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华文媒体在报导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时候,特别提到两位华文读者熟悉的作家──王朔和王小波──都曾表示自己深受莫迪亚诺影响。比如,莫迪亚诺《暗店街》开篇的“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被王小波在《万寿寺》的开头引用,小说中如此写道:“(《暗店街》)这本书就放在窗台上,是本小册子,黑黄两色的封面,纸很糙,清晨微红色的阳光正照在它身上。病房里住了很多病人,不知它是谁的。我观察了很久,觉得它像是件无主之物,把它拿到手里来看;但心中警惕,随时准备把它还回去。过了很久也没人来要,我就把它据为己有。”……对莫迪亚诺十分推崇的王小波发现,通过这种略带神秘与寓言色彩的设定,记忆会给文学带来无尽的可能性。王朔也承认自己的《玩的就是心跳》正是受《暗店街》一书的影响而写成。

莫迪亚诺的文风继承了法语文学一贯的诙谐和幽默,他作为“新寓言”派代表作家,除了在小说形式方面推陈出新之外,作品中还承载了哲学层面的追问、社会角度的反思。莫迪亚诺(尤其是早期)的作品大多以神秘的商人父亲和二战历史背景为主题,他描述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事件,经常运用大量的回忆与想像,结合现实和虚构,犹太、纳粹占领、身份认知的缺失……这些构成了在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这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不但是对其个人文学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于他在文学写作的现代性探索、小说创作的艺术价值与哲学意蕴发掘,做出了一次令全球瞩目的嘉许.

获奖后,莫迪亚诺接受媒体採访时曾谈及自己的写作:“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它已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总有这样一种印象:一直以来,我都在写着同一本书。四十五年了,似乎我以一种断断续续的方式,一直在写着同一本书。”所谓“一直在写着同一本书”,意味着莫迪亚诺总是不断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寻找写作灵感,他的小说总在不停寻找、查询、回忆、探求,他的小说里呈现出巴黎这座城市的样貌,街道、人物和记忆。莫迪亚诺既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又有所变化和创新──正如有法国媒体如此评价莫迪亚诺:“(莫迪亚诺)既非理想主义的作家,也非现实主义的作家,而是站在两者中间.他的作品主要题材是写二战和巴黎,他对巴黎的兴趣不只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也包括地理学上的。”

《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认为,莫迪亚诺尤擅从地理上描写巴黎。据说莫迪亚诺的性格很“宅”──他是一个非常内向而且害羞的人,很少参加世界各地的文学活动,也不经常外出旅行,平日生活基本都在巴黎。因此,巴黎不但成了他笔下所有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也是他的精神家园.在莫迪亚诺的作品中,与其极其朦胧、不可捉摸的文字情绪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有关巴黎的一切细节都非常具体而清晰,包括地名、地铁、街道、咖啡馆……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在他的小说中都历历可见,他笔下的巴黎,除了塞纳河和左岸,还有那些只有老巴黎人才叫得出名字的小街小巷和老城区.有论者甚至认为,莫迪亚诺的获奖原因之一或许也是他写出了“巴黎的味道”。的确,作家用记忆和想像,将自己的城市重新建构成一片文学精神天地,这不也是文学流传于世、影响人心的重要意义所在吗?

(二0一四金秋文学奖季巡礼?之二)

文章来源:讯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