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27

今年为张爱玲(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诞辰一百年,本刊特策划“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特辑”。

张爱玲说:“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她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①

我觉得张爱玲这里说的上海人,不仅仅是指上海的上海人,其实也是指包括移居香港的上海人。早年香港的上海帮,主要涵盖香港的商界—不少是一九四九年前从上海来香港的,当时上海帮是香港一大帮,比起近年最风光的潮州帮、人数众多的福建帮,其势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香港对于张爱玲的一生和创作史上均具有深刻意义。她与香港渊源最深,她的文学生涯是在香港,在上海出名。她在小说中多次提到香港。

从一九三九年夏到一九四二年春为止,张爱玲在香港大学的求学阶段,对其以后的创作人生影响很大。她在《小团圆》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叙述了自己的这段求学经历。

一九四三年,张爱玲发表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都是以香港为背景的故事。其后的名作之一《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等等,都是在讲述香港的故事。

张爱玲在一九四四年的一篇以《烬余录》为题的散文写道:“战时香港所见所闻,唯其因为它对于我有切身的、剧烈的影响,当时我是无从说起的。现在呢,定下心来了,至少提到的时候不至于语无伦次。然而香港之战予我的印象几乎完全限于一些不相干的事。”

张爱玲于中国解放后初期,觉得与新时代格格不入,加上与胡兰成分手,使她的身心俱创,决定离开上海南来香港。一九五二年七月,张爱玲向当局声称“继续因战事而中断的学业”②只身离开中国,迁居到香港。

张爱玲曾入读香港大学。她在香港期间,还任职于美国新闻处,开始创作小说《秧歌》、《赤地之恋》,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时期,是张爱玲重要作品。

张爱玲后期最主要的另一长篇小说《怨女》,也是首度连载于香港《星岛日报》。直到一九五五年秋离港赴美前,她还翻译了海明威《老人与海》和《爱默森选集》等书。

一九六一年,张爱玲从美国重返香港寻求机遇,后因张爱玲在美国的丈夫赖雅中风,最终瘫痪卧床,于是张爱玲从香港匆匆赶返美国照顾丈夫。那是一九六七年的事。

张爱玲的作品长期影响着海内外千千万万的读者,香港政府大可以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张爱玲纪念馆,陈列张爱玲的遗物、手稿等,相信将为海内外热爱张爱玲的读者所喜见乐闻。可是,当局并未予重视。

“张爱玲只去过台湾二十多天,后来还被列为台湾经典作家”“香港又是最努力出版张爱玲作品的地方,香港的大学召开关于张爱玲的学术会议比哪里都频繁。”③

香港导演许鞍华为庆祝“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拍摄的电影《第一炉香》,有论者把梁太太看成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香港的缩影:以金钱为尚、笑贫不笑娼的典型物质主义者;男主角乔琪乔—有好几个民族血统糅合中西合壁的人物,是灯红酒绿社交场合的活跃分子,一点独立谋生能力也没有,更没有文化的根,“是香港文化的隐喻”。④

一个社会,假如被掏空了文化,只是靠表面的繁华来维系风光,正如《第一炉香》女主角葛薇龙的感觉一样,兴许一觉醒来,大众都会觉得自己“是《聊斋志异》里的书生”,骎骎然那座“豪宅”已经“化成一座大坟山”了。

这是香港的现实和危机!

来源:《明报月刊》二〇二〇年九月号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