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于︰2014-11-10

驰名国际的传记作家张戎,最近出版为慈禧太后“翻案”的新著,挖掘大量史料力证慈禧执政,引进西方文明推行立宪改革,打开中国现代化之门,是个了不起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家,她的远见超过后人。

张戎九月份赴台湾出席《慈禧:开启现代中国的皇太后》新书发表会前,我曾和她在电话上作过一次深入的访谈。这是她继《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后,第三本钜作。英文版早先出版,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美国之音等媒体都有书评,引起史学家高度兴趣。这本书的中文版由台湾麦田出版社出版,反应热烈,现已在香港发售。

西太后慈禧,在很多人印象中几乎是定格的: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腐败的统治者,她“垂帘听政”(也是邓小平最忌讳的字眼),丧权辱国,让中国割地赔款,她又是扼杀戊戌变法,杀了“六君子”的千古罪人……张戎说,这些历史评价见仁见智,但许多与史实不符,有些甚至是康梁的造谣.一如既往,张戎写这本书花了六年的功夫,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清朝档案,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追寻真相,作出新的判断。

张戎

张戎在台北麦田出版社的新书发表会上。

甲午战争失败责任与海军军费

例如甲午战败的责任。这场被视为清朝灭亡之始的海战,当时慈禧“归政”已五年,是光绪掌权指挥决战。张戎说:二十三岁的光绪幽居深宫,对国防一无所知,他倚靠的军师翁同龢,只是一个守旧的古文教师。而李鸿章是个老滑官僚,不备战,玩弄以夷制夷,还向光绪谎报军情。岂能不败!战败后,帝欲杀丁汝昌,慈禧保之。她知道战况甚糟后,立即拨出宫款三百万银两,支付军饷,同时下令停办她的六十大寿庆典。

至于修建颐和园耗费数千万海军军费,是甲午战争的败因。张戎说明:查看了大量档案的专家结论是:“颐和园的修建经费,当在五、六百万两之间。”其中有皇宫积蓄三百万两银。她的确拿了海军的钱,但与整个海军军费相比,比重并不高。清史专家认为,这笔钱“对海军建设影响不大”,“颐和园工程挪借海军经费对北洋海军的建设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影响。”

戊戌变法,是国人至今不息的话题。张戎对此有惊人的不同解读。究竟西太后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一八九八、戊戌年是一个历史性拐点(中共领袖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康生都生于该年),那年发动了一场据称是由皇帝领头的政治改革,最后以谭嗣同等牺牲、康梁逃亡、光绪被禁而告终(有人演绎为八九年六四事件的古典版),慈禧是不是邓小平的先师呢?张戎告诉我,历史没有这样简单的重複。

戊戌变法与康党的权力斗争

变法从六月十一日着名的《明定国是诏》开始。这是以光绪的名义发布的圣旨(绝非当今红头文件可比)。张戎说,这份诏书是慈禧下令制定,光绪只是一个传话人。换言之,戊戌变法是慈禧发动,而不是光绪。诏书由翁同龢执笔,但几天后,翁就被罢官出宫,因为他反对改革。之后,每天发出改革的谕旨,以皇上之名,但都曾“恭呈慈览”,即得到慈禧的赞同。连续两个多月发布的改革令,包括改造科举制、办京师大学堂、设铁路矿务局、出洋留学、开通外贸商务、出版新书等等。——这样的力度和速度,可以想见当年自上而下改革开放的震撼性!

那么,变法又为何流血而失败?张戎说,她在书中用两章篇幅对此详加说明。原来不是改革分歧而是有关权力斗争。关键人物是康有为。这位广东南海人确实是一位才识非凡的改革家,有志效法西方进步,也深信朝廷出现改革的机会。但是,他有严重的自大狂。在得到光绪的巨大信任后,提出设立“制度局”,安置同党成为最高政治决策中心。此议终于被慈禧否决。为搬掉绊脚石,康决定拉拢军方袁世凯以武力围园杀慈禧。不料为袁密告而一败涂地。康逃亡日本,六君子斩首菜市口。张戎指出,慈禧对变法期间一个个激进措施并未阻止,事变后改革也未止步,只是没有那么激烈。她抓人杀人,不是为了阻止这些人搞改革,而是因为谭嗣同他们要谋杀她。

关于义和团,张戎说:慈禧并不支持他们排外,而是想利用他们打‘人民战争’,抵抗列强的入侵,结果是更大的一次亡国危机。在二十世纪第一个夏天,清军与义和团打不过联军,却在北京围攻使馆区,直到八月北京沦陷。慈禧率宫人仓皇离京西出逃西安,对义和团政策“悔恨交加”。在京津地区被八国联军占领一年多后,慈禧才回到故都。她看到皇宫被保护,天津竟被改造成一个现代都市,西方没有要她下台、亡国之意,她对洋人多了好感。

列强还同意提高海关进口税,并且对过去免税的洋人使用的进口物品(如洋菸、洋酒)徵税,用这些新增税收来偿还辛丑条约的四亿五千万银子赔款。这一新财源据慈禧估算,每年“可增出二千数百万”。庚子赔款付款期于是定为三十九年,每年还款数预计约两千万,控制在新财源范围内。

废除缠足与酷刑,容纳新闻自由

最后,张戎以鲜明的笔调描述了慈禧太后一九○二年至一九○八年逝世七年间推行的“真正的革命”,认为一系列的改革远远超过戊戌变法:“是激进的,也是人道的,改善了人民生活,扫除中世纪的野蛮。同时中国传统的精华没有被破坏。”第一道谕旨是取消满汉通婚禁令,要求汉族妇女不缠足。张戎说这是她对慈禧产生兴趣的起源。之前她对慈禧知之甚少,从小到大听到的都是众口一词的谴责,只得了个人人喊打的印象。在写作《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时发现折磨姥姥的“三寸金莲”,原来是慈禧最早颁发谕旨废除的。她姥姥曾是中国最后一代缠足受害者。张戎高度评价了慈禧支持兴办女学、女生出洋留学、妇女办报,“一个以缠足这最残忍不过的方式来对待女性的国度,从此开始了女性解放。”

张戎还肯定慈禧对新闻自由的态度。一九○三年,海归邹容在上海租界《苏报》发表极端反满文章《革命军》,鼓吹杀尽五百万满洲人,称慈禧是“卖淫妇那拉氏”。满朝愤怒,租界拒不引渡,判邹二年刑。针对当时全国自由办报(上百家)不受管制风潮(包括出名的大公报要求慈禧归政光绪掌权。甚至对奉行暗杀手段的革命党被处决,如秋瑾案,报刊一片声讨政府之声),有人主张严禁异端邪说,西洋影响。但是慈禧选择立法控制,仿美日模式制定“报律”。同时西化中国法律,一九○五年颁发上谕“永远删除”凌迟、枭首等酷刑,也禁止天经地义的刑讯逼供。……这些,张戎认为是“后人不及的新闻自由”、“法律革命”。

新政一波又一波。很多中国人经历了不平凡的人生第一次——第一盏路灯、第一桶自来水、第一部电话、第一部电影、第一场运动会、博物馆、动物园、医学院,第一份报纸开始了国人每天读报的习惯……。当然,还有很保守愚昧的宫廷传统:太监制度、标志皇权至上的下跪奴习,原封不动。

推行君主立宪打开现代化之门

慈禧最受人称道的是筹备君主立宪。香港有一家书店名叫“1908”,就是纪念慈禧一九○八年八月颁布《宪法大纲》文告。其实,在辛丑赔款回到北京之后,慈禧就在思考借鉴西洋的强国之道,反省“四万万人,由我一人做主”的制度。她採取的重要步骤是派遣王公大臣分赴东西洋考察各国政治,长达一年,回国后,分别接见。当年(1906)九月即发布“皇太后懿旨”,宣布中国仿行宪政、预备立宪。御辞恳切,连在日本的梁启超也称赞:“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次年即成立资政院,公佈《选举章程》,尽行抄参西法。慈禧还要求制定开设议会年限:九年后立宪,举行上下议会选举。她的遗诏,也对此念念不忘——张戎认为显示了慈禧行宪的诚意和决心。

在访谈结束时,我问张戎:读完您的书,感到您对西太后的同情、赞许与评论是有理有据的,在一百多年前,文盲占百分之九十九的国家,那样热心地引进西方文明,打开中国现代化之门,实在是很了不起的。那种胆识,正如您说为后人所不及。惭愧的是,今天我们还在探讨如何结束中国的一党专制,那么,慈禧的改革,是不是和台湾、苏联的民主化一样,显示拥有绝对权力的人,也有可能选择放弃和改变?

张戎说:“是的。慈禧推行现代化,是为了取代腐朽、贫穷和野蛮,她带给中国人从未体验过的人道、开放和自由。为此她不惜削弱自身的绝对权力,给千百万中国人以选票。她希望用君主立宪来巩固大清王朝,但当明白此擧不能成功时,她在临死前接受了本不赞成的共和。

“慈禧不是圣人,她手上有血,比如她毒死光绪。但此擧为的是不让光绪成为日本人的傀儡。她临终前选择懦弱的隆裕为皇太后,让她来埋葬王朝,也是为了防止内战,满人遭到屠杀。她深知汉人对异族统治的仇恨。她能节制自己,犯错时,她能公开表示自责和悔恨。不像毛泽东在和平时期弄死七千万人,一个字的道歉也没有。

“慈禧很有智慧。她还是一个有良心的人。看看她身后的那几十年吧,你不能不承认,即便有种种缺陷,慈禧太后仍然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

(张戎:英籍华裔传记作家,《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中文版由开放出版社出版)

文章来源:《开放》杂志2014年11月号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