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

今年的金曲奖因为最佳男歌手颁给了中国籍的歌手崔健,所以每一次金马金曲颁完之后反覆争论的话题又再度重复。

我看到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金曲奖是由全台湾的纳税人的钱去办的,为什么要办成一个中国人的奖”。

毕竟这件事情关系到全国的税收与国库支出,而且这件事本来就可受公评,所以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如果这样的主张是对的,具体来说我们应该要怎么做。

我们是要提案改成:“从此以后金曲奖的报名人与得奖人都只限于领有中华民国国籍者”这样吗?

2.

别的不说,我们先来聊聊今年的金曲歌后蔡健雅,她是目前有史以来金曲歌后纪录保持人,拿过四次金曲歌后,她是新加坡人。

接着我们再来看拿过两届金曲歌后的莫文蔚,她虽然是香港人,但国籍是英国。

再来看看其他的歌后,王菲、那英是中国人、顺子是美国人、戴佩妮是马来西亚人、林忆莲是香港人。

也就是说按照这个提案的方式,这些外国人以后都再也不可以报名金曲奖了。

3.

再说,今年获得年度歌曲提名的黄明志是马来西亚人,所以他以后也不能报金曲啰?

不只蔡健雅,在台湾发行唱片拿下许多好成绩的优异歌手,好比说陈洁仪,好比说许美静,她们都是新加坡人,所以假设有一天她们重新又有作品回归歌坛,她们也都再也不能参加金曲奖吗?

更不用说,台湾的歌坛有多少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歌手,只因为他们的国籍不是台湾,他们就不能报金曲奖吗?

歌神张学友是香港人,天王刘德华是香港人,K哥之王陈奕迅是香港人,麻吉大哥是美国人,王力宏、陶喆都是美国人,萧亚轩是加拿大人,吴尊是汶莱人,甚至中国娃娃是泰国人,所以因为国籍的问题从此以后他们也都不能再报名金曲奖了吗?

4.

我们在这里先来讨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你觉得蔡明亮是哪一国的导演?

蔡明亮的国籍无庸置疑是马来西亚,但是蔡明亮人生中的影像创作之路,都是从他在台湾当侨生,开始进入电视台实习,后来成为电视剧导演,最后才成为了电影导演。

对我来说蔡明亮就是台湾导演。他的国家马来西亚或许给了他少年时代的人格养成背景,但是他成为一个导演之路完完全全是在台湾培养完成的。

周华健是香港侨生,他在台湾参加比赛最后成为了滚石歌手。邰正宵也是香港侨生,在台湾参加YAMAHA热门音乐大赛,才成为飞碟的签约歌手。

李心洁是马来西亚人,被导演张艾嘉相中而成为滚石签约歌手,在台湾出道。梁静茹也是马来西亚人,后来成为李宗盛的女弟子,最后在台湾出道。孙燕姿是新加坡人,在台湾的华纳唱片成为储备歌手,唱片公司精心企划准备调校了一年多,才正式在台湾出道。

虽然他们的国籍不是台湾人,可是他们的歌手培育之路,他们的第一张专辑,那些为他们的专辑经营擘画创作的团队,全部都是台湾人。所以说因为他们国籍的问题,以后他们的作品都不能报金曲奖了吗?

5.

再继续说,蔡健雅昨天在颁奖典礼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她从第一张专辑在台湾出道开始就爱上了台湾,目前已经在台湾定居16年了;她喜欢台湾,宁愿留在台湾(她是如此地台,我好爱她)。就算是这样子你还是把她当成外国人、拒于金曲舞台之外吗?

再来,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华语流行音乐界神级存在的林夕老师,从2015年来台湾定居至今,就算是这样你仍然认为他是香港人,以后都不能再参加金曲奖了吗?

在这边我们看见了一个提供给华语歌坛当中所有作品公平竞争的奖项,因为国家意识的问题作祟,而局限得奖者的国籍,这反映的是这些主张者对于这个产业的不了解与不关心。

6.

台湾的国语流行乐坛,从起步开始,就充满了上海海派音乐、日本统治时代台语流行音乐、美军电台、越战时期摇滚乐、香港黄梅调、香港流行音乐等等各种根源的影响。

而台湾的流行音乐产业在壮大之后,更是吸纳了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的华人一同进入产业的许多环节。

一首曲子,由香港人作曲、马来西亚人写词、新加坡人编曲、台湾人制作,类似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划分从业人员的国籍,到底对于“选拔一年之中优秀的华语音乐作品给予奖励”这件事有甚么意义?

我们可以坚持我们的国号叫台湾,但是华语流行音乐从来就不会只有台湾。你可以想像一个只有台湾的华语乐坛,它不至于会很无聊、还是很精彩——但是好可惜。

7.

退一万步说,如果我们把刚刚的那个提案改成:“所有国籍的人都可以来参加金曲奖,唯独中国不行”。

先不说这样子的条文本身已经充满了歧视。毕竟中国就是我们的战略假想敌,我们每次国军的操演其实敌人除了中国也没有别人。所以就算我们很小鼻子小眼睛想要完全排除中国,倒也没有说完全不行。

但是想想看,在我们跟中国的局势越来越紧张,而且国际现实是我们被实质排拒在所有的国际机构之外(我是说“所有的”,连海啸发生都不会通报我们喔),邦交国寥寥无几;你真的觉得这样子的一个“独拒中国”的决定,对于我们的国际形象,以及争取国际盟友支持上面有帮助吗?

而当我们实际上假想敌就是中国,而中国也确实就是有几千枚飞弹对准台湾,天天在国际上叫嚣我们是它们的一部分的时候;代表华语乐坛的最高荣耀奖项,颁给了一个中国歌手,颁给了一个不愿意为了歌颂祖国而改变自己的歌唱内容的歌手,两相权衡你觉得到底哪一种方法对台湾的形象比较加分?

二、

1.

这几年来每次想到金曲奖,总会有一个尴尬的问题浮现。

这个尴尬的问题说实在其实不只发生在金曲奖,我这几年开始有系统地整理台湾的流行音乐史,乃至于到去年开始着手策划陈志远老师的特展时,便不得不去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总会面对的问题是:这个音乐故事是说给谁听?

当我们讨论到“谁”的时候,我的眼前出现了两种难以跨越的群体。

2.

现在大家常常会像是开玩笑一般地说,我每一年都要到了金曲奖才会知道今年又有哪一些新的音乐人。基本上颁金曲奖的时候有超过一半的人不认识,认识的人也不知道他这一年到底发了什么新专辑。这些打趣的话语好像已经变成了我们一定年纪以上的人每年固定会讨论的寻常话题。

当然这样子的现象反映在数位串流时代、以及在小众自媒体的年代当中,每一个音乐人的作品都在极度市场分众的状况下,只能接触到非常特定的小众群体。

我的观察是,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具体地从结构性的历史断裂来解释问题的成因。

3.

台湾流行音乐产业市场从2001年开始大海啸(具体成因包含盗版、数位下载与烧录拷贝技术门槛下降等多重原因在此不赘述),这个大海啸造成的大断层区间一直持续到2008年。

2008年之后,台湾再也没有主流音乐。而这个检验的指标,我们可以从台湾的流行音乐产业培养出来的最后一位天王级人物,在2006年中视的《超级星光大道》选秀节目当中,因为担任踢馆魔王而大红的萧敬腾,来作为这个断代指标。

萧敬腾就是那个旧时代的流行音乐产业造神运动所培养出来的最后一个神。

4.

从21世纪以来,台湾的年轻世代在独立的环境当中制作音乐。他们的创意层出不穷;懂得掌握各种各样最先进的新科技、以及各类型的声音制造工具,去创造出非常具有国际观视野,同时又具有反身自省的人文精神,在歌词当中如打磨精工一般地去铸造充满历史反省意义的歌词(好比今年的最佳新人奖得主珂拉琪的作品)。

在我的眼中,这十年来的金曲得奖作品里,这些年轻人的创作,一点都不会输给当年1980到199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产业极盛期与市场极大期的经典作品。

但是这当然是从创意以及艺术成就方面来说。

如果我们非常理性地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从它们产生的形式流程、到检核的过程、到拣选的方式、到决定最终定案的形式,那是完完全全彻底不同的。

5.

如果我硬要比喻的话,就好像是一部好莱坞票房强档电影,与一部北欧独立制作影展电影。

在艺术的层次上面,在创意的表达上面,在给予人省思乃至于感官冲击的层面上,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同样都是值得留在人类史册上的作品。

但是我们很清楚地知道,这两部电影的制作成本是天壤之别,这两部电影的每一个拍摄的细节,有多少人来做决定,到了什么层次才算是OK,这个过程也是天壤之别。

6.

我们想像一下在1990年代后期所制作的一张国语流行音乐专辑,因为竞争太过激烈,所以如果一张专辑的预算不够、歌手本身的印象不够强、收歌收得不够、制作人找不齐……任何一个环节、我是说,任何其中的一个小环节如果没有把握,唱片公司宁可放弃不发也不会凑合着发。

因为竞争就是那么地激烈,一个新人的第一张出道专辑,如果没有可以发行三、四十万张以上的把握,那宁可不要发——或者就当作错误的投资,这个新人再也没有第二张。

所以想像一下一张十首歌的专辑,在收歌的时候是斟酌再斟酌,比较再比较。一首曲子完成了之后,一次发了五个作词人来比稿,第一波比完了不满意再发第二波而且再找五个人,这些都是常态。

母带全部完成了之后,制作人不满意,就拿着母带跑去洛杉矶闭关,然后去找国外的工程师跟录音师重新大修,这样子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

为了制作一张专辑,不只是音乐上的环节,连歌手的造型、妆发,也是选了又选比了再比。拍MV更是如此,在1997年的时候,主流唱片公司的主打歌手,一张专辑十首歌拍了七支MV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1997年莫文蔚的出道专辑《Love Yourself》与张惠妹的出道专辑《姊妹》都拍了七支MV)

7.

就因为一张专辑的销量非常有可能可以突破一百万张,整体的总销售额可能达到三亿台币,光是媒体的宣传经费动辄就是几千万。

你应该很难想像这样子随随便便就花几千万去宣传的歌曲,里面会有一个小节弹错,或是一个过门打错,或是某一句歌词里面的一个字感觉好像用得没那么恰当。

台湾的国语流行音乐商品确确实实曾经像是好莱坞电影一般的商品规格,千禧年以后才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没有办法想像这样子的景况曾经对于台湾的每一个人来说都像是去买珍珠奶茶一样的正常。

再说一次,好莱坞的百万票房强片和欧洲独立制片电影,在艺术的成就上或许各有擅场,但是在许多客观的层次,在本质上、在体质上往往具有极为巨大的差别。

8.

而这个我称之为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的大断层,在历史的数线上分开了两群人,造成了站在两个端点位置的消费者。

一端是那些曾经在80年代90年代习惯了买唱片的消费者。他们每次去逛一下玫瑰逛一下大众逛一下淘儿唱片,一花就是几千块甚至上万,不管是《梦醒时分》还是《吻别》,不管是《酒后的心声》还是《姐妹》,当他拿着这张专辑的时候,全台湾还有其他的一百万人也在他们的CD Player听着这张专辑,共同跟着歌手们吟唱那一些作词人千锤百炼打造出来的歌词。

那些真正的工业化商品,品质稳定、经过严格的品管,太危险的概念,太叛逆的歌词,通常不会出现在里面。

对这些人来说,在这个小众市场分众的年代,去知道又有哪个年轻人出了什么专辑出了什么单曲,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太累的事情了。他们宁愿把心力放在其他的娱乐上面,好比追剧。

久而久之对他们来说,金曲奖好像就是一群他们根本不知道是谁的人在那里上台领奖。

9.

而远在另外一个端点的消费者们,他们听过家里的长辈和叔叔伯伯讲过以前的人曾经要花钱买唱片这样的天文奇景。他们是网路的原生世代,搜寻这个世界上每分每秒发生的最新的事情对他们来说跟呼吸一样简单。用手机打字每分钟可以超过100字是最基础的生存条件。

他们当然会听以前的作品,毕竟在这个串流的年代什么时代的音乐你只需要一根指头就能播放,但他们总觉得以前那个年代的音乐好像有什么不能戳的一个表层,必须维持着那样子的平稳,这个社会才能够稳定运作下去。

但是新生代的音乐人就完全不用顾虑这些事情,他们唯一的顾虑是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音乐,所以他们必须很焦虑地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任何一个大家能够有机会接触得到的地方。

但他们面临的辛苦,除了必须要自己一个人担当创作、主唱、节奏、旋律、混音等所有的音乐工作之外,他们还要自己担任自己的发行商、社群小编以及表演经纪人。

10.

本届金曲奖特殊贡献奖得主陈复明老师在他的得奖感言中提到,他在唱片公司担任制作人的时刻,他衷心地感谢着唱片公司当中所有成员的角色。他一个一个提到包含了艺人经纪、人事、财务、词曲版权、企划宣传、甚至是通路铺货与发行商。

在一家正式的唱片公司当中,制作部门只是其中的一个部门——即便它是最核心的(所有的魔法在这里发生),唱片公司仍然需要许多各式各样和音乐创作无关的专业人员,才能维持着整个公司的运行。

而我说的整个公司的运行是指一个月当中可能就会发行五张以上的专辑,而每一张专辑每天都是以几万张为单位在全台湾的各个唱片行铺货、以及随时等待叫货,并且补上最新的现货。更别提还有一大群人在大盘和中盘之间不停地调库存,从北部拨到中部,或是从南部拨到东部。

那些东西对于现在的音乐人来说,可能都是他们这辈子完完全全不用去接触的事。

11.

光是在这一届的金曲奖里面,还有很多目前人在线上的歌手,或是制作人与其他音乐人,他们曾经经历过过去台湾流行音乐产业那样子的产业现况。今年的大赢家蔡健雅以及黄连煜都是。他们都是在90年代主流唱片公司出道的歌手(蔡健雅环球、新宝岛康乐队滚石)。一张唱片卖几十万张对他们来说是业界很正常的事情。

那这样的歌手与他们的作品,放在一群20出头的年轻音乐人的音乐作品当中,究竟该怎么比才好呢??

最佳作词人得主熊仔,他的作品是饶舌歌曲,饶舌歌曲应该要跟其他的歌唱作品放在一起比作词吗?这样的基准公平吗?如果把饶舌作品独立出来,究竟是保护其他作品还是害了其他作品呢?这样子会导致饶舌成为某种特权吗?

这个问题可以无尽地问下去,为什么要有最佳乐团奖?为什么摇滚乐团可以从其他的歌唱组合团体当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奖项?难道除了摇滚乐团其他的音乐种类团体就不够资格能够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特定的比赛奖项吗?

12.

我纯粹把这几个问题丢出来,大家就可以稍微地想像一下,所谓的金曲奖的奖项与评选,在每一个评比的意义讨论上面,都充满了不得已而为之的尴尬与心酸,以及最重要的:评审到底有多难为?

也因为如此,我特别肯定今年的一个现象,就是奖项中出现的赢家大集中。我当然并不是说,一个人横扫所有奖项,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而是从一个完全相反的角度,我要说的是,这证明的是这一场金曲盛会,从来没有什么“分猪肉”的行礼如仪。

1990年代,金曲奖的分猪肉之说,常常被人诟病。想要皆大欢喜,想要人人有奖,于是给奖评选过程当中的公信力问题,也屡屡遭到质疑。

21世纪,金曲奖的评选机制经过了多次改革,体质有了极大的转换。光是这10年的评选,我们几乎可以说,评审团根本就没有怕在得罪人,用自己最诚实的心意,去选出他们认为真正值得的作品。就算这样的给奖结果不会让大家高兴,但他们仍然认为真诚地面对自己,摒弃掉所有其他无关的杂讯,单纯地用音乐直球对决,这样子给出去的奖才会是那么地难能可贵。

这也是金曲奖最核心的特质。诚实直面,不讨好谁,让纯粹的好音乐自己说话。也才值得每个优秀的音乐人赌上他最好的作品,登上这个华语音乐的最高殿堂去竞争。

(https://matters.news/@acidjam703 2022-07-04)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