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作家周勍谈中国“绿卡”引发舆论大反弹:社会包容力显示人道和文明水准

《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草案引发激烈民意反弹,网上有人竟发出“民族自救”的呼声 © 网络

新冠肺炎疫情未解,中国网民最近今天的注意力被另一个话题所转移,大有舆情PK疫情之势 。这就是中国司法部于2月27日发布的草案,公布的同时,中国司法部称要在30 天内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不料却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反弹,反对和愤怒。主要的反对意见都认为这是条例中规定的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权的条件太过宽松和模糊,而且这些外国人可以轻松享受多项社会福利,这是对中国公民不公平的。甚至还传出了“反条例“或”民族自救“的声音。

这个引发争议条例草案中制订的是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条件,规范申请程序和流程,涉及到工作内容到婚姻状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据介绍,《草案》中规定,外国人只要符合了“有贡献或受人推荐”、“从事公益活动”、“进行企业投资控股”、“和中国人结婚5年”等条件,都能获得中国永久居留;外国人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后,能享有政府培训(中文、法律、金融等)、义务教育、买房不受户籍限制等权利,没有工作也能领取社会福利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而且只要家中有1人获得永居权,便能“全家”在中国永居。同时,草案还有一条兜底条款,“外国人因其它正当理由需要在中国境内永久居留的,可以申请永久居留资格。”

该条例在微博上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讨论热潮,数据显示,微博上的阅读量为47.8亿, 讨论356万。 但旅居德国的作家周勍认为网民对这个条例如此强烈的反弹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周勍:我觉得这是在一个非常态的国家的一群非常态的人。简单地说,就是借别人的灵堂哭自己的冤枉。一个国家已经建立七十年,所谓的“改革开放”也进行了四十年的时间,有那么多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居住,仅仅靠一个外国人管理条例进行管理是不正常的现象。

法广:数据显示,2004到2013年,外籍人口在中国达84 .85万,获得绿卡的人为7536,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的人口比例占中国的0.06% ,基本上为全球最低水平。那么,中国司法部推出的这个新条例能否看作是中国在移民领域希望与国际社会,尤其是北美的国家类似的法案接轨?

周勍: 简单地说,任何一个社会人口的流动 一定是从差的地方流向好的地方,相反的情况几乎没有。我认为中国舆论在讨论这个问题是缺乏一种逻辑,而中国司法部推出的引进外国人才的条例远远超过了欧洲或美国的规定,比如投资需要一千万?实际上现在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希腊或葡萄牙等国 ,不需要博士学位,投资20万欧元购房即可获得居留卡。所以讨论问题应该看条例的内容是什么。

中国人最挤兑的人是来自非洲国家的朋友,而这些人中已有些在中国居住了十多年,即使没有这个条例,他们照样会继续在中国呆下去,没有任何问题。但这种心理非常恶劣。中国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专业知识证明不了自己的社会,需要踩踏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歧视现象在中国人中非常严重,在海外,台湾和香港人共同其实大陆人,北京人和香港人互相歧视,同时联合起来歧视二线城市的人。中国是一个需要歧视链来刷存在感的社会,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法广:这是一方面,但很显然《条例》针对的主要是高学位的高端科技人才······

周勍:要想吸引高端顶尖人才,还需要让别人适应自己的生活方式,面对中国法制不健全,网络暴力也很严重等现实,高端人口是否愿意去才是关键的问题。

法广:有网民提出,这是一个变相给那些得到外国国籍的华人,尤其是官二代们双重国籍的渠道,您是否认同?

周勍:这又是针对官僚阶层,而这一点还是欠缺论证逻辑的。对于这个推测,仔细想想,官僚阶层的子女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双重国籍回去吗?他们根本不需要,即使没有永久居留权,他们想享有的都可以享有,根本不是问题。这才是现实。

海外很多华人也在批评这个条例,但他们根本不明白的道理是,在海外生活,基本上也属于“难民”的一种,即使有人说自己在海外上学工作交税,但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努力取得的结果,不是自己交点税就能解决的。大家在国外基本上不是政治难民,就是经济或文化难民。

所以我觉得一个社会的包容度反映的是这个社会的承受力,也表示这个社会的人道和文明的水准。

感谢周勍先生接受法广专访。

另据介绍,永久居留制度可追溯到1985年出台的《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该法首次提到了“永久居留”。该《条例》的立法调研和草拟工作由国家移民管理局牵头,自2015年启动,迄今已近四年。

有学者对此解释,《条例》是在《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建立更为系统、完整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

目前尚不清楚中国司法部面对汹涌的舆论反弹,是否会在30天的征求意见期结束后根据民意做出相应的答复。

作者:艾米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