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法大学“争鸣学社”的同学们座谈

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李南央。挺惭愧的,我的学历也就是个初中生的学历,今天能来过把当老师的瘾,感到非常荣幸。谢谢在座的同学们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今天我能到这里来,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机遇。我和唐磬同学的母亲崔卫平是要好的朋友,七月份回国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喝茶聊天,聊天的过程中,她说你的这些思想挺有意思,问我愿意不愿意跟她女儿学校的同学们谈一谈。我说当然好了,我特别想过当老师的瘾(笑)。

我今天来,想讲几件小事。第一件事呢,就是讲一个灰姑娘的故事,这是我在美国网上看到的故事,是一个中国妈妈讲的。这位妈妈的孩子在幼儿园上学,有一天放学回来,女儿对她说:“今天上学我们老师讲了灰姑娘的故事。讲完故事以后,老师提问题,让我们说说在这个故事里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们都说后妈是坏人,灰姑娘是好人。回答完后,老师说:‘我有和你们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在这个故事里后妈并不是个坏人,她有爱心,她对她的两个女儿非常疼爱,只不过她的爱相对来说狭隘了一点。如果她能把她的爱分给灰姑娘一些,那就比较完美了。所以我不觉得灰姑娘的后妈一定是个坏妈,她只不过不是个很宽容的,不能做一个好后妈的妈妈。

另外我还想提醒你们,灰姑娘如果没有仙女的帮助,她最后也不可能得到幸福。所以你们是不是应该睁开眼睛看看你们周围的世界,是不是有这样的灰姑娘需要你们去帮助。如果你们觉得你们身边有灰姑娘需要你们去帮助的话,我希望当你们成人的时候,你们都能够伸开你们的臂膀,让灰姑娘都能成为这样的公主。

还有王子,王子要不是非常非常执着拿着那双水晶鞋四处寻找,就不会找到灰姑娘,他们以后也不会幸福。所以你们要记住,当你们在生活中碰到这样非常美好的事情的时候,你们要很执着地去追求它。如果不去追求,那很美好的东西就会擦肩而过。’”

这个妈妈听过孩子给她讲的之后非常惊讶,觉得孩子讲的和中国传统思想非常不一样。

我自己小时候也是非常喜爱《灰姑娘的故事》,上幼儿园时,每次老师让我们挑书,我就非常积极,身体坐得直直的,因为我希望第一个去挑书,好拿到《灰姑娘》。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继母也是个好妈妈;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我将来要去帮助灰姑娘;我也从来没有想过,灰姑娘之所以成为公主,也有王子的一份执着的追求。

然后这个妈妈写道,幼儿园有这样的好老师,她觉得她的女儿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孩子,一个非常充满爱心,心胸非常开阔,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的这样一个孩子。

再讲第二件事。我们中国报纸的宣传上,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样的事情上,大家都会说,不愿意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不愿意成为冠军的运动员不是一个好运动员。就是说你总是要去做所有人中间最好的。

大概两三年以前,我有一个好朋友,她请我去跟她英语班的同学们对对话。结果同学就问我了,你为什么要留在美国?美国有什么好的东西?美国哪点比我们好?我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我感受到美国和中国的教育的最大不同是,中国的教育告诉你,你要做所有人中最好的;而美国的教育告诉你,你要做你自己最好的。你们想想,要做所有人中的最好的要有多难?奥林匹克冠军有几个?巴顿将军有几个?要爬到顶尖上有多么困难,要承受多大的压力?而每个人的EQ、IQ都是不同的,很多是天生的,很多条件束缚着你。很多情况下,即使你十分努力了,你也不可能成为最好的。当你不能成为最好的时候,老师、家长给你多大压力。在爬到宝塔尖的奋斗过程中,承受的精神压力太大了。很多人觉得自己能成为最好的,所以他就一定要是最好的。就像我们的中学,什么大排名,一排二排,把你排在第几名第几名,家长一看,你排在第三十名、四十名,回家就不干了,说你下次一定要进前十名。班主任的奖金、工资和班级排名是有直接关系的,就是说你这个班的升学率有多高,学生的考分有多高,跟老师的收入是直接挂钩的。而更加要命的是,你的孩子能不能考上清华、北大,直接关系到家长的脸面。如果孩子是清华、北大里的学生,家长就会觉得很有脸面,很光彩。但是如果他的孩子即使经过努力,只能进大专,或者连大专都进不去,就一定要让他再去复读;复读完了以后再去考,考不上再去复读,这样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彻底毁掉了。设想一下,如果要做你自己最好的这就简单得多,因为你所面对的只是你自己一个人。我有一个好朋友在美国的大学里做体育教练,他这次去雅典帮助咱们中国队工作,他就讲到这次奥运会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问题。我们有的运动员一进去,看到那么大的场面,腿就软了,精神上先垮掉了,连东南西北都认不清楚了,你怎么能指望他去拿奖牌呢?倒是刘翔,他最后比赛的时候出场时什么都没想,什么都看不见,看见的就是那一串跨栏,他所想的就是我今天要跑出我自己的最好成绩,我所要面对的挑战就是我自己。这有多容易。他只要把自己的成绩突破了,他就完成任务了。我对那些学生说,我不说美国好还是中国好,你告诉我哪个教育更好。是做所有人中最好的好,还是做你自己最好的好?哪个更容易?他们都不说话了。我说以我个人的感受,做自己最好是相对容易的。而且一定要做所有人最好这里面会引起很多无谓的竞争,为了爬到顶峰而又没有能力时,你就要开始不择手段,就会形成人格上的扭曲。而你做到你自己最好的,你就会很轻松,很骄傲,不管别人做得怎么样,你知道凭自己的家庭背景、环境、精力等各方面实力,能使自己达到这个程度,就会很骄傲。

就拿我自己做个例子吧,我就很为自己骄傲,我觉得我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我是50年出生的,59年我父亲就下台了,在那个时候,家庭出身决定一个人的前途,我完全没有前途。后来我初中毕业,还没有开始分配工作的时候,工厂招工,我就报名了。后来工农兵大学生,我们车间推荐了我,我想我真是不容易,工人们能推荐我这么一个反革命分子的子女去上学。可是报到厂里,领导一句话,这种出身的人还想上大学?就断送了我上大学的希望。后来毛主席的“争取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政策下来了,我们工厂自己办了一个“721”,我上了两年半的“721”,但是这个“721”的学历从来没有被承认过,我实际上就是背着一个初三的毕业文凭,在工作岗位上一步一步走向工程师,现在在斯坦福大学做一个普通的机械工程师。我想我小时候的梦想不是这个,比这个更高,但是我很快乐,我觉得我做到了在这个时代和我的家庭、我的能力的背景下,我所能做到的最好。我的那本《我有这样一个母亲》的书出版时,我送了一本给我的女儿,我在书的扉页上写:你的妈妈的地位远远不如你的外公外婆,他们是共产党很高级的干部;你妈妈的学历将来会远远不如你(因为我女儿现在在读医学院,出来就是医学博士)。但是我觉得我对生活的领悟、我的幸福远远要超出了你的外公外婆。我希望你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去丰富你的知识和眼界,你应该站在我的肩膀上往上爬,你就会比我生活得更幸福。

第三个要讲的就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问题。

1998年,我女儿高中毕业的时候,回国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次个人音乐会。当时是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的交响乐团为我女儿伴奏,前半场是她个人的钢琴独奏,后半场是她和乐队的钢琴协奏曲和大提琴协奏曲。那天晚上大雨磅礴,我以为不会有什么观众,结果没想到是座无虚席,特别成功。乐队的人也特别兴奋,说没想到一个普通的高中生,而且不是音乐专业的,音乐会会开得这么成功。开完音乐会第二天我爸就问我,说你们教育没教育过她,她不应该骄傲,应该很谦虚啊。一下子把我问住了,我好象从来没想过要告诉我的女儿不要骄傲,我总是说我很为她骄傲,她也总是说为自己感到骄傲。但是有一点我们很清楚地告诉她,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一个人可能比别人挣的钱多,或者职务比别人高,但是人和人永远是平等的。不管是在加油站里加油,还是当美国总统;不管是著名的钢琴音乐家,还是在音乐厅卖门票,只要他努力做好了他的本职工作,都应该受到尊重。我觉得我女儿就是这么个人,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才能而看不起别人,她总是特别平等地待人。举个例子,我们每次回国去我婆婆家,家里因为父母老了雇了一个小保姆,我的女儿从来都是帮小阿姨做饭,然后把饭端到桌子上替大家盛好,吃完饭总是帮小阿姨把碗洗好。这些都是很自然的。还有我们去朋友家里吃饭,她永远是到厨房里帮人家干活。朋友们都说在大陆找不到这么好的独生子女了。我从来没有教育过她不要骄傲,她成绩很好,又会弹琴,又会拉大提琴,滑雪也好,骑马、冲浪什么都玩,但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她只是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员。她与别人不同的是她可能具备了更多的天赋,她可能比别人在这方面做得好一些,但是从人格上来说,她和别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还有一个,到了美国是不能谦虚的。我要是谦虚,说我不行,我就初中毕业,那我到现在只能是失业,什么工作也找不到。如果我去接受一个老板的面试,我就会让老板相信我,虽然我只有初中学历,但是我一定能做好他给我的工作。如果你只有五分能力,你要把自己说成有十分能力,那么当你拿到需要十分能力才能做好的工作时,你就需要拔高自己,就需要拼命地往前走。设想一下每一个五分能力的人都要向十分能力争取,这个社会能不前进么?所以我觉得“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其实是不对的。谦虚有的时候反而使人落后,使人把自己封锁起来,明明知道自己挺好的,但是一定要说不行不行,我真的不行。其实你们这些年轻的孩子,心里都觉得自己挺不错的,对不对?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给李慎之先生送我女儿的音乐会门票时,他拿到票,赞叹说你女儿真了不起,高中学生就可以开音乐会。我说:“谢谢您的夸奖。”他马上就说你看,你已经完全美国化了,要是一个中国人的反应,一定是“不行不行,小孩子乱弹一气”。他说你已经非常自然地接受了对你女儿的夸奖,而且这一荣誉也确实值得你骄傲。

所以我觉得应该转变这个观念,人就应该骄傲。这个骄傲给你自尊,给你自信。但是要懂得人和人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才能比别人高,学历比别人高,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样个人的能力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最后我给大家提一个问题,“闲人免进”,这句话用英语怎么说?(同学回答“No Way”,“Busy ,Wait Please”等)。答案是:Personnel only。翻成汉语就是说,只有在这个工作室里工作的人才可以进来。而我们中国是“闲人免进”,这就把一切不在这个工作室里工作的人都定义成闲人。而美国是,你不在这个工作室工作,请你不要进来,但你不是闲人。一个是对人很不尊重,另一个是很礼貌,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告诉你这个房间最好不要进来。

我已经讲了四个故事了,听起来是非常没有关联的事情,谁能告诉我这中间有什么共性?有一根什么样的线,把这看起来完全没有关联的四件事情穿在了一起?(同学回答“对人的尊重”,“尊重个人的权利”,“平等的观念”……)

我觉得这些答案都对,但这里面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就是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思维方式是一元的,而美国是多元的。为什么是一元和多元的区别呢?你看灰姑娘的故事,“后妈是个坏妈”,非黑即白;再有就是“要当就要当将军”,这又是一元的,只有一个选择,如果甘愿当个小兵,就是绝对地没有出息;必须谦虚,否则就是骄傲,又是同样的模式,年轻人要夹着尾巴做人,要处处显得很谦虚,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第四个是“闲人免进”,把所有不在这个办公室工作的人都定位成一种人——闲人,这又是一元的。

美国的思维是非常多元化的,美国人从来不是在一种政治思想教育下长大的。我们中国的政治思想就是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思维,而美国人的成长是非常开放的。一元化在中国是一种很自然的思维方式,而多元化在美国也是很自然的,这是生长土壤的不同。这种一元化思维也影响到了我们的菁英们的思维,比如余杰,刘晓波,任不寐,在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时候,他们集体签署了一封信,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这是绝对的一元化思维造成的结果。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不是只有美国的民主才是正确的。民主的追求是一样的,但民主的方式和土壤肯定是不同的。美国出兵伊拉克高举的是两面大旗:一个是道德、一个是正义。其实美国在治理自己的国家时是绝对不用这两件东西的,因为“道德”和“正义”是相对的,你认为是不道德的事情,让另一个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看,也许就是道德的;你认为是不正义的,让来自别的国家,别的宗教信仰的人看,可能就是正义的。比如,如果用道德做标准,克林顿是一定应该被踢出白宫的,他在椭圆形办公室做那种龌龊的事情,实在太不道德。如果用正义做判断,橄榄球明星辛普森就应该被判刑,因为他是板上钉钉地杀了人。而结果呢,克林顿在白宫继续作了下去,辛普森被宣判无罪。道德何在?正义何在?但是这就是法律,它是死的,法律程序得出的就是这个结果,不是哪个人能说了算的。用“道德”、“正义”这样的相对标准做判断,势必导致谁的地位最高,官最大,谁就是最后的仲裁人,也就是第一把手说了算。美国现在就是这样的世界第一把手,这个格局不打破,是十分危险的。所以我希望你们,特别是学法律的,应该开阔自己的思维,应该能够想到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人是多元的,应该能认同这样一种多元的思维方式,使自己的触角更多一些,能够更多地去体验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样能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加完整,也会对中国的未来做出更大贡献。

我就讲这么多,下面的时间请大家提问。

问:是不是因为中国有五千年历史,而美国只建国有二百年,中国人在奋进的过程中必然形成“我们要做最好的”,“要不断超赶别的发达国家”的观念。而美国已经比较发达了,所以才会形成“做你自己最好的”这样宽松的要求?

李:我倒觉得正好相反。因为中国的历史很长,美国的历史太短,所以才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是一元化的思维方式。“士”是最高的,经商的是被看不起的,把人分成三教九流,我们太习以为常了。中国悠久的历史给了我们很重的包袱,大家都往一个牛角尖钻。而美国因为建国较晚,它的开始就是一种反抗的基础,每个人移民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追求自己的幸福。有时刻意地不顾条件地去追求“最好”,会适得其反。比如19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想让中国用最快的速度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结果呢?而现在我们的钢产量已是美国和日本的总和,到没有听到什么“超英、赶美”的口号。

问:一元化思维如果统治了人民是非常危险的,但同时是否应该对多元化思维加以限制?

李:我觉得这个限制就是法律。一元化思维不仅仅是独裁制国家的特色,在民主国家也会发生。比如“9·11”之后,攻打伊拉克开始,美国把“French Fries”改成了“Freedom Fries”,这就好象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把“沙琪玛”改成“革命糕”一样。在美国这样的民主社会里,如果让一元化的思维泛滥的话也会非常危险的。

问:美国人是怎样看待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

李:我接触到我女儿上大学的历史系主任,他是个美国人,文革时他是美国的红卫兵。他说“六十年代不当红卫兵,绝对没有思想;八十年代还当红卫兵,绝对是个白痴。”当时毛的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思想传到美国,他们听到的是一种很朝气蓬勃的声音。那时美国正陷于越战之中,经济很不景气。他们寻求美国的出路,看不到美国政治的希望,认为希望在东方,在毛泽东。当时的“红色恐怖”,打人啊,死人啊,他们并不知道。只知道红卫兵要破四旧,要砸烂旧世界,建设新世界,这种思想很符合当时美国青年人的思想。那个年代中国人糊涂,外国人也糊涂,很多事情要拉开历史的距离才能看得清楚。我们对文革的历史可能看得更深,更透,外国人看的话可能会肤浅一点,但是感受是相同的。当历史拉得越来越开的时候,中国人和外国人对文革的看法可能是非常一致的。有一个纪录片叫《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我觉得非常好,你看过后大概能感受到有中国文化背景的美国人怎么看文革。

问:我们可能有许多同学因为条件限制,没法看到《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能不能请你讲讲您亲历的那段历史?

李:那部记录片里反复提到了《牛虻》,这本小说里提到的一种做人的坚韧,一种不屈不挠,一种自我抑制,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还有提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砸烂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要敢想敢说敢干;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系列的苏联小说,是我们做人的标准和尺度。而我们距离战争年代非常近,董存瑞、黄继光,这些都是我们特别想当的英雄。但是战争过去了,我们没有当成英雄,好不容易来个文化大革命,可给我们一个冲锋陷阵的机会。这就是我们的土壤。我觉得什么土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加入少先队时的队礼,是五指并拢高举于头上,代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自己在党、国家、人民面前一文不值,这就形成了我们的集体荣誉感,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毛主席一号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更是你们的”,“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我们就觉得这是毛主席号召我们了,号召我们去冲锋陷阵,我们当然就应当为了党和人民不顾一切地去冲锋,自己不算什么。你们可能觉得我们很傻,但我们的确就是这样,我们傻但很真诚。老三届的人当时投身文化大革命不是投机,是真心实意地犯了错误,后来是真的到了社会的最底端,到了农村,才知道这个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变化,才开始反思。这些人真的是被抛到了社会的最底层,非常真诚地希望改革这个国家,所以这些人永远地上不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哀,国家的灾难造就了这批菁英而没有使用这批菁英。

你们这些孩子的土壤是独生子女。我们这代人没有受到好的教育,我们很多希望都寄托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受到很好的教育,你们是在父母非常的关爱下长大的孩子,而我们是受到父母的忽视。他们要大跃进,他们要努力工作,我们是在几乎完全没有刻意的家庭教育下成长的一代。你们现在坐在这个屋子里可以看到整个世界,而我们当时只能听到党的声音。所以我觉得你们差的是你们应该去了解你们的父辈,当他们讲述“我们当年如何如何”的时候,你们不要很反感,能够听听他们的话。后一代人站在前一代人的肩膀上才能爬得更高,否则从自己的地面上,或从父母的膝盖上往上爬,起点就要低得多。

问:我看到教徒特别虔诚地做祷告,感触很大。我还看了一些圣经方面的书,觉得里面讲的实在是太好了。西方一个学者说,一个国家想要达到法制,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宗教信仰。请问您觉得西方的宗教信仰对他们的社会起到怎样的推进作用呢?

李:我到美国之后,有一个台湾人穷追了我八年,他说他看到我第一眼就认为我是上帝派他来要把我引入基督教的那个人。最后他彻底放弃了,他觉得我无可救药,因为我说我觉得你们信教特别好,上帝让你们做好事,我都同意,我也做好事,你们教会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但我受不了你们每个星期的礼拜。我说我学毛主席语录学伤了,毛泽东时代让我有原罪感,我永远要检讨。现在你们每礼拜学圣经,要对上帝说,我哪里做得不对,也是一种原罪感,要不断向上帝赎罪。我说我受不了。但是,宗教和邪教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宗教信仰的是一个不存在的神,邪教信仰的是一个活着的人,把一个活人崇尚为神。英语里“cult”是邪教,也是个人崇拜,所以邪教对社会有极大的破坏性。但宗教是教人行善的。我觉得人必须是有信仰的,就像我们当年信仰毛泽东一样,人不可能什么都不信。信一个教人行善的教,应该认为是一个好事。

问:如果我们到美国去留学的话,会对我们的个人素质有哪方面的改变?美国的土壤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冲击和促进?

李:首先第一点,就是你会接触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社会,给了你新的视野和新的尝试的机会,我觉得这是显而易见的好处。第二是能学会自立。我女儿当时考大学,就一定要考得离家远远的,什么事情都是她自己做。经济上很独立,上了四年级就做助教,教钢琴,给人弹婚礼挣钱,独立性比较强。它带来的好处就是生活能力会很强,社交能力,社会的适应能力,是肯定会得到提高的。这是比较大的一个好处。美国会给你很宽松的环境,不像中国经常我踩你你踩我,竞争很残酷。还是那句话,美国要做“我自己最好的”,你比我过得好,我就承认你,我不嫉妒你。在这种环境里,人会活得比较轻松。生活会非常开阔,接触的东西会非常多。所以我说有可能的话出去一趟,看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

2004.10.19.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

2018-02-15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