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四川大地震后,“逼捐”成为一些企业家、演艺明星的难堪记忆,很多人出了钱还挨骂,可能觉得冤死了。而那些强硬的“逼捐者”,也被称作“网络暴民”,遭到广泛的批评。因此,这是一个各方面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逼捐”的行动,通常是在网络或者传统媒体上列出捐款排行榜,然后揪出其中的“铁公鸡”来,进行暴风骤雨般的谴责和辱骂,并伴有电话骚扰,最严重的是号召民众到商家店门口抗议示威。把这些逼迫人家拿钱出来的行为和慈善联系起来,的确让人难以接受。

反对“逼捐”有三种理由。一是反对网络暴力,认为它是反文明的野蛮行径,通过暴力而获得“捐款”是对爱心的亵渎。二是认为企业家的责任就是做好做大企业,通过多纳税来实现对社会的贡献。三是李连杰说的爱心无大小,匿名捐款最好。

对于第一点我完全赞同,不过我认为网络暴力的出现原因并不在网民,而是长期没有充分自由讨论的平台所致。第二点不完全正确,事实上企业家除了通过纳税实现社会贡献之外,从来都另有慈善捐赠的存在。第三点有点理想化,从道理上讲的确是爱心无大小,施受都要无心,但是作为社会名流,很难不被窥伺和议论。从负面说,这是人性的弱点在媒体上的反映。从正面说,这些排行榜,也有激励普通人向善的作用。

任何慈善都发自善心,但是把慈善完全归于良心和大爱,也是不真实的。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对企业家和明星保持一定的慈善压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一个论者甚至认为,那些外国企业家在自己的国家里主动行善,但是到了中国就入乡随俗,只知道讨好官僚,对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感建树无多。这次“逼捐”让他们从高尔夫球场回到大街上,善莫大焉。

问题在于,目的正当并不能证明手段的正当。我也认为在中国社会企业家和明星有忽视社会底层民众的倾向(未必是在这一次地震捐款中),但怎样来扭转这种倾向呢?或者说怎样给他们施加正当的压力呢?本来,网络批判也可以视为一种抗议示威,但是由于它的匿名性,缺乏有效的组织,也就没有人承担责任,因而极容易失控,形成语言和行动暴力。通过暴力行为来获取,那无意于抢夺。抢夺富人的财产如果正当的话,那就是另外一种历史选择了。

地震可能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心,生命的重要唤醒了沉睡的良知,这样就可以解释很多企业家和明星们都前所未有地慷慨解囊。但是地震并没有改变社会运行机制,我相信很多企业家面临的问题,还是此前媒体一再讨论的慈善困境,一个更好的运作平台,以及更多元的慈善渠道等等。网易捐款要求了解钱款用途遇到的障碍,就是一个例子。牛博网等自发民间慈善组织,也遇到法律上的麻烦。

比尔·盖茨早年挣了大钱之后,也很长时间都一毛不拔的样子,让美国人对他颇有微词,直到他后来一举搞了个世界最大的慈善机构出来。这个微词就是压力,但同时并没有妨碍他自我抉择的自由。我仍然相信,中国一些企业家也是这样,并不在每次集体行动中急于表态,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打算。在压力和自由之间保持一种平等,就是“逼捐”的正当性所在。

潇湘晨报2008-06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