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作者的水彩画《后院》之古枫树一角

153、 概述

同舟共济一词,俗以喻利害相共也。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又《后汉书》:“将相大臣,均体元首。共舆而驰,同舟而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三国志》也载有:“……然同舟共济,安危势同”之词。故“同舟共济”是众所熟知的成语。比喻在狂风暴雨中,同乘在一条船上,与风雨搏斗,共同经历患难;即是在困难时利害一致,共图解救。与“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这两成语的意思是相同的。

我要叙述和记住的同舟共济人,一非吴人越人,二非将相大臣,而是一个能佐夫教子、秉持家政、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良家主妇--我的妻子。

我妻本是书香门第的闺秀。但“天不仁兮降离乱,地不仁兮逢此时”,当她四五岁时,为避兵燹之灾,随父母逃奔山区。及至1949年后,虽家道已破落衰败,又因阶级成分牵连,卷入地主子女之厄运。年方十四,在多种压力下,被迫辍学,只得含着泪水离开父母,随着姨祖父学徒,带着一颗忧抑的童心走上了跑乡串户的缝纫生涯。

这就注定她后来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裁缝师傅。凭着这一技之劳,为蹉跎坡的八口之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堂弟鸣皋常说“大嫂,你是有功之臣”,她对这个评价应是当之无愧的。

不但远近邻里称呼她戴师傅,我也应称她为师傅,因为我充当了她的贴身徒弟。我在特别困难的环境下,也走上了裁缝这行手艺的谋生道路,整整吃了16个年头的百家饭,因此我也冠上了一个“沈师傅”或者“博师傅”的艺名。以前叫老师和先生的称呼也就被人遗忘,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手艺人。

因此我俩既是夫妻关系,又是师徒关系。在政治和经济压力下,我们是患难与共的同舟共济人。在日夜奔波的岁月中,我俩互为伙计,在农业劳动中,我们是一对“改锹子”。在家庭中的伦理定位,她应是贤妻良母。

她在23岁才出嫁,算是个大姑娘了。迟迟不肯出嫁是她牵挂着娘家的生计窘境,想以针线的微薄收入来减轻父母的沉重压力。她母亲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嫁出的女,泼出的水,总不能养老女。不能只为家庭生活想,也要为她想。生活再苦也不能耽误终身大事,困难是短期的,婚姻是一世的大事。”这样,在她母亲的坚决主张下,才定就了这桩婚事,于1963年农历八月十七日,我用四人抬的大红轿,把她抬进了大地坪老屋,重建了温馨的新家庭。

虽然而后的岁月是坎坷跌宕,尝尽了心酸苦辣,但是在五味人生中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她生的五个孩子都能在艰苦的家境中顽强地成长,托祖荫之福,沐仁政之恩,能在各自的事业中有所作为。这是最大的安慰,在后文“棠棣之华”中表叙有关生养教读的一鳞半爪和父母的良苦用心。

我的妻子、我的师傅、我的伙计、我的患难与共的同舟共济人--戴氏陵鱼者,字鲲,号北冥,裁缝师傅也。走遍人生风雨路,不忘同舟共济人。

154、洞罐

农村常用一种叫洞罐的陶器储备茶水。夏天,出外干活的农民们常用这种陶罐酌满凉茶,用竹篾织的茶络套着,提到工地的树荫下,罐口罩上一只瓷碗,既保卫生又做公共饮具,这种陶罐的腹径有20公分,高约30公分,有5公升的容量。广口有缺嘴,单耳,内外为棕黑色釉水,质地粗糙,形色朴素,是农家广为流行的屯储茶水的茶具,俗称它为洞罐,可能是口敞如洞。根据它有屯储茶水的作用,也可以称它为屯罐。

用屯罐冲泡的茶叶,一般用粗老的陈茶,有时也加点车前草、夏枯草和金银花之类。这种茶水有清凉解渴的作用,故称之为凉茶。我家已没有了这种屯罐,只留下一个结满灰尘的茶络子。祖母一直说,要买一个洞罐,早晨泡一罐,天光喝到夜,多么省事啊。

1963年春节,住在大地坪老屋附近的戴朝贵老师,来到我家里。这个在大鸣大放中守口如瓶、只字不写的人(第九章整风反右专门写到了此人),终于保住了饭碗,就在大地坪老屋门口的宝乔祠小学教书。戴老师1949年起就从山田地方来我地教书,一家六口都住在这里,所以对我及我家的情况非常熟悉。并且,师母易嫦姿是个能说善道的女人,关于她,我在“火关庙女监”一文中已经留下一段文字。

这天,他们夫妇特地来我家做媒,向我祖母介绍情况,说老家山田有个堂侄女,是个做裁缝的大姑娘,想介绍给我。祖母就拍板打起了一肚官司,认为开了这样的亲才能振兴家庭。何况我是二婚亲,他们是红花女。我对祖母说,等给你过完正月初五的生日,我去山田看看也好,顺便到山田陶瓷厂买只洞罐回来。

不几日,我邀了堂兄皆遂、堂弟鸣皋一起,三条光棍在戴老师的带领下,步行三十华里来到了山田。

虽然是个晴朗的年初天气,还是很冷。我们三个人都是穿着青色的棉布冬衣,三只乌鸦跟随在穿着短大衣的戴老师后面。戴老师还是那样缄口寡言,只有我们三条光棍谈论着一些婚姻以外的话题。

戴老师此去山田老家,也是一事两扣当:一打看锣(放春牛)二拜年。虽然介绍相亲应是主题,但我们没有直接去看那做衣的大姑娘,而先被带到他的堂兄戴忠干家里去拜年。正巧遇上戴家办春客饭,我们四人就在这里进了午宴。农村的春客饭是各家不同的老期,前后错开避免重合碰头。春客饭俗称拜年饭,是新老亲戚聚首的共贺新春的会期。下午忠干先生陪我们一起去了附近的仙人庙--保寿山。大姑娘一家八口就住在保寿山庙里东侧的偏屋里。

戴老师站在保寿山仙人庙前,指着对门山下的那栋一字五开的新屋说,他们原住的那栋屋是崔形样貌,还没有装修就解放了,到土改复查时就分给了贫农。红石的大门框上刻着“双柑风味,二礼家声”的对联。他们现在住的地方叫“保寿”,也叫仙人老爷庙。庙门也有一副对联,“保家保国,寿世寿身”。
戴老师领我们走近保寿山时,大姑娘一家几口人都坐在偏屋门口的回字弯里晒太阳,也有做针织的。我们的到来,他们感到很愕然。因为戴朝贵老师预先没有约定,就这样带着几个后生撞门而来,真是“太阴寂了”。

他们一家的晚辈都称戴老师“武伯”(戴纯武)。请进客房坐下后,戴老师和他们几个大人谈的话题很少提出婚嫁问题,基本上是“弹水烂絮”和“翻烂布袋”的陈年往事,以及现实中的鸡毛蒜皮。并且谈话的频率很低,使人昏昏然、难以感到什么锋芒所在,似乎是平淡乏味。我们三个人只能爱听不听,有时敲几下擦边鼓。

在这尴尬的气氛中,我们只好起身到庙里看看仙人菩萨了。不一会一个高挑的清瘦的大姑娘从庙侧的田间小路上走来,穿的罩衣是红色的,修长的裤管是蓝色的,只打个照面后就走进了偏屋。

乘着我们从里屋出来的机会,戴老师就向大姑娘的家里人谈了来看亲的事。敏感的大姑娘虽然知道来客的目的是看她的,依然没有做任何装饰,保持当时的原穿装--朴实大方的打扮。戴老师向他们交了底以后,又出来来告诉我们说:“穿红衣蓝裤的是老二,就是做裁缝的大姑娘,还有一个老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们的父亲叫做戴树圃先生,母亲姓易,祖母姓孔,看来今天要在这里住一夜,晚上好打打讲,见见面。明天吃了早饭你们三个人回龙伏,我还要走亲拜年。”

是晚大人们都围着火炉闲聊着,各自的眼光都在注意着要看的人,耳朵也特关心要看的人的言辞谈吐。其间那个裁缝姑娘不时地送着茶水。接茶是个礼貌,但我们实在涨饱了肚子,大半倒在了墙角里,弄得地面湿漉漉的。后来他们评论,说我比皆遂、鸣皋调皮些,又说我总是把袖口露出的烂棉花往里塞。一点不假,他们真有眼力。我确实比皆遂鸣皋调皮些,尽管我在这生环境中谨慎地压住话匣子,不免要露出一点“风趣”放荡的尾巴。

我的烂棉袄是从劳改单位谭家山煤矿带回的,罩衣的袖口遮不住棉花的白点,看来他们的耳朵很尖,眼力也很准。虽然戴老师是有的放矢的介绍,但我们都不知道姑娘们究竟选上了哪一个,或许三个都不合适。但三个人都在集中看着上红下蓝的裁缝姑娘,印象都留在双方的心目中,都不能作任何表态。

次日,道了声烦情劳吵之后,戴老师就留下参加“合议庭”了。我们三个人直奔山田陶瓷厂,在那里,我选购了一只洞罐,用绳子系着背在背上朝老家返程。三个人商量合了口供,不准说是到山田看亲的事,只说是到山田窑棚里买洞罐。于是到后来结婚时,都戏说我原来从山田买只了扁嘴洞罐回来。

155、保寿山

保寿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座仙人老爷庙。坐落在山田塅中官厅大屋的下首(南侧)。坐西向东,朝着对门山,除北侧比邻官厅外,其他三方都是稻田,只有几条阡陌小径通到这里。门前的一棵古樟早被山洪冲倒,现在的一洼水塘就是挖走树蔸后留下的痕迹。南侧的一株古樟虽然葱翠如华盖,但树蔸已经是千疮百孔,稻田里选出的石头杂物都堆在树蔸下,成了毒蛇和昆虫的栖息窝点,很少有人靠拢它。

山门上方嵌上的竖式青石板,刻着“保寿山”三个行楷字,明显标明了仙人老爷庙的庙址。山门两边嵌的青石板对联是“保民保国,寿世寿身”,很明确地道出了仙人老爷是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保护这世道的稳定和保住它的木刻躯体为宗旨的。可是他毕竟还是无能拯救万民大显神通的,只是当地信士们所祀奉的一尊偶像而已。在日寇五犯浏阳之际,国军残余和地方武装横行城乡之际,他并没有保住世道和人民的安全,同样要遭破坏和蹂躏。等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狂热运动中,保寿山就荡然无存,夷为废墟,辟为菜土了。

保寿山是座两进小三开的庙宇,土改时上厅只有一个仙人老爷木刻像立在神案之上,其前方设有两只香炉和条形四足炉鼎,一个姓戴的庙主住在下厅东边小房间里。东侧傍墙搭了两间偏屋,岳家八口就挤在这偏屋里过日子。自庙主去世后,下厅这间小房就成冬天烤火的客房。岳祖母挤在上厅仙人老爷神案东侧另一间小间安身。

岳母共怀了10胎,生下12个,其中两个男双胞胎,共六男六女,其中五男二女夭折,即第三胎女娱娱、第四胎女孟华、第六胎男兴宗兴亚、第七胎男包民养民、第九胎男无名。长大成人的是第一胎女自娱、第二胎女陵鱼、第五胎女梦林、第八胎女梦熊、第十胎男乐民。最后三胎是在保寿山出生的,在仙人老爷的保佑下有一男一女成活,只夭折一男。最后一胎是结了个秋瓜,长大成人后成为这个家庭日后复兴的顶梁柱。

自前面四个女儿出嫁后,岳父母相继去世,乐民这时才13岁,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度日,后来随着保寿山的拆毁,才被迫迁建到对门山上,尔后祖母去世,这个小舅子发愤图强,娶妻生了二女一男,均升造大学本科和博士生,家道复兴,袭承了二礼遗风。保国保世者,改革开放的仁政善策也,老百姓自己的勤劳刻苦也,岂仙人老爷哉!

156、一纸定终身

1963年癸卯岁,正月二十日,即公历二月十三日,是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这天风和日丽,行人熙攘,春节拜年的活动早已收场,开始农事备耕了。这天是我与戴陵鱼办理结婚登记的日子,凭着这张奖状式样的结婚证,就定下终身大事,由此演绎了家庭的复兴史和同舟共济的拼搏历程。

自正月初往山田买洞罐以来,相隔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戴老师夫妇当这个介绍人,跑得很上紧。不几日,在他们的安排下,陵鱼的母亲来查看了大地坪老屋的环境。

后来陵鱼对我说,她不知我家大门朝东朝西,只相信她母亲,其他情况就只能相信武伯(戴朝贵老师)了。又说她母亲认为我的家庭人口少,不复杂,中农成分不高不低,还说祖母是洞庭黄大家庭出身,有点名望,一定有条好根脉。其实我的根脉在大塘源,历代是佃农和手工业家庭,我是过继来这里做孙的。

尔后,戴老师通知我,说是19日,陵鱼父女过来落实,也是再三访查的过程。我和祖母商量后要戴老师马上去山田,说是不搞订婚,打好介绍信和证明过来,就这日办个结婚登记就定下来。戴老师也没有异议,认为一事两扣当,也难跑路,于是就向山田进发,在半路恰好碰到了陵鱼父女。于是就三人直往戴老师家住下,进一步了解情况。

二十日他们三人再往山田打了证明回来龙伏,已是日午偏西了。依俗放炮迎接入座叙礼,办了当时较为丰盛的午宴招待后,双方表示没有异议,下午就到龙伏公社办了结婚登记手续。奖状式的结婚证就立下了海盟海誓,我和陵鱼从此结成终身伴侣。

然而二十年后办理农转非手续时,就张结婚证不知何时离失了。幸而介绍人和公社办事人尚在,各出具了证明字据,她也随着我的平反落实政策,连同子女一起享受城镇人口的粮油平价供应待遇。

下午领了结婚证进门时,祖母预先安排放鞭炮迎接,也就惊动了四邻。照例,晚上社员们是要来打恭贺的。祖母忙着准备晚上的招待。一般情况下,每户来一人,打挂鞭炮几声“恭喜”的吆喝就可进门打恭贺。但这次打起了锣鼓,使打恭贺的气氛更加浓厚。我们的招待也超越了一般的场面,除烟酒、面食、土洋混合的副食品外,另备六只冷盘下酒。

这次打恭贺的羊头,是前面“童玩和顽童”那些文字中的老童年。只有两户没有参与,因为他们是现任大队干部,对于我这个从牢房里出来的人,当是警而远之,体现了一种严肃阶级立场的明确界线。

虽然打了结婚证,她在举行婚礼之前的七个月里,没有来我家走往过,一直忙于她的手艺。一则为她的出嫁做点经济准备,二则为她娘家的生计做点辅助贡献。我几次去山田看望时,很少语言交谈,处于一种默契的情态,从未打开过倾吐情感的话匣子。我感到自己在做客,不能因谈话去影响她的缝纫工作。在此拘束的情况下,只好和她父亲谈起有关古文古诗的话题来,我不敢班门弄斧,只是想从这方面打开一个通往交流融合的缺口。

她父亲是个古文功底很工稳过硬的旧知识分子,虽然不善高谈阔论,但言谈非常朴实独到。他一边抽着水烟筒,一边拿着线装石印的《随园诗话》放在简便的条桌上说:“袁枚最讲性灵,他的诗都出自灵感,不是做作。像‘霜高梅孕一身花’这样的诗句是多么的有韵味啊!不直说梅枝结了霜,却说孕了一身花,这才余味无穷,这才是诗的语言,一个孕字把无生命的霜变成了有生命的花。”

他由梅花提到了大队书记彭梅开,说是老同窗,虽然阶级路线划了界线,但暗地也与他唱酌诗词。随手把贺梅开先生四十寿辰的七律递给了我,是押“先”韵中的“年、连、妍、天、然”做的。我认真吟读了几遍,认为岳父大人是个饱学先生,要想取经就必须要到班门,于是就冒昧地步韵和诗一首:

四十春秋正少年,
蓬莱鹤舞玉翩连。
银川蜿曲梅花丽,
幽壑清奇紫桂妍。
邺水朱华挥化日,
眉州秀韵颂尧天。
愚生幸读珠玑句,
欲使寒门亦焕然。

岳父大人看后,问我读了几年老书,我说只读了七天昔时贤文,一直读新书,写诗是在监狱中自学的。此后再去山田,虽然不能说是以文会友,但也可说是抛砖引玉、献璞求师。有关岳父的诗文遗墨,直到2008年夏才从他堂侄那里找到,现存卷结辑,另文专叙,以寄追思之情。

祖母急于把孙媳妇收上门,就订了农历八月十七日(公历十月四日)办喜宴。我把写上“预报佳期”的书贴送到山田那日,她首次把我送出了山田地界,送到了柘庄冲。她还是那样很少言语,与《山海经》里的“陵鱼”一模一样,是勤劳朴实,是谨慎大方。双方只是默契着,受着一种莫名的约束。

她的出阁,给她带来沉重的思想负担和千丝万缕的愁绪。我当时只想到重建家庭,没有给她安慰和体贴,至今追悔莫及、深感内疚矣。

157、抬红轿

祖母为了我复起这碗水,一直在忙着内务。除准备茶点之外,主要精力集中在洞房的布置。洞房还是住的这间老地方,除一床一桌和几张椅子外,没有任何摆设。只好把她的两个嫁时衣箱搬来,一只塞上我的几件旧衣服,另一只准备放新娘的作嫁衣裳。床上用品仅有两个枕头一床絮被,床单和被单是新的,蚊帐是旧帐漂白的。

她暗中物色开床铺的人,必须是有崽有女的妇女,于是就选了我的长嫂。因为长嫂生了一男二女,并且不是再嫁的二婚亲。这两个条件非常注重,在农村办婚事,最忌无生育和再婚的妇女负责开床铺。长嫂付氏负责开床铺,就要打个包封给她。嫂子接了红包要赞颂两句--恭喜恭喜,早生贵子,兰桂腾芳。

这次婚宴,准备了三十桌酒席,都由长兄淮溪代劳操办。劳力安排在前日出榜公布,主要是自己的亲属房头人。榜头写上“吃累帮忙、各执其事、分工详细、因人到住”,一般分总管、内务、礼房、厨师、陪客、接客、打盘下菜、洗摆、烟酒、放鞭炮、茶水、对联、陪新婚、带拜下礼、娶亲等。我根据这个榜示清单,上门相邀相请,若有遗漏或该请而没安排的就得补请,并作解释和道歉,累得精疲力竭。

根据山田岳家的要求,必须备大红花轿去接新娘,并且要办一担牲笼。这可是两个难题了。自大跃进人民公社以来,抬轿迎亲的事就已绝迹了。姑娘出嫁是个找出路的问题,哪里有饭吃就嫁到哪里去。捡几件衣服打个毛巾包就可出门。这年虽然解散了食堂,“见缝插针”使生活有了改变,但抬红轿娶亲还是件很新鲜的古老事了。

后来从尚友堂老字号那里租了一台旧红轿,而新娘的绒球凤冠、披纱、花衣花裙及蒙巾等就无法租到,后来新娘是穿红色上衣蓝色裤子上轿的,胸前插一朵小花。两只牲笼是木隔笼,一头装公鸡,一头装公鹅。这只鹅也是租来的,必须担回来,公鸡就交给岳家,叫离娘鸡。另备两瓶白酒和双鱼双肉,叫祭祖菜。

大红花轿是四个人抬的,必须安排五个精壮力,轮流歇脚。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抬着红轿闯过两道关。必须从山田公社和龙伏公社门口经过,如果公社干部出来阻轿,就会新娘下轿走路,抬着空轿子回来,造成一个非常难堪的局面了。

为了万一,我就必须在选择抬轿的五人中,物色一个能说会道且有一定声望的人选。我特去拜望了一个大队干部,请他去抬红轿,除为了闯关的目的外,另一目的是我的特别用意,诸君能从第87节文字中可以领略,使知用意所在。

农历八月十七日,是阴沉的日子,间或下点毛毛细雨。因为往来有六十华里的路程,势必加早启程去山田娶亲。除五个轿夫外,还一个专门担牲笼的。媒人则由戴老师的儿子戴民主替代。

轿门上贴上“金花诰封”四个大字。据古代文臣官员有“秩官既分九品,命妇亦有七阶”之制,妇人受封曰“金花诰”。凡授品级封赠的妇人,有夫人(一品、二品,扶也)、淑人(三品,善也)、恭人(四品,敬也)、宜人(五品,当也)、安人(六品,和也)、孺人(七品,雅也)之七阶。

据《唐明皇退朝录》“官诰院敕群夫。使金花罗纸七张,锦彩赐以沐浴邑。乃奉亲之荣也。故诰命受封的夫人叫诰命夫人。”而农村流传的习俗,只有红花姑娘才能坐大红花轿,再婚妇人只能坐黑色篷子轿,不能贴“金花诰封”。农村新娘都不是诰命夫人,在大红花轿上贴上“金花诰封”,既不是彰显受诰奉亲之荣,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老人们说这是因为借着诰封的尊贵,辟除邪恶的侵扰。

大红花轿的后面贴上写着“喜”字的红纸,两只牲笼也贴上“喜”字。临行之前,要打个红包给介绍人,俗称“掼草礼”,意思是请媒人领路,掼除路边草上的露水,含有清障领路的意思。我没有办什么彩礼,只打个大红包给介绍人代交“大雁礼”。红包金额是59.99元,包括元角分三种纸币面额,说这是“有头有尾、有整有零”。

鞭炮响起,这一行七人的娶亲人马向山田进发。

娶亲的人马启程后,有关的人事安排都在有条不紊地运作着。其中几个特殊客人是前一天到达的,一是那个戴写上“晴雨咸宜”宁乡斗笠的钟伯熏,做书写张贴对联的事。一个是“割牛尾巴毛”的嘏萝卜。还有一个是“攀掉八角天王的角”的陈冬生,他俩帮着洗肠剖鱼。还有反右时鸣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佳癞子,特约操刀屠猪。在前文谭家山一章中对我这几个狱友另有叙述。当写到这节时,他们早已先后作古了。

和我一起去山田买洞罐的鸣皋、皆遂两兄弟就安排管礼房的事,鸣皋弟现在已杏林隐退,皆遂兄于花甲之年遽切辞世。

下午三时许,大半客人都宴罢回家了。娶亲队伍才把新娘抬进了大地坪老屋的正厅。他们都已饥肠辘辘,急于就餐休息了。抬轿组长很是气愤不平,或许意识到他的身份与抬轿相悖,或许感悟到“上了当”,不管怎样他充当一回轿夫子,还是替我抬来了一位新娘子。

没有举行新式婚礼的仪式,也没有拜堂读迎神文,我把轿门掀起,向新娘鞠躬致礼之后,伴娘牵着新娘的手走进了厅西的洞房。随嫁的简单妆奁也摆放在洞房中,增添了气象,倍有喜气洋溢、焕然一新的感觉。

挤满洞房的少妇老妪们,为的是看新娘和嫁妆。孩子们喜爱的是新娘带来的糖果。一阵喧哗之后,伴娘引领新娘去拜见长辈,俗称带拜。首先是拜见祖母,其次是舅祖父和我的婶母。受拜的长辈道声恭喜,给个红包。

接着是祖母开锁打开箱柜,把锁匙交给新娘,表示交锁授权。这种表示息肩交权、让贤接班的开箱交锁习俗一直沿袭下来。但事实上,家娘是不轻易交权的,新娘硬要做三年新媳妇的。大多是生男育女之后,各立门户,新娘才真正成为主妇。

晚上,为了陪山田留宿的新亲,开了一桌麻将。不打钱,只算番,15番开胡,这是有风有字的素麻将。这个凉风习习的秋夜,厅堂里充满融洽文雅的气氛。新亲中只有两个岳伯父参与,陪牌的是汪牛皮等长辈们。

岳父是个旧文人,不会牌场,坐在洞房里。还有姑父秋烂皮(刘秋全)和那个屠夫佳癞子(徐佳举)等。没有搞传统习俗的闹洞房,大家还是很文雅地讲些调侃性的趣话,也沿乡俗赞了茶点。

新夫妇抬着一盘茶点站着恭候客人的赞词。每人赞颂几句就可从盘中取下一盅果点或喝一杯酒、或喝一杯茶。这叫闹洞房赞茶。

有的赞道“天生一对好夫妻,不分高低一样齐,早生一个麒麟子,他年金榜把名题”,有的赞“郎才女貌龙配凤,洞房花烛斩把劲,早生贵子进学堂,一定高中状元郎”。总之,老调重弹,很少新作。虽沿乡俗,却算文雅。随着麻将摊子的散场,客人们都休息去了。

闹洞房的习俗,自社教文革破旧立新以来,已销声匿迹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城乡的物质水平和精神面貌得到改观,闹洞房的风俗又开始作兴起来。不过赞茶赞酒的雅事不复厥振,反而掀起了“扒灰佬、醋婆婆”游街游村的狂热。

我在老家看到一家徐姓收儿媳妇,午宴后,公公婆婆在恶作剧的青年们控制下,公公背个木灰扒,戴上烂草帽,系上黑围裙,脸上画着山羊胡须,一边敲锣一边嚷“我是扒灰佬”。婆婆提着醋瓶尾随其后,穿村串户,随观人群捧腹大笑。

本世纪初,我出席姨表侄在浏城友谊大酒店的婚宴。当婚礼仪式结束时,一位自称是“扒灰佬委员会主任”的人上台宣布,本会吸收新娘的公公婆婆加入扒灰佬组织,批准为正式会员,授予一把八十斤重的钢管灰耙和一个醋罐。接着开面化装,穿行于餐厅席位之间,一对新人尾随其后。只是亮相,没有鸣锣报令。姨侄夫妇不肯游街示众,也就免除一场“耍地故事”的恶作剧。

闹洞房要提倡雅俗共赏。赞茶赞酒富有人文气氛,其乐融融。而时兴的扒灰佬游街串村的恶作剧显露疯狂丑态,既不文雅,有时也会闹出事端。

158、起马杯和回门饭

婚宴结束第二天仍是很忙,一是早餐后要摆设送行酒,安排送茶敬酒发烟的人员穿插其间,俗称起马杯。二是要收检婚宴场面。俗话说客到主人欢,客去主人安。

起马杯很简单,遵循传统模式,东主邀请老亲参加陪奉新亲,陪东一一介绍,互相握手相认,这叫会亲。首先由陪东发表谦逊的致谢之词,特别颂赞山田戴府新亲是书香门第,礼仪家邦,为舍下沈姓输送了人才,将为兴家立业做出贡献……老亲说的是六亲聚首,好亲和六亲。戴府培养了好闺秀,沈府增添了新生力量,正是长辈息肩让贤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新亲更是彬彬有礼,谦逊有加。说是能选择这样的乘龙快婿,应感谢太姻母的养育教导,是舅家黄府上的木根水源的脉络泽荫,也是沈府的祖德汪洋。愚亲造次尊庭的良辰喜庆,自愧奁仪简薄,徒手道贺。敬祈各府长辈,对小女多多教导,使其孝敬长辈,佐其夫君,执其巾栉,奉其箕帚,同心同德,宜室宜家。感谢大贤东的热情款待,礼义奉陪。实在有劳厚扰。

陪东总结说都应感谢月下老人大掌判的牵红线搭鹊桥,已朱陈结好秦晋联姻,当是良缘夙缔,佳偶天成……最后介绍人站起身来插断陪东的话大声说,各位都莫谦虚讲客气了,还是脚踏实地,相邀诸位去参观指导,一可传经二可取经,这是媒人惯用的启发送客启程的俗套。这时安排打发礼品的,打躬作揖的,放炮发烟的都在恭候着,先送新亲再送老眷,就宣告婚宴完满结束了。

岳家新亲一行回到山田,回到保寿山,并不能闲下休息,要马不停蹄地准备次日的回门饭。虽然很简单,也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的。

《诗经》国风 周南 螽斯章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意思是在那仲秋桃花盛的时候,好比是男婚女嫁的时候了。女儿出嫁后,夫妇安居和顺啊。后来就有“桃夭谓婚姻之及时”的比喻说法。女出嫁就是归宿。

《诗经》关雎章又有“归宁父母”之句,是说出嫁的女子因想念父母,想回家看看望。后来把回家看父母叫省亲,就是古人说的归宁。幼学女子篇有“女子归宁,回家省亲之谓”的说法。《辞源》释省亲谓宦游者归省父母也,释归省谓归故乡省父母也,释归宁谓女子既嫁,归问父母之安否也。故诗云“归宁父母”,是专指出嫁女子回家省亲父母,才是近代婚俗的回门。

乡俗的回门原本是新娘在男家生活一段时间的事。新娘在突然改变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一段时期中,从陌生到熟悉要经过一段适应生活的过程。这段日子里,新娘思念父母,父母牵挂女儿,归省父母之心切是人之常情。从《红楼梦》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和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两回文字中,可看晋封为贵妃的贾元春与常人一样,“归宁父母”心切。但她只能奉旨“于明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日贵妃省亲”。她没有自由,只能绝对服从皇恩浩荡,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时日下来归省父母。

而回门风俗的不断简化和把时间拉近,很贴近新娘“归宁父母”的迫切心情。从原来的出嫁一月至数月回门,逐渐约定俗成为出嫁后第二日或第三日操办回家饭。上世纪我与皆遂兄途径北盛镇时,就看到过居然有办喜事的人家贴出“今日完娶,明日回门”的婚联。

虽然平常很少人谈论“于归”和“归宁”这些古老的话题,流行的是“回门”“吃回门饭”“办回门酒”这些通俗易懂的话语。可是回门酒的对联仍是请老先生们写上“之子归宁,乘龙莅止”或“门迎快婿,喜庆归宁”之类,很少把回门两字直接用于对联。

1963年8月19日,介绍人戴朝贵老师领着我俩步行三十华里往山田岳家吃回门饭。这本是个很好的交谈机会。可是谈不发线缝,话匣子老是打不开。我很了解介绍人的性格,是生成的守口如瓶,虽不鸣不放挨了批评,但明哲保了身。而新婚的妻子还是那样沉稳,没有主动的交谈,只有被动的应付。我能深深理解到她心绪万千,有着沉重的思想负担。

因为她的出嫁,不能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将使父母的压力走向难以承受的极限。她伴随父母的时日是短暂的,今后父母如何顶着这个家庭度过难关呢?想起今后的路去向何方,是个什么境况,很渺茫、很担心,甚至可怕!现在找到的这个男家,也是个空架子,况且这个男人的未来也不能盲目乐观的,要想对父母支援帮助当是无能为力,难救燃眉之急的。我是乌龟吃萤火虫,心知肚明的。一路走着,一路想着,各人心思尽在不言中。

在保寿山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岳家操办了几席回门饭。虽是简单,但很讲究礼节。午宴推我坐了首座,岳父说今日之子归宁,乘龙台驾,我俩是一对新人,我应当是新贵人,坐上是礼当的。其次是孔府易府陪新亲,再其次是牵红线的大掌判。宾主分别坐定后,算是畅饮开怀。因为孔易戴三姓宾主皆是大户人家出身,书香门第之后,都谙熟乡党应酬,少读圣贤的我实在招架不住,难以应付。在门当户对这个世家概念上我只能感到惭愧。

因为岳家几口委屈在这两间偏屋里,没有大门可言,保寿山的山门是众姓的。所以岳父没写对联张贴。后来他说为我俩拟了一副嵌名对联,又为二女于归题了一首七律。四十年后的2008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我从岳父的堂侄那里找到了岳父遗下的《唱酌录》,真是翰墨留香,音容宛在。兹录如下,虔以缅怀而志之:

嵌名联:
博学多能,爱尔凌霄有志,坦腹东床中我选(嵌博爱)
灵性笃实,娱亲分甘在望,携手南陔慰祖欢(嵌灵娱)

七律:
送二女灵娱于归:
诗咏桃夭正及时,
室家相庆更相宜。
练裳休笑奁仪薄,
俭德曾因我祖遗。
造道治平端贵懊,
歌调琴瑟永相期。
叮咛训诫无他语,
孝顺为先且毋违。

按传统乡俗,新夫妇吃了回门饭一定要同时回到男家。以后再两家自由暂住,适应习惯后就在男家长住。次日,我俩就遵照祖母的叮嘱,回到了大地坪老屋。

159、谢猪头

农村对说媒这种非正式职业叫做扛冒脑伞。这种被称为扛冒脑伞的人即是对媒人的戏称。这种充当媒妁的人,一般是社会经验丰富的老闲人,或是做些小生意的老头,他们走门串户,很熟悉地方男女青年的情况。例如岭背的沈达才老阿公,做的是篾活小生意,周围二十里他跑遍了,哪个后生要开亲,哪个闺女该出嫁,他了如指掌。

扛冒脑伞的人要能说会道,要善于两头包涵,遇到搁浅压滩的事能耐心调停,有把死人说活的本事。在初访、订婚、领证、收亲和回门的五部曲中,能凭三寸不烂之舌,闯关斩将。在这场媒介激战中是胜利者,过关得红包,进场有酒喝。在宴席上,媒人坐第三位,在举杯交觞时,拍着胸脯说“一肩担过海,过海担三肩,包说媒包生仔,一定早生贵子,明年定来吃汤饼宴……”如此云云。

其实媒人是只讲目前不管后果的。闺女上了轿,婆娘进了门,就万事大吉,只等待男方来谢媒了。一些专门说媒的人,也是靠这个收入的。除几次红包打发外,最后的酬谢也基本形成了一个行市。个别亲戚朋友当介绍说媒,就属于互相关照的帮忙性质,谢与不谢、谢多谢少,不讨价还价,随男方处理就是。

另外要提出的是在大跃进带来的饥荒的特殊时期,有的乘人之危,把良家妇女送到湖北去做婆娘,得到的酬谢是鱼肉和大米及棉絮之类。这种人的勾当就超出说媒这个范围,带有人贩子性质,其对象不少是有夫之妇。交人得物,不管后果,使一些妇女至今流落异乡。

我这次与戴氏结合,介绍人就不是所谓扛冒脑伞的人。戴朝贵老师是我的同事,又是老邻居。他还是戴氏的堂伯父,当然非常熟悉男女两头的情况。没有这些做动员劝说的过程,纯粹只是插根引、牵条线就当成了这个介绍。所以我认为这是戴老师对我重建家园的关心。山田方面也完全相信他的传媒。我理该酬谢他两夫妇的,于是就选择了“谢猪头”的古老习俗,不过地方很少告谢猪头的,都是送衣布。

回门后不久,我即筹划谢媒这桩事了。这时戴老师仍租住在附近的楼里屋场里,去谢媒也很方便。

按照传统习俗,要配好一架条箱,上面的木盒里摆上猪头,猪嘴巴夹上猪尾巴。说这是有头有尾。猪头上放大红纸,压上一个红包。条箱下面的木盒里,放上两瓶酒,两个挂面包,四个果点泡,二个粉皮包。打包也有讲究的,纸包呈棱台形,大面朝上,五个小面朝下,大面贴上一张长条形红纸,条箱是用两根长轿杠夹着的,两头的横木用来抬肩。

我们把条箱抬进戴老师家里,放了一挂鞭子,说了一些致谢的话。来观看的邻居们要戴老师赞猪头,都说要来喝猪头汤,可戴老师也不知道猪头如何赞法,观看的邻居们也不知如何赞,都说老古班的人就赞过。就只好喝茶喝酒发烟,热闹一下散了场。

后来我才从一个说媒的老把式那里打听到赞猪头的详细搞法,其八句顺口溜是:

八戒西天去取经,
长个脑壳十八斤。
一双慧眼观千里,
两把蒲扇能顺风。
八十一难闯关过,
九齿耙头扫妖精。
天地人和八方盛,
乾坤合德太平春。

(待续)

转自民间历史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