。人口的急剧增长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社会的稳定和技术的进步,我们能够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是十分万幸的。然而,当人口数量超越了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的时候,天灾人祸就会接踵而至,而人祸往往比天灾更可怕。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生态学家John B. Calhoun用老鼠做过一个有趣的生态实验:在2.7米见方的地方建起一个1.4米高的“老鼠天堂”,然后把四对老鼠放入其中,它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美满生活。一开始老鼠数量呈指数增长,每过55天就增长一倍,结果只用了315天老鼠数量就达到了620只。此后增长速度开始变慢,需要145天数量才增长一倍,但是总数依旧在在增长,最终在第600天的时候达到了2200只的峰值。从第315天到第600天这段缓慢增长期间,由于资源的短缺导致老鼠的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公鼠变得非常具有攻击性,而另一部分公鼠则变成了“宅男”而对异性失去了兴趣,与此同时一些母鼠为了抢夺资源也开始变得攻击性十足而不照顾自己的幼崽。如今这种情景似乎已经在人类社会开始出现。在实验的第600天以后,几乎所有公鼠都变成了“宅男”,而母鼠也不再生育,整个鼠群走向灭绝。希望人类应该有足够的智慧来避免这样的结局。

华夏文摘 2019年09月22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