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争取真普选的占中行动,在11月24日进入第58天。

占中行动何处去?这场争取真普选的民主运动何时撤出占领区,转化为其他方式的的抗争?这既是参与者面临的迫切问题,也是当下全香港关注的焦点。

40天前,我曾撰文呼吁建立退场机制。从现场的情况看,占中行动并不是没有相应的机制,然而它并不是退场机制,它倒更象是不退场机制。

早在10月12日,学联副秘书长岑敖晖在《政好星期天》电视节目里就说过,关于撤离占领地区的动议,只要有任何一个占中领导成员反对,就被否决。

事实上,据了解,占中领导小组曾多次表决,都是大多数人赞成撤离,少数人反对,结果是被否决。

这看上去很荒谬。一场高举民主大旗的群众运动,怎么会甘愿落入“多数服从少数”的反民主陷阱而不能自拔呢?这难道不等于是“不退场机制”吗?

这不能不令人回想起当年八九民运发生过的同样的事。

1989年5月19日,学生代表和党国领导人见面。学生领袖吾尔开希对国务院总理李鹏说:“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要说服我们这些人,我们很想让同学们离开广场,广场上现在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99.9%服从0.1%;如果有一个绝食同学不离开广场,广场上的其他几千个绝食同学也不会离开。”

为什么在八九民运和这次占中行动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多数人甘愿服从少数人,从而使得适时的退场变得不可能这样一种奇特的局面呢?

其中原因,说来也很简单。那无非是主张撤离的大多数人觉得,把少数留守者扔下不管,任凭他们餐风露宿承受风险,心里过意不去;为了有难同当,所以只好迁就少数,留下来和他们一道继续坚守。

谁不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谁就很容易重复前人犯过的同样的错误。这次占中行动显然没有从八九民运中吸取必要的教训,正好重复了前人犯过的同样的错误。占中行动建立起了解决“撤”与“不撤”的争论的某种机制,但可惜不是退场机制而成了不退场机制。

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占中领导者主张要“共同进退”。所谓“共同进退”,就是只要有人不退,我们大家就都不退。哪怕坚持不退的人只是很少的少数,主张退的多数人也要放弃自己的主张,陪着这少数人一齐不退。美其名曰“要赢一起赢,要输一起输”。如果你不满足于已经赢得的成果,硬要把赢的标准定得太高,高到这一次占中行动根本不可能达到,那就注定做不到“要赢一起赢”,那就只好等着“要输一起输”了。

问题是,“要输一起输”究竟对谁好呢?既然“要输一起输”明显只对当局好,对专制好,对港人并不好,对民主并不好,为什么非要走到那一步呢?

日前,占中三子透露,他们拟于12月5日自首,他们的“和平占中”将随之退场。此举在占中者群体中引起较大反响。学生领袖表示他们不打算去自首,而宁可等警察清场被捕。对此,占中三子之一朱耀明牧师绝不认同。朱牧师说,等到被清场被带走,就会显得这场运动的软弱无力。若能在最兴旺时撤退,能让你想象到有股力量,这才是对政府构成极大威胁。

问题就在这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主动撤还是被动撤,在气势高涨的时候撤还是在气势滑落的时候撤,效果绝对大不一样。

RFA首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