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在一切色彩中,我最喜欢绿色。

绿,是生命的原色。植物是绿色的。人和其他动物维持生命的几大要素:食物、衣料需要绿色植物来提供;空气和水,需要绿色植物来涵养、调节;人和其他动物的生存环境,也要借绿色植物来净化和美化。当绿色迸出田野,爬上枝头,染遍江河湖海的时候,世界才有了蓬勃的生机。在茫茫的黄土地,在漫漫的大沙漠,发现了绿色的植物,绿色的水,人们才会产生绝处逢生的欢快。

绿,是大自然的底色。大自然以绿为底色,撒红、泼紫,抹白,涂黄,点漆,镶蓝,才造成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反差强烈而和谐的色彩组合,越显得美丽多姿。春色,主要是绿与红的组合。比如,李白的诗: “ 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 杜牧的诗: “ 千里莺啼绿映红。 ” 宋祁的词: “ 绿杨烟外晓烟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大文豪苏轼在西湖苏堤两岸裁种着 “ 一株杨柳一株桃 ” ,近代人又在桃柳之间增植了胭脂色的木芙蓉,使西湖在秋季 “ 风露清愁 ” 之中也能保持红绿相映的春色。秋色,主要是绿与黄的组合。比如:范仲淹的《苏幕返》: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 在秋天成熟的果实大多是金黄色的。绿色的田野里成长着金黄色的稻谷、玉米和粟米;绿色的树木上悬挂着金黄色的柑、桔、柿子、香焦和凤梨。这是多么清丽的画卷啊!

绿,是和平、宁静的色彩。没有绿色的黄土地太枯燥;没有绿色的红海洋太喧闹,而且有血与火的联想;没有绿色的冰雪世界太寒冷;没有绿色只有 “ 枯藤、老树、塞鸦 ” 的北国严冬太凄凉。只有以绿为底色的七彩缤纷的世界,才能给人以和平、守静的愉悦。 “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的境界,要有一个前提:山是绿的,林是绿的。如果置身于没有绿树青草和绿水青山的荒山野林,虫噪鸟鸣只会使人感到烦燥,不会使人感到幽静。

如果自然界只有浓淡和明暗一个样的绿色,那也显得单调无味。可是,绿色家族是丰富多彩的。有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的绿的痕迹;有 “ 绿柳才黄半未匀 ” 的绿的萌芽;有 “ 水 荇牵风翠带长 ” 的嫩绿;有 “ 玉楼巢翡翠 ” 的翠绿;有 “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的油绿;有 “ 远山如横黛 ” 的墨绿;有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的明艳之绿;有 “ 绿树阴浓夏日长 ” 的浓郁之绿;有 “ 波上寒烟翠 ” 的飘渺之绿;有 “ 苔痕上阶绿 ” 的清冷之绿。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描绘了重重迭迭的绿色: “ 破青萍,排翠黛,立苍苔。 ” 重选而不重复,就是由于青萍、翠黛、苍苔,虽然都属于绿色家族,却具有或明或暗、或浓或淡的不同色调。

绿,在不同的季节,给人的感受不同。早春二月,残雪未消,枯枝尚在,杨柳枝头的新绿,就会给人们带来暖融融的春意。盛夏七月,浓荫蔽日的绿林,又会带来沁人肺腑的清凉。清初小品文作者谈迁在 “ 北游录 ” 中写道,他在苏州租了一只船,路过七里半塘,道旁杨柳成行, “ 夕阳吹凉,眉宇生绿。 ”“ 夕阳吹凉,眉宇生绿 ” 这八个字把人在夏日傍晚对绿色的感受写绝了。秋高气爽的境界,是由未黄未落的竹、树、青草营造出来的。如果只有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那就只有肃杀之气,没有高爽之气了。在冰雪盖地的严冬,常绿的松、柏和冬青,给人们保留着春天的温暖和生趣。

绿,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四季常绿的南国农村,穿绿色衣服的女子很少见。泰族少女喜欢穿上大红大紫的服装,来往于浓绿的香蕉、椰子、橡胶林里。白族少女大多穿着雪白的衬衫,罩上银红、水红、玫瑰红的坎肩,徘徊在苍山、洱海之间。如果让南方农村,妇女穿着绿色的衣服,人,就会淹没在浓得化不开的绿色海洋之中了。可是,在城市,在绿色的行道树压不住灰色、黄色、红色建筑物的城市,女孩子们穿上浅绿、明绿、墨绿的服装,就显得光艳照人了。

绿,和平的绿,宁静的绿,清丽的绿,生意盎然的绿,是多么可人啊!如果世界上更多一点绿色,人们的生活不就会更加和平,更加宁静,更加美好,更加生气蓬勃了吗?

竹海天下翠

爱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文人把梅、兰、竹、菊这四种植物称之为 “ 四君子 ” 。梅花,欺霜傲雪,独占春先;兰花,生于幽谷,香远益清;菊花,秋容浅淡,抱香而死;竹子,中通外直,修长挺拔、摇曳多姿;它们都像征着中 国士君子独立的人格,恬淡的胸怀,高尚的气节。

中国有许多杰出的诗人、画家咏竹、画竹闻名于世。集学者、诗人、散文家、书法家于一身的全才文豪苏轼说: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玉所以要住在潇湘馆,是因为 “ 我喜欢那几竿竹子。 ” 熊猫非竹不食,养成了温良、高洁、亲切可爱的性格。 “ 峨嵋天下秀 ” ,不仅由于峨嵋的山形像弯弯的峨眉;尤其由于它绿竹猗猗,优于缺少竹子的五岳。秀,是修长、苗条之美,漫山修竹平添峨嵋山无比的秀色。泰山、华山、黄山,恒山,人们只能赞美它们之雄、之奇、之险,却不能用一个秀字。

“ 天下翠 ” 这个翠,也只宜用于竹子而不宜用于树木。树木,只有叶子是绿的,树枝和树干,有灰色,有褐色,有白色,有黑色;树叶,也有变黄、变红、变紫的时候,只有竹子通体翠绿,四季翠绿,独占一个翠字,才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的竹子,以四川为最多,四川的竹子,又集中生长在川南宜宾地区长宁、江安两县,那里有方园 120 公里 的竹海。站在竹海适中地区放眼望去,高高低低,层层叠叠,都是绿得醉人,美得迷人,多得惊人的青翠的波涛。在仙女湖四周,在育江河两岸,有翡翠谷,翡翠长廊,翡翠溶洞,翡翠叠泉,翡翠池塘和翡翠渡假村。清代《浮生六记》作者沈复仅仅因为庭内有一株槐树,就觉得 “ 浓荫附窗,人面俱绿 ” 。现在,竹海的上下四方,翠竹之色,翠竹之香,从我们的眼、耳、鼻、舌传入脑海,渗透到四肢百骸三万六千个毛孔之中,我们似乎浑身都变成翡翠人了。

川南竹海,无疑是又一个中国之最,说不定还是世界之最呢?可是去竹海观光的人并不很多。这恐怕同旅游部门宣传不够有兴吧!

青城天下幽

走过国内许多名山,上了青城山,才觉得 “ 青城天下幽 ” 这个幽字用得惟妙惟肖。

青城之幽,幽在光线和色彩。同五岳相比,同黄山、峨嵋相比,青城山的树木最为茂密,密得不见天日,密得不通风雨。它的颜色,是黑幽幽的墨绿、黛绿。

青城之幽,幽在声音。林深自然幽静。我们是早晨上山,又没有走乘缆车上山的喧闹之地,而是从右面步行上到老君岩、天师洞。那时,青城山刚刚从沉睡中醒来,没有人声,只有嘤嘤鸟语,我们体会到 “ 鸟鸣山更幽 ” 的佳趣。

青城之幽,尤在意境。青城,没有高山仰止,没有曲径通幽;可是,高大、浓密、自生自长的天然森林,却营造出一种幽深、幽远、幽雅的意境,使人产生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超脱感和神秘感。

青城之幽,同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城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五洞天,是正一教第一代张天师修炼的地方。道教讲究通幽、通玄,有些著名的道土以通幽、通玄作为自己的法号。不知是青城山选中了道教,还是道教选中了青城山。道教的教义和传说,洞窑和道观,同青城山、幽深、幽静、幽暗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才造成这个天下至幽之地。

黄山天下奇

黄河,黄山,黄海,这些带黄字头的山川河海,都是崇尚黄色的中华民族的象征。可是,黄山以黄为名,并不是由于它的颜色,而是同 “ 人文初祖 ” 的黄帝有关。据说,黄帝曾派他的大臣到黄山采药,为人民治病,后人因此把黟山改为黄山。

黄山的确是山奇,云奇,松奇、石奇。

山之奇,在于形态奇奇怪怪,而且随着看山方位和角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例如:莲花峰,在本峰上下,只能看到一瓣一瓣的莲花;在莲花峰下来看,才能看到完整的莲花,最妙的是,莲心峰恰巧在莲花瓣的当中。天都峰上的五老峰,从后山看,像五个老人;从前山看,五块石笋连成一片,像一只卧着的公鸡。鳌鱼峰,从前山正面看,才像一只张开大嘴的鳌鱼。立马峰,只有从立马桥上看,才像一匹立马。

云之奇,在于变幻莫测。忽而大雾迷漫,像白纱帷幕一样遮天盖地,几公尺以外就分不清东南西北;忽而雾散云起,弥天大雾变成一层层,一朵朵、一片片白云,戴在你的头顶,缠在你的脚下。

松之奇,在于顶平,干曲,枝柯横生,婀娜多姿。黄山,雨水多而光照少。黄山松,生命力很强却不向上长,只能向侧翼横生,因而植株矮,树冠平,树枝蟠曲。它的形态,如龙,如凰,如狮,如虎,如扇面,如蒲团。悬岩上的松树,向内碰到岩头,没有发展余地,只得向一方伸胳膊蹬腿,好像伸出双手笑脸迎客的主人。黄山上,到处都有迎客松,其中树龄最长、树形最美的是玉屏峰前的千年迎客松,树干苍劲,翠叶如盖,长臂伸展,名闻天下。清凉台亭子下悬岩边的扇子松,活像一把展开的折扇。飞龙松,在大雾中凌空飞翔,影影绰绰地像一条飞龙的水墨画,如果云开雾散,恐怕形象不会那样逼真,那样有飞腾之势。在北海招待所的院子里,有一棵千年蒲团柏,植株只有 一公尺,树冠像一只浑圆的蒲团。在西海,有一棵千年蒲团松,据说,树冠的平面可以坐 10 个小孩子。

奇石,也很多。始信峰有观音观海,十八罗汉闹海,清凉台有猴子望海。仙桃石,活像一只仙桃。金龟石,不论从哪个方位来看,都像一只伸出头来正在爬山的乌龟。飞来石,是落在大岩石上的一块心形的圆石,摇摇晃晃地似乎要掉下来,然而,经过千年万年,始终没有掉下来。

黄山,不仅雄奇,而且是一个大而全的山岭博物馆。由红褐色岩石构成的玉屏峰,气势雄伟,象东岳泰山。莲花峰,美如莲花,仿佛华山。险峻的天都峰,象南岳衡山,而将到峰项的鱼脊梁,又象华山的苍龙岭。 “ 上了光明顶四面都是景 ” 的中峰光明顶,像中岳嵩山。难怪古人说:

“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 。

沙漠中的绿海——榆林市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我在童年,每当读到《敕勒歌》,就会想像到能够把牛群、羊群覆盖在其中的一望无边的长林、茂草,那该是多么雄奇壮美的图画啊!可是,成年以后,我走过甘南草原,走过青海草原,也走过天山南北的草原。那些草原,大则大矣,阔则阔矣,都不能覆盖牛群羊群。

前些日子,我下决心到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草原蒂国蒙古帝国的腹地去观光。从山西大同到了原蒙古帝国的上京 —— 和林,我的心就凉了。在和林周围,只有同农田交错的面积不过数十亩,数百亩,草长不还过一尺半尺的小草地,就连历史上闻名的芳草覆盖号称 “ 青冢 ” 的 王昭君墓也变成只有几根杂草的黄土馒头了。到了内蒙首府呼和浩特,旅行社才告诉我们,现存的大草原在三千里外的呼伦贝尔,在内蒙首府千里之内找不到那样的大草原了。既来之则安之。我们还是买了去希拉姆仁大草原的旅游票。第二天,旅游车奔波了一百多公里,导 游小姐说:到了,到了。我们下车一看,什么草原!大多是几寸长的蒙茸细草,夹杂在其中的一尺,半尺长的星星草,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尽管如此,可怜的小草还在被成群的绵羊啃食着,草是长不大的。看来,超负荷的放牧,是内蒙,也是其他地区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要恢复和发展草原,只好先把牛羊圈养起来,等到草原恢复过来,再适当地开放牧场。

在内蒙找不到大草原,找不到大片的绿色,我们只好从包头经过东胜转到陕北的榆林。二十年前,我不止一次地到过榆林,那时的榆林古城处于莽莽黄沙的包围之中。就像唐代作家李华《吊古战场文》中所写的: “ 浩浩乎平沙无垠,前不见人,暗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辰,乌飞不下,兽铤亡群 ” 。这一次,我们由两峡一川的神木县进入榆林市区,视野豁然开朗,满眼是无边无际的一马平川,满眼是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榆林郊野遍植沙柳,大树一丈多高,小草也有 一公尺左右。农田周围都有防护林带,形成一块块翠玉的棋盘。露出地面的小块凝固的黄沙,就像绿海中的小岛和礁石,可以说是万绿丛中点点黄。如果没有这些残存的沙丘,青一色的翠绿,反而会使人感到缺少映衬的单调。

古人常把沙漠中的绿洲称之为 “ 塞上江南 ” 。这个称号对榆林不适用了。江南景色的特点,是小桥、流水、花径、鱼塘,是秀丽的丘陵和平川,是精巧玲珑的园林和民宅,处处呈现出一种阴柔之美。榆林则不同。榆林的绿地,是像碧海青天一样,广漠无垠的绿,大气磅薄的绿,浩浩荡荡的绿。它们,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气。

榆林的沙柳,也不同于一般地区的杨柳。提起杨柳,我不禁想起欧修所写的一首传世不广的小令:

“ 江南柳,新绿未成荫。枝嫩不堪轻折落,黄莺飞上力难禁,留取到春深。 ”

还有,《红楼梦》描绘林黛玉: “ 静处如娇花照水,行步如弱柳临风。 ”

榆林的沙柳却不是柔嫩下垂,连黄莺的重量都承受不起的 “ 弱柳 ” 和垂杨,而是枝条粗壮向上生长而不下垂,像半开的遮阳伞一样的伞状柳。这种柳树,耐旱、耐寒,凌霜傲雪,而不是弱不禁风。它能象微陕北硬汉子的性格。我戏改欧阳修的《江南柳》,写出一首小令。

关西柳,枝硬不垂头。遍压黄沙覆大漠,频翻碧浪绕榆川、无处有离愁。

榆林的治沙绿化,是成功的。不过,那绿海一样的沙柳和青草,都是榆林人历尽千辛万苦,一株一株,一根一根栽培和种植起来的。治沙者造福家乡,造福人类的功劳,值得人们永远铭记。榆林地区牛羊一律圈养,也是草木得以茁壮成长的一个主要原因,榆林城还有一半城墙,在现代化的街市中还保留着三座明清古楼和一些老式的巷道。虽然是国内的能源大市,由于煤矿在神木、府谷,石油、天然气在靖边、定边,在榆林市区还能够看到纯净的蓝天和白云。驱车东行约 一百公里,有碧波千顷的红碱淖。蒙语把湖泊叫 “ 淖 ” 。这个 “ 淖 ” 像海洋一样辽阔和清澈,而且沙滩很细,很软。淖上飞翔着一群群黑头、红爪、白羽毛的另类海鸥。这种海鸥叫做 “ 遗鸥 ” ,据说世界上仅存五千余只,在红碱淖就有二三千只。榆林这样一个风景奇丽的好地方,为什么至今还没有成为旅游胜地,我感到遗憾!至少那些有治沙防沙、保护草原任务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关人士应该来看一看。

自由圣火2006年06月15日(半月刊/第二十一期)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