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随笔(之七)

自唐宋以来,中国的文人学士把诸葛亮美化为智慧和道德的化身,士丈夫的完美典型。其实,按照人文主义的标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是可取的,道德和事功是不可取的。

当时,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的国土相当于曹魏的1/3,孙吴的1/2。蜀汉的人口,在刘备称帝时只有90万人,相当于曹魏的1/5,孙吴的2/5。而且,蜀汉大部分地区开发的程度远不如魏和吴。诸葛亮治理蜀汉的主要任务应是发展生产,增殖人口并改善其生活和素质,也就是孔夫子说的“庶之”、“富之”、“教之”,可是,诸葛亮却把主要力量放在战争上面。公元222年,刘备以倾国之兵在夷陵大败。诸葛亮在大败以后三年225年就出兵南中,七擒孟获。226年又率领10万大军进驻汉中,伺机出击。228年3月12日,一年之内两次北伐。229年三次北伐。231年和234年四次、五次北伐。10年之内打了6次大战,而蜀军实力薄弱,而又山高路险,千里运粮,打不起消耗战,或以无功退兵,或以粮尽退兵。

诸葛亮为什么要不自量力地频繁北伐呢?他在《后出师表》中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让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量,惟坐而待亡,塾与伐之。”

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他所以连年兴师北伐,是为了维护刘汉政权的正统。他明知刘汉大势已去,是否北伐都无法挽回由偏安到败亡的残局。但是,为了作刘汉政权的大忠臣,他不惜大量牺牲人民的生命财产,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诸葛亮的这种精神,按照正统的君权至上国家至上的道德标准来看,是伟大而崇高的,按照人权至上的人文主义道德标准来看,是愚昧的甚至是有罪的。

诸葛亮虽然是1800年以前的人,可是,他在现代中国仍然是受到崇拜的。从对诸葛亮的评价中,容易看到旧的历史观的荒谬和可悲。所以,我想起了这个人。

网路文摘——678 Mar 17, 2004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