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白日变五星

从公开露面后,艾沙就不再与去了挪威的伊力哈木联络。李克明警告一旦有人盯上伊力哈木,便能顺藤摸瓜追踪到艾沙。艾沙怕的却是给弟弟生出麻烦,改成每天潜水看弟弟的脸书。以往不在社交媒体花时间的伊力哈木现在尽可能多地搜集维吾尔人的信息,放上脸书给艾沙看。那些信息大都来自维人内部,比媒体报导和网上搜索更直接真实。

继西藏、河南后,以维吾尔人为主的南疆区和以汉人为主的北疆区也产生各自的层议制委员会。原本普遍认为新疆转型免不了血流成河的预期,反而成为当地人接受和发展层议制的推力。没有层议制,普通维吾尔人被要求表态时大都会选择独立,有了层议制,基层民众只考虑基层单元的实际问题,决定了后面逐层提升的决策也不会先追求宏大目标,而是首要追求民众幸福。如果不独立也能幸福,便一定千方百计避免人民流血。

艾沙是虔诚穆斯林,但不赞成伊斯兰政权,主张世俗政权奉行自由民主。层议制基层单元的规模小,宗教在其中只是伦理背景,干涉不到单元内的具体决策和选举,这一点决定了向上延伸的各层次都不会接受宗教干涉,起点的剪刀差便在后续的延伸中将宗教与政治分隔在不同领域,互不干涉,又能和谐相处。这对全民信教同时又须实现现代化的民族,难能可贵。

至此,事情的发展已与艾沙进入中国时的目标完全分道扬镳,不过艾沙并不后悔将D-2装进自己身体。D-2促进了新疆实行层议制,也推动了对中国的转变,就冲这一点,凯伦研究出D-2已有无与伦比的价值,他私自留下D-2也有了天命含义。虽然出于担心被指与恐怖主义合流,王锋没有公开用D-2迫使周边省接受层议制,却不妨碍吴宁暗中这样做——哪个省的旧体制对层议制的阻力大,河南警方就暗送「情报」,告知艾沙将去那里,艾沙自己却根本不知道,往往阻碍很快就能消除。

艾沙每天待在安全屋中,祈祷,上网,听十二木卡姆,安静之极。如果从此不再需要他,只说明他的成功。在感到已经完成使命时,艾沙越来越多地想到百灵,此刻她在哪里,状况如何?他可以不后悔把D-2装进自己身体,然而百灵呢?不管新疆还是中国都与她无关,她又该怎样寄托意义?……艾沙当初对她的恨意此时已完全消融,与日俱增的是无法消解的歉疚。他向李克明提出要见凯伦。

见凯伦可不容易,虽然她作为美国危机处理团队的成员人也在郑州,但是必须先让她摆脱所有人,连她自己都不能知道到哪里和见谁。细节不必多说,靠着吴宁相助,凯伦在被遮挡窗子的车里转得晕头转向后,终于在看上去是个废弃地下车库中的一个无窗房间见到艾沙。虽是艾沙与凯伦单独会面,李克明当然会事先布下监控。他就在隔壁房间,听到了艾沙向凯伦和盘托出百灵的情况。百灵体内的D-2虽也不可取出,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解除。艾沙请凯伦将百灵带来中国——只要艾沙左手握百灵右手,右手握百灵左手,持续超过十分钟,联系即会解除,不会再发生二十四小时失去联络她便爆炸的情况。这样,至少百灵以后可以过正常生活,只需注意自身安全,离开人世前去一个能避免体内D-2造成破坏的地方。

「……我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手机讯号。每小时她的体内装置会搜索一次,探测到我的讯号就关闭。探测不到我的讯号,会在前十二小时随机探测四十八次,下面六小时探测九十六次,最后六小时探测一百九十二次。重新联系上我,周期从头开始,到最后一刻仍然联系不上,就会引爆。我现在把她的装置号码和密钥写给你,二者合在一起才能通过手机网络定位。你当然知道对这两个数字得多小心,任何场合不能用语音说。我现在写下来,你背熟我就销毁……」。

这时无法顾及暴露自己在监听的尴尬,李克明直接冲进去按住艾沙递给凯伦的纸条。「首先为我的冒昧道歉,这事凯伦女士绝对办不成。我把她从希尔顿酒店弄到这来都费那么大劲,美国人现在肯定找疯了。想让她不被发觉地把百灵从国外带来想都别想。何况,」李克明斜眼瞟了一眼凯伦,「现在去美国找百灵,CIA和FBI加一块也找不到。她已不在美国。艾沙先生,这事只能我办。我们相处这么久了,请相信我。」

艾沙不担心美国方面不让凯伦带百灵来,只会全力相助送瘟神。这本是他把情况告诉凯伦的用意,没想到百灵不在美国,凯伦自然就失去作用。这让艾沙没有对李克明的监听和闯入表示不满。「好吧,我没告诉你百灵,你也没告诉我你知道她,咱俩扯平了。既然你知道她在哪,我的要求你也听到了,希望你知道该怎么办。」说罢松开手让李克明拿走了写了号码和密钥的纸条。

李克明把纸条牢牢攥在手心,转向凯伦。「凯伦女士,您作为美国公民和危机处理组成员,我不能要求您不报告今天听到的。我只希望报告里加上我的建议:与北京政府合作对解决问题不会有任何帮助,应该与层议制政府——在全国政府没有形成前与河南省政府——合作,才会有进展。而百灵不在美国不意味美国可以置身事外。百灵现在并非自由人,她被控制并藏在未知地点,很可能会用于制造很大的恐怖事件,因此美国仍然得全力以赴参与解决。」

「我相信美国政府会全力以赴。」凯伦说。「我也会全力以赴。」

李克明没让凯伦看艾沙写的数字,立刻结束了他们的接触。他要求台湾警政署的副署长专程来郑州,与他单独面对面时才交出那两个数字。台湾方面一直在关注艾沙和D-2,原本只是旁观,突然知道备份原来在台湾,受到的惊吓可想而知。就算裂变五十代的威力比艾沙裂变六十代的小,按比例衡量,台湾的受损也比大陆大。

有了两个数字,马上就能定位百灵所在的地点。那是台北南部一座山庄。一条私家路通达,周围几公里无人家,也无其他通路。从外看院内似乎无人,用无人机探查发现暗藏玄机。院子整体被覆盖了伪装网,看不到院内活动。台方暗中调动军警包围了山庄,对参与行动人员严厉命令不得危及百灵安全,遇到抵抗就后退。

当装扮成检疫队的便衣警察正准备驶进私家路去叫门时,突然响起高音喇叭念诵的周功经文,那是周驰阴柔的声音,在山谷中回声共鸣。接着山庄大门打开,驶出十四辆小车和十辆大巴组成的车队。前导车是辆红色SUV,后面跟一辆白色加长宾利。宾利车顶装着个蛋壳型玻璃罩,里面有端坐的妈祖像。仔细看,哪里是塑像,分明是真人!从望远镜中看,正是百灵,穿一身妈祖服饰端坐不动。图像放大后,能看出她被固定在座椅上,脖子用细带绑在龙头椅背上,手腕也与座椅扶手捆在一起。座椅被升降台升出宾利车的天窗,需要时可以连人一块再缩回车内。

车队不急于前进,停在路上。宾利车后面的皮卡车上安放着四块大萤屏,周驰皮肤细腻的面容看向四方。高分贝音箱的音质让周驰的声音愈发透出阴柔。

「你们躲躲藏藏毫无必要,白费力气,这方圆数里到处是我布放的电子眼,看得到你们每个小动作。」周驰的表情像是责怪不懂事的孩子。「不过从你们的阵势看得出,你们已经知道了妈祖娘娘有怎样的威力。知道就好,不乱来就不会出危险。对人心不信任的妈祖娘娘交给我了一个遥控器,发现有人要抢她就按这个钮。你们是警察,后面情况自己想得出。」

在画面上晃了一下手中的遥控器后,周驰画面消失,变成信徒在世界各地举手摇摆集体颂念周功经文练功的画面。车队开始前进。车窗皆有贴膜,看不到周驰在哪辆车内。十辆大巴坐满周功的铁杆信徒。警方全然不知何时聚起这么多人,无疑早在为这个行动做准备,只等台湾警方知道了百灵是艾沙的备份,就是周驰开始行动的时机。

媒体也接到了周功发去的消息,记者们和电视拍摄车陆续赶来。这之前D-2在台湾已被广泛报导,原来当成发生在中国的事,人们只是好奇而已,与己无关,现在突然知道居然有个备份在身边!消息立刻传遍全台。所谓不见棺材不掉泪,那辆白色的宾利不就像一口大号的棺材吗?

与大陆应对艾沙的做法差不多,台湾也是以军警包围周驰的车队,一路清场,避免民众靠近,防范恐怖分子袭击。周驰车队速度不快,像是在给台湾政府留出时间。遇到警方设置的路障,大巴车上的信徒早准备了油锯、长柄钳和撬杠等,很快能打通。不许冲突的禁令使军警只能在一旁干看。这样走走停停,车队差不多绕遍台北,把整个城市搅得紧张万分,最终到达总统府。

总统已被直升机送到山中的战时指挥部。阁员和幕僚也随总统而去。作为国家象征的总统府围绕拒马,军警列阵。周驰车队停在外面,前二十分钟保持静默,没有动作,只看到宾利车顶孤独的妈祖娘娘,气氛极其诡异。媒体的长焦距镜头捕捉百灵在妈祖帽珠帘后若隐若现的脸部,浓妆艳抹,看得到眨眼和呼吸,却无表情动作。围着电视看直播的人们紧张得屏住呼吸。终于开始动作,大巴上的周功信徒鱼贯下车,围到宾利车四周,将百灵连同座椅和蛋壳玻璃罩从车顶抬下,托举在头顶。多条黄绸带扯在外围信徒手中,似是象征着光芒四射。这时周驰从宾利车下来,举着手中的遥控板,被集体颂念周功经文的信徒包围在中间,走向总统府大门。

军警不敢硬拦,只能用身体阻挡对方前进。但是推撞稍一猛烈,周功人托举在头顶的妈祖娘娘便晃动摇摆。长官不得不命令后退让路。这让军警的阻拦只能是象征性的,周功人长驱直入,一进了总统府大门,立刻占领每个楼层各个房间。总统府内的军警也在妈祖娘娘威逼下不得不退出。

总统府周边的人口被紧急疏散,建立起戒严圈。百灵的D-2一旦释放,只考虑D-2增殖造成的掩埋,也需清空至少半径二点五公里范围的居民,涵盖了台北中心繁华区域,疏散居民五十万,整个城市停摆。若要考虑D-2飘逸,半个台湾都得受影响,防护几乎不知该从何做起。

周功信徒在总统府中央塔上架起天线,开通电台。周驰在总统办公室发表广播讲话。他说登门拜访本是要与总统对话,总统却逃跑了,如同他是瘟疫,他只能以这种方式对总统喊话。「……我是大陆人,您是台湾人,但我们都是中国人,应该像当年台北柯文哲市长说的一家亲才对啊!我传承中华文化,尊重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台湾文化。我带来的妈祖娘娘就是台湾人。您应该看到了周功信徒把她举在头顶,是向台湾文化表达敬意,也是希望唤起您的对话诚意。没想到您宁愿放弃总统府也不见面,真让我失望。不过我还是善意地猜想也许您有要事处理,您先忙,我在您的办公室等您回来。不必为我操心,刚看了总统府餐厅的储备,够用一阵,沙发和地毯也干净,睡觉没问题。至于妈祖娘娘的D-2不要担心,只要相互赤诚相待,不会有任何问题。只有在你们攻击时才会发生危险,因此台湾人民的安全取决于你们而不是我。」

除了重复播放周驰对台湾总统的喊话,周功电台还播放周驰给周功信徒的指示,要他们到台北总统府集合。周功在台湾有不少信徒,不少大陆信徒事先已经以旅游者身份组团到台湾,此时立刻赶往总统府。看来早就有安排,中国海域的多条船都已载满周功信徒,立刻起锚驶向台湾。面对这种情况,台湾当局以为周功信徒聚集越多,越会让周驰不敢使用D-2,做出了一个后来证明是错误的决策——一概放行,结果几天时间便在总统府及周边聚起两万多周功人。

周功人迅速建立秩序,信徒中的人才发挥各自专长,形成就地取材自给自足的社区。台北的丰厚资源被周功人随便取用。超市有生活物资,餐馆变成集体食堂。旅馆酒店房间不够用时便入住居民家。周驰在周功电台宣布,家中有人的房屋周功人不会进入,只进无人的房屋,这让一些不想被外人住的家庭选择不离开,尤其是对D-2威胁不明白也不相信的老人们。表面上周功信徒谦和有礼,遵守不扰民的纪律,不像台湾人印象中的中国人,市容也保持得不错,使得一些带孩子的妇女也选择了不离开。造成数万台北居民与周功人混在一起的局面。双方从外表上无法分辨。这让台湾当局失去了主动性,等于周功把上万留下的居民当成了人质,牵制台湾当局不仅不能中断供应水电燃气,还得保持食品供应,按时送到周功指定的收货站,再由周功人自己满足后才轮到台湾人。

周功人很会利用留下的台湾居民,一方面怀柔洗脑,做好社区服务,不让他们感到生活不便;另一方面不允许他们离开,根据需要让他们对台湾政府发出呼吁或指责,台湾政府便只能答应周功的要求,甚至还得维持周功占领区的医疗系统。

与留下的台湾居民多是妇孺老弱不同,周功人全是强壮男女。他们按军事化方式组织。女性做服务工作,男性维持秩序,看管本地居民,建立周功控制区的边界。来台的周功信徒中男性占到四分之三,相当于在台湾的心脏进驻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虽然只有在占领区搜罗到的少量枪支,多数人用棍棒和刀具,但他们的教主掌握着能致死百万人的D-2,比台湾的所有武器加在一起都强大。台湾当局起初以为放周功人进台北会使D-2成为不可使用的摆设,直到周驰邀请媒体进入总统府采访后,才知当初想的太简单。

正逢美国总统大选的新闻热点,使得周功占领台北没有得到国际媒体的最高关注。毕竟台湾长期被中国排挤在边缘,不太进入世界的视野。艾沙的新闻大热一阵后似乎不了了之,也减弱了人们对D-2的关注。加上周驰言辞动听,除了巩固地盘没有更多行动,连中华民国的国旗都一直飘扬在总统府中央塔顶,百灵则不再对外露面。周驰允许BBC和中视新闻台进入总统府采访,但是要求采访内容经过审查才可送出,虽不符合新闻原则,对媒体而言也比没有采访强。

总统府的日字形建筑围着中间两个内部庭院。周驰在北庭院接受采访。他和颜悦色,保持一贯的阴柔气质,聊天似的说起台湾政府安慰民众的说法之一是大批周功信徒到台北使D-2成为摆设,不可能真被使用。「这是误导,对台湾民众没好处,我必须把实际情况告诉民众。看到这个小盒子吗?」周驰指指藤椅边的茶几,按下盒子上的绿按钮。「看到出现了什么?」

一个微微反射阳光的大号肥皂泡把茶几和周驰罩在其中。那是纳米材料形成的薄膜,完全透明,触摸不到,却能挡住污染大气中的细颗粒物。直观形容,这种纳米罩就像由无数纳米级别的机器人手拉着手构成,人车自由穿越,纳米罩会瞬间复原。周驰接待采访时没有坐在几步远的油松阴影下,就是为了让记者能拍摄到在阳光下看得到七彩反光的纳米罩。

「……只要随身带着这个盒子,纳米罩把人罩在里面,做什么都不妨碍,却能挡住空气中飘逸的D-2。周功人每人都配备。在有风的干燥气候下,大部分D-2会随风扩散而不是就地增殖,因此不会对周功人造成伤害。只是没有纳米罩保护的人,近到跟我们住在一起的台湾居民,远到风能波及的其他地方,吸进呼吸道一个D-2就能致命。妈祖娘娘释放的D-2是以亿计。到底多少亿我算不清,哪怕只有一亿不也足够全台湾人分的吗?所以台湾政府对自己的人民粉饰太平太不负责了!这样的政府没有资格继续执政。」

周驰说的不是真话。他用的盒子只是刘道明以前针对大陆人受雾霾困扰做的商业开发,因为一家德国公司抢先用同类产品占领了大陆市场,实验室只做出少量产品便中止。这种纳米罩挡住PM2.5没有问题,能挡住D-2只是刘道明的说法,没有实际测试证明。目前仅有少数周功高层人员配备。不过不妨碍周驰这样宣称,他要的是心理效果。

中视摄制组成员的家人都在台湾,被震惊得说不出话。BBC记者通过翻译问周驰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周驰应该就在等着这个提问,伸出食指指向上方。「请把镜头转到那儿。」

周驰指的是总统府中央塔顶那面在微风中无力飘动的青天白日旗。周功人事先肯定排练过,当BBC的摄像机镜头转到了那个方向,青天白日旗开始缓缓落下,随后扩音器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面五星红旗随那节奏在总统府上空升起。

(未完待续)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