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

有人说:“武汉的情况在好转”,武汉的疫情确实在好转,可是疫情引发的隔离、恐慌、牺牲、创伤是否在好转呢?新冠肺炎会给一些病人带来身体的后遗症,还会造成在武汉的人的心理后遗症,这需要多久才能好起来呢?

布鲁克林创伤中心的创始人巴塞尔·范德考克博士讲到创伤的时候曾指出,经历911的人们受到的创伤相对较小。他提到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行动、关注、讲述

“行动”是指灾难发生的时候人们可以行动,比如世贸大楼爆炸后,人们可以移动身体,可以跑着逃离灾难现场。行动代表着力量和掌控感。“关注”是指911事件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获得了很多支持,美国政府也设置了911受害者补偿基金,该基金的申请延至2090年10月1日。“讲述”则是人们能够去谈论自己的遭遇,更不会因为讲述而被指责。

911纪念碑上刻着罹难者的姓名

对比一下,这次疫情中,从封城到封小区,我们的行动空间却在逐步缩小,我们被困住。就关注而言,武汉确实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可是人们的支持一度被阻断,医生不经医院允许不得向社会求助,志愿组织的医疗物资被官派机构所拦截。很多关注难以转化为实际的帮助。关于讲述,一些讲述在被封杀,很多网友纷纷准备了微博的备用号。

其实,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记录疫情中牺牲的人们、传播疫情的真实信息、问责追责等。很多人也在做,只是人们的行动受到限制,有些事个人想做却做不到,没有权力。人们的行动有所成效会受到鼓舞,让人有继续的动力,如果频频受挫则容易灰心。

当悲剧接连发生,真话被当作谣言,“正能量”却被鼓吹。悲剧得到的社会关注遭到限制,问责得不到回应,人们的情绪就会慢慢地被消耗,愤怒在消失,无力在增强

有时候,我看到大家都在转关于某个社会事件的文章,我却没有力气点进去细读文章的细节。因为当我知道一些不公在发生的时候,希望可以做点事情,而不是做一个看客。可是个体的社会资源和权力有限,很多事情的改变不由我们决定。为了自保,我们偶尔需要关闭自己的一些情绪,让自己和现实保持距离。

情绪是我们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当我们关闭情绪的时候,我们也在停止思考,停止认识和理解世界。人们开始被动地接受信息,难以区分谣言和事实,在朝令夕改、谣言漫天飞的情况下就更容易恐慌和焦虑。

昨天的晚餐是蒸饺加红烧鸡腿。

今天阳光明媚,不过楼下的热闹减弱了一些。我倒不是因为担忧,而是在忙一些工作。现在我下楼回来只是摘下口罩,洗个手就好了,其它的清洁程序都省去了。我觉得在小区里下个楼也不用戴口罩,可是我如果不戴口罩下楼会引起邻居的恐慌,还可能会被骂。

阳光下的小区楼

早上,小区的群里有住户发了一个文章,文章里有个武汉某小区业主群的对骂视频,业主A自己通过一个漏洞出入小区,被别的业主批评就说是保安没有制止她,别的业主就说保安制止她可能会被骂,双方就争执不休,业主A还说她有心脏病都被气发了。

出小区的人本来也没犯多大的错,可是人们的恐惧一触即发,冲突也就很容易发生。

有住户在群里发了一个小道消息:

市政府会议精神:

22日滞留在外的人员可以点对点返鄂返汉。滞留在鄂在汉人员可以点对点离鄂离汉

24日公交,地铁消毒,进行预演练为恢复交通作准备。

26日,门栋解封,居民可以在小区内活动。

29曰,小区解封,居民凭健康码,工作证明驾私家车,骑自行车,步行复工。

31日企业生产和市场经营逐步复工正常化。

4月2日重点商业场所正常化。

4月3日公交,地铁恢复营运,实行实名制乘车。

4月4日机场、高速、动车、国道正常化。

马上解放了!

说是小道消息,因为我没有查到官方的通知,也不知真假。我也不太在意了,以免空欢喜。其它住户似乎也是一样,没有人对此有所回应。

看到“有人出门”、“有人感染”、劝大家不要出门的消息,大家回复得倒是积极。

下午有住户在群里发了个消息:从3月13日至3月17日,每日都有新增病例来自门诊,今天的1例是江汉区某菜市场管理人员。说明现在外面还有传染源,所以不要放松警惕,不要出门,若非要出门必须做好防护,同时人与人之间最好距离2.5米以上,而且相应减少团购次数,能保证基本生活就行了。立马有人点赞支持。

来源:Matters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