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英国的“佛系抗疫”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吐槽,本文就唱唱反调,来说说“英式抗疫”有哪些优越性。

虽说用了“英式抗疫”一词,但我们要知道,使用这种抗疫方法的绝不仅仅是英国一家。新加坡、日本、德国、瑞典等国对待新冠肺炎疫情的方法其实都和英国差不多:只收治重症患者,不检测不收治轻症患者,让他们回家自我隔离。只不过素以说话拐弯抹角著称的大英这次出了个大嘴首相鲍里斯,直接把政府的意图泄露给了不明真相的群众,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惊慌失措。所以这种方法我们就叫它“英式抗疫”好了。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

有人说,严防死守,封城封路,收治所有感染者,隔离所有密切接触者的“决一死战”抗疫模式不好吗?为什么各国都不愿意学呢?在疫情刚刚发生,感染者不多的情况下,“决一死战”模式也许有它的优越性。但是疫情已经扩散之后,这种抗疫模式的成本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就像是早期癌症可以开刀切除,但是癌症已经扩撒之后再开刀就没有意义了一样。

这里还要考虑一个病毒进化论的问题。像新冠病毒这样严重依赖人际传播的呼吸道病毒,其进化趋势通常是毒性越来越低,传染性越来越强。前者会降低“决一死战”模式的收益,后者则会进一步增加“决一死战”模式的成本。想想看,如果病例持续增加,防控成本越来越高,但是病毒的毒性实际上已经降低到和普通感冒差不多了(人类发现的另外几种冠状病毒,有些就会引起类似感冒的症状),那么我们是否还要继续采用“决一死战”模式?这恐怕会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所以疫情持续的时间越长,英式抗疫相对“决一死战”模式的优越性就会愈加明显。

有人说,病毒变异是随机的,为什么只会越变越弱不会越变越强呢?病毒变异虽然是随机的,但是自然选择是有方向的。呼吸道病毒通常在人体中待不了太久就会被免疫系统清除,在环境中也活不了太长时间,只有不断地由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才能生存下去。如果病毒毒性太强,感染者死得太快,或者躺在床上动不了,病毒就很难有机会传染给别人。那些毒性不太强,感染者一边咳嗽打喷嚏一般还能坚持去上班的病毒,更加有可能传染给别人。所以此类病毒通常会越进化毒性越低。

当然也可能会有例外。比如,如果大量患者聚集在医院,又缺乏防护,不同的患者之间交叉感染,这就给毒性强的病毒提供了传播的机会。因此,许多国家的流感指南都建议患者,得了流感之后,只有高烧四天以上、呼吸急促或者咽喉疼痛不缓解,才有必要去医院,其主要原因也是流感没有特效药,基本靠自愈(新冠肺炎也是如此),去医院反而容易交叉感染,甚至会增加死亡的可能性。“英式抗疫”要求轻症患者待在家里自我隔离,重症患者预约前往医院,不要自行前往,除了为了避免挤兑医疗资源之外,也是为了避免医院内的交叉感染。这样就可以阻断毒性强的病毒的传播机会,把机会留给毒性弱的病毒。

有人说“英式抗疫”是淘汰老弱病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本鼠认为,倒不如说“英式抗疫”是淘汰毒性强的病毒,筛选出能够与人类和平共处的温和派病毒的病毒达尔文主义。

用纳西姆·塔勒布的话来说,“决一死战”模式是脆弱的,无法长期维持;而“英式抗疫”则是反脆弱的。所以本鼠说,英国人太狡猾了!

有些人大概是《三体》看多了,喜欢看全人类众志成城献身于同一个伟大计划那种宏大叙事。其实人类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从来都是分散试错的。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不同的社会试验不同的方法,才能找出更好的应对疫情的方法。

当然,“英式抗疫”也给其他国家提出了挑战:在“英式抗疫”模式下,病毒很有可能不会消失,而是会越变越弱,同时继续在全球流传。这就对“决一死战”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防疫付出的经济社会成本越来越高,收益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何时转变防疫模式,将会成为未来的决策难点。

来源:作者微信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