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字狱囚徒编年录》第一卷第六案(1952)

 

Lu Ling路翎(1923年1月23日-1994年2月12日),原名徐嗣兴,笔名烽嵩、流烽、徐烽、莎虹、冰菱、余林、穆纳、嘉木、未明等,小说家、剧作家;1952年作品连续遭批判,又因其老朋友舒芜发表《致路翎的公开信》的出卖而升级,直至三年后作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案”骨干被捕,此后被监禁、迫害达二十五年。

 

“七月派”最重要小说家

路翎于民国十二年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因其父赵振寰入赘其母徐家,故从母姓。父亲在其两岁时因故自杀,他随母亲回娘家生活,后又随母改嫁,继父张继东为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小公务员。 1935年,他十二岁考入江宁中学,已熟读许多中外名著。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8月,路翎随家经武汉迁往继父家乡湖北汉川,在武汉《弹花》杂志(预刊)上发表处女作散文《古城上》。

当年冬,路翎又随父母辗转流亡到重庆,就读于四川中学(后改名“国立二中”),次年夏随中学迁到合川县城,以笔名“流烽”在《弹花》、《时事新报》副刊《春光》和《大公报》副刊《战线》发表散文,并应邀为合川县《大声日报》编辑《哨兵》文艺副刊,以“徐烽”等笔名撰写诗歌、小说、散文。因《哨兵》的作品触犯了当地官绅,1938年底,被学校以“思想左倾”开除,回到重庆父母家。次年初,他经原江宁中学的校长介绍,参加“三民主义青年团”宣传队。

1939年4月,路翎给主编《七月》的胡风写信投稿。 1940年5月,发表小说《“要塞”退出以后》,开始使用“路翎”的笔名,6月,经胡风介绍到陶行知主办的育才学校文学组当“学友”(助教),9月经继父介绍到国民政府经济部设于重庆的矿冶研究所做办事员,由此发表了反映矿工生活的短篇小说《青春的祝福》等。

1942年初,路翎经朋友舒芜介绍到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图书馆当助理员,4月,完成其代表作、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次年3月,由胡风编入《七月新丛》出版。

1943年,路翎又经继父介绍到经济部燃料管理委员会任办事员。

1944年8月,路翎与国民党“中央社”电台任报务员的余明英结婚。

1945年,路翎发表当时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第一部,一举奠定“七月派”最重要小说家的地位。

抗战胜利后,路翎携妻女于1946年夏回到南京,1947年初到经济部燃料管理处南京办事处当办事员,1948年在中央大学任讲师半年,教小说写作。这段时间为其创作高峰,发表短篇小说集《求爱》(1946)、《胜利小景》(1946)、《有“希望”的人们》(1946)、《在铁炼中》(1948),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第二部(1948)、《燃烧的荒地》(1948),以及首部剧本《云雀》(1947)等,被公认为“七月派”中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不过,中共方面的文艺批评家不以为然,认为胡风的文艺理论和路翎的创作有违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1948年在香港《大众文艺丛刊》上对两者展开了激烈批评,路翎也写了一些文章回应。

文艺创作遭政治批判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路翎出任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创作组组长,7月写出反映工人护厂斗争的剧本《人民万岁》,11月完成《女工赵梅英》。 1950年初,他调到北京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组长,不久降为副组长,《人民万岁》一再修改终未获通过上演,而《女工赵梅英》也于5月遭《文艺报》载文批评。 1951年,路翎发表剧本《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未得到公演机会,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和《平原》。

1952年初,路翎被调到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剧协”)剧本创作室任创作员,但前一年的作品却相继遭严厉批判,被扣上“明目张胆地为资本家捧场”、“歪曲现实的‘现实主义’”等帽子。同年9月,《文艺报》加“编者按”发表他的老朋友、“七月派”著名作家舒芜反戈一击的《致路翎的公开信》,批判调子急剧升级,直指路翎属于“以胡风为首的一个文艺上的小集团”,“在基本路线上是和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的文艺路线──毛泽东文艺方向背道而驰的”。

同年12月,路翎主动要求赴朝鲜前线体验生​​活,1953年7月回国,9至10月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并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此后发表了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生活的短篇小说《初雪》、《洼地上的“战役”》等,得到大量读者好评,却继续遭到官方作家的批判。 1954年出版散文集《板门店前线散记》,5月起全国几大报刊纷纷发表批评文章,针对《洼地上的“战役”》中描写志愿军战士谈恋爱违反军纪等,扣上“个人主义”、“温情主义”、“悲观主义”等帽子。

对于文艺创作一再遭致政治批判,胡风于1954年上半年撰写“三十万言书”,路翎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也参与讨论和提供意见。同年11月,路翎不满于一些批评家“以政治结论和政治判决来代替创作上的讨论”,又写出四万余言的反批评文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 》,指出:

我的批评家们就充满了“左”的激情,他们在作品的任何词句,任何形容词里都可以找出“资产阶级”以至“反抗祖国”的罪名来。这种批评有危害性是很显然的,它严重地摧残着文学创作的生机。在这种批评面前,文学作品非放弃它的丰富的生活形象来教育人的职能不可,非放弃它的文学的语言、表现内容的多样的风格不可,文学作品的人物也不能按照他们的性格和具体感情来说话和思想,而非要说大家都说过的、报纸上在说着的话不可。

 

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

此文被《文艺报》作为反面材料刚连载完毕,路翎便于1955年6月19日被当作“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抄家和逮捕。同年7月和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文化部先后发出通知,查禁“胡风和胡风集团骨干分子的著作和翻译的书籍”,其中包括路翎已出版的全部书籍共十五种。

路翎性格刚烈,不但拒不认罪,而且与审讯者大吵,因此长期被关在单身监房,被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后,于1964年1月2日获保外就医。他出狱后仍鸣冤叫屈,1966年11月因相继发出三十九封申诉信被重新收监。 1973年以“反革命罪”被判刑二十年。 1975年刑满释放,被安排扫大街。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决定撤销“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对“胡风反革命分子”一律平反和恢复名誉。 11月18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路翎无罪平反。此后,路翎被安排担任戏剧出版社编辑,恢复“中国剧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会籍。 1981年,路翎1950年代被捕前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以《初雪》为书名结集出版。 1984年底,他出席“中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当选为理事。 1985年,路翎整理出版当年完稿而被抄走的长篇小说《战争,为了和平》,次年出版了过去作品的《​​路翎剧作选》和《路翎小说选》。

路翎在服刑期间作为精神病人被施以电疗,大脑严重损伤,此后虽经治疗而恢复了写作能力,但他当年的精神面貌与才华已一去不返。最后十年写了五百万字,包括好几部长篇小说,但基本没有什么发表价值。

1994年2月12日,路翎因脑溢血去世,享寿七十一岁。

1995年6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林莽编《路翎文集》四卷。

 

参考资料:

  1. 舒芜,《致路翎的公开信》,《文艺报》1952年第18期。
  2. 路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 》,《文艺报》1955年第1-4期。
  3. 沈永葆,《关于路翎的笔名》,《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4. 张业松,《“一生两世”与强制遗忘》,《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
  5. 余明英,《路翎与我》,《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4期。
  6. 张耀杰,《批评家笔下的路翎──路翎研究综述》,《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4期。
  7. 李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8. 李辉,《一九五五年的禁书》,《粤海风》2003年第5期。
  9. 朱珩青,《路翎传》,大象出版社,2003年。
  10. 崔丽君,《路翎在重庆》,《红岩》2008年第1期。
  11. 刘卫东,《当年对路翎的批评及路翎的反批评》,《粤海风》2008年第1
  12. ​​义,《路翎传略》,《路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13. 刘成才,《困顿中的退守与坚持──论“十七年”文学中的路翎小说》,《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14. 李洁非,《路翎底气质》,《钟山》2008年第6期。
  15. 徐绍羽,《追忆父亲路翎:血痕与旧迹》,《中外书摘》2010年第8期。

来源:张裕:《从王实味到刘晓波:中国当代文字狱囚徒编年录》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