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WM 2022-08-04 07:04 发表于江苏

七夕情人节来临,
【我们WM】特意编辑此贴,
以示祝福广大读者:
爱情甜蜜,生活有诗意。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
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
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
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
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
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
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
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
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神话节日,永远绽放和畅想着爱情的伟大,诉说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归宿,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观的一首《鹊桥仙》让七夕又增添了更加浪漫的诗意: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宋代〕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或明或暗的花灯下,温文尔雅的佳公子孑然独立,略显单薄的身子,一袭青衫被有些急切的夜风吹得烈烈作响,在这众人欢庆的日子,欢声笑语中,唯独他显得落落寡欢,尽管也含着笑,笑的底色却是忧郁。是的,他似乎一直是这么忧郁。提着一盏似明还灭的花灯,离着欢快的人们越来越远。他在想谁?远方,是不是也有一位眉目如画的女子正在思念着他,轻声呼唤着他的名字。

“少游!”

似乎心有灵犀一般,年轻人疾步离开人群,回到自己的书房,写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安慰着自己,也安慰着对方的女子。

谁都相信,秦少游的心里,有一方不可触碰的柔软,里面,藏着一段无法忘怀的故事,一位如诗如画的女子,一段如痴如醉的爱恋。

七夕本就是神人融合的一种爱,境界被现实无法理解就是神话。也就是说现实到了一定境界就是神话。

提起七夕节,就会谈及鹊桥相会,这是一种期盼,也是一种等待,更是一瞬间的对视的触电。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历来是爱情不解的思绪,也是七夕的来源。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

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

对于地,古人也充满了好奇和不解,包括目前也没有任何仪器能够将地球钻通,更别说古代了,同样的道理就有了地府这一思维概念。

把天、人、地合起来其实就是一个整体,一个轮回,这就是古人的三界之说。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月初七”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有关。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

“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上古时代。七夕节历史久远,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传入北方西安一带始于汉代,汉代是南北各地风俗习惯传播融合时期,西汉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七夕节乞巧是向七姐(织女)祈求心灵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七姐诞,在福建闽南、浙江温岭和台湾等地区即称为拜“七娘妈”,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拜祭,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

“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七夕:七月七,人称“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称“夕”),故称为“七夕”。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在《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中,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此后,经历代文人“加工”,这一段本属天上的传说愈加丰满生动,在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中,古人对于星象的臆想已经和一个名叫董永的的民间农夫近乎完美地整合成一段人世间的爱情悲剧,也就是今所熟知的牛郎织女的传说。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近代因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并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中国七夕节虽然生成时间比西方情人节早得多,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但目前在年轻人中,七夕节不如西方情人节受宠。民俗专家表示,和洋节相比,七夕等传统节日在文化和内涵上更有潜力可挖,如果将浪漫、温馨、娱乐等时尚元素植入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可以更精彩。

牛郎织女为何被人向往,成为佳话而广为流传,不只是因为他们有多浪漫,更重要的是一种天和人的结合,这样的融入自然和超越自然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叛逆,是很多人想要而得不到的自由爱情,都是矛盾。

现代人过情人节,其实就是找一种向往和存在感,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对爱情的宣誓和执念,尤其是女人,是一种漫长的等待和不思的记忆,包括往昔美好的旧事和不顺心的现实启迪。

归根结底,七夕节的诞生和延续的基础是传统文化,是文明在历史沧桑中留下的美好记忆。

七七四十九本就是一种定数,如同九九八十一一样,对于定数,人们可遇而不可取。

爱情也不可勉强,祈求便是七夕最有意义的事情,祈求一种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归宿,一个能够相遇的日期和人设,让自己的人生有七夕爱情的内涵和浪漫的情调。

你知道牛郎织女见面后干了什么吗?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是一瞬间,而准备工作是整整七天时间。

第一天:

织女要在一天时间内为牛郎织一件衣服,上面要绣上1314个七,牛郎穿着这件衣服才可以踏过鹊桥。

第二天到第五天:

二人因为久别,相逢时激动不已,隔河流泪,直到泪水把银河填满,方可相遇。

第六天:

牛郎的孩子是他们爱情的结晶,需要坐在鹊桥边依靠老黄牛为母亲背人间文学,文曲星监督,来考验牛郎家庭教育的成果。

第七天:

牛郎要总结禀报一年来的生活轨迹和思念程度,织女让千里眼和顺风耳调查,没有疑问便成相见。

俗话说天上一天,人间十年,这七天在鹊桥边也就是分分秒秒,缘分的天空,相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更是一件痛苦的事。

过七夕节,就是要让人们明白一件事。
珍惜拥有,珍惜相遇,珍惜爱情和婚姻,
不要轻言放弃。
爱情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且行且珍惜!
最后祝福普天下所有的人七夕节快乐!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