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曹雪芹、脂砚斋、畸笏叟究竟是谁

从《脂砚斋评注石头记》来分析,脂砚斋的评语有江南金陵等地的方言特点,证明他的成长之地必然会在金陵或苏州等地。甚至可以肯定,作者、编者及脂砚斋的母语必定都是吴语。不管脂砚斋后来迁徙何处,他都会是满腔的吴语口音,而且习惯用吴语书写文字。
一、脂砚斋会是谁?毫无疑问,脂砚斋必定是化名。根据逻辑推理,因为文字狱的严酷,既然脂砚斋是化名,曹雪芹也必定是化名。因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果曹雪芹是真名,那么脂砚斋用化名点评就毫无意义。据多方考证,脂砚斋应该是曹頫(约1695年~1774年)。推理论据有四:其一,“脂砚斋”的谐音是“纸砚斋”, 代指栋亭藏书阁,此名既是纪念祖上曹寅藏书刊印的功德,也有证明身世来历的寓意。其二,曹頫在南京江宁出生并长大,被抄家后遭囚九年。虽然被抄家,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应该会有重要的仆人和书童一起回迁北京。他在南京长大会讲吴语,哪怕回到北京生活,家人之间肯定还是讲南方土话。其三,曹頫曾任江宁织造,他的亲笔奏折和脂砚斋抄本、批语字体相同,断定二者为同一人所书。其四,曹頫对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颇有钻研,得到伯父曹寅的赞赏。雍正皇帝也欣赏曹頫的奏折文采,夸赞其为“大通家”。由此证明,从小生长在藏书之家的曹頫起码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也具备点评能力。
曹頫年轻时任江宁织造,他应该有一定商业敏锐性。在他发觉《石头记》手抄稿存在巨大的商业价值后,曹雪芹编修一次,脂砚斋就点评一次,然后立马就拿到市面高价出售。这样做的动机不仅只是为了经济利益,还有悲愤的情绪在内,所以是“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红楼梦》程伟元的序言提到“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金,不胫而走者矣。”可以作为佐证。正因为书稿有商业价值,曹雪芹增删过五次,也促使了脂砚斋不厌其烦地点评抄录多次。后世流传的不同抄本应该就是这么来的。
二、畸笏叟又会是谁?靖藏本有一眉批曰: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朽物”、“老朽”是畸笏惯用的自称。由此,畸笏叟很可能是曹寅时期,参与掌管栋亭藏书的人员之一。因为此人与曹寅同辈,可能年岁比曹頫、芹溪等家人都大,资格比较老,辈份也高,畸笏叟才在批语中偶尔表现出一个审稿者的长辈角色。当芹溪编修增添曹家的历史于小说中,有些不对的地方,畸笏叟以经历者的身份“因命芹溪删去”。再如,为秦可卿超度时,“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 ,这是作者故意保留的“疏漏”,却有侧批云:“删却,是未删之笔。”俨然是“老朽”发现了痕迹,再次责令作者删改干净。“丁亥夏”是1767乾隆32年,那时脂砚斋可能早已看破红尘出家为僧,芹溪也已经死去4年了。所以畸笏叟批语为“相继别去”
三、曹雪芹是化名但确有其人。 据考证,曹氏族谱上并无曹雪芹的名字,但历史上应该真实存在这么一个人。因为书稿的敏感性,祖上又有被抄家的凄惨经历,因此用化名是非常必要的。芹溪应该是主编,也就是后来普遍认为的曹雪芹,而且芹溪很可能就是曹家人。既然曹雪芹用了十年功夫增删五次,而且脂砚斋准备抄录后高价出售,他们周边的朋友不可能不知道。满清诸多人士,富察·明义,爱新觉罗·永忠,敦诚、敦敏等人都证实了曹雪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此处必须强调的是,虽然他们能见证曹雪芹在黄叶村著书,但却无人能证明曹雪芹是在编修还是原创。众所周知,作者与编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四、化名“曹雪芹”有纪念寓意。曹寅(1658年—1712年),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又号雪樵。“芹” 谐音“清”和“亭”;“雪”是“雪樵”。《风月宝鉴》书稿应该来自栋亭藏书,化名“曹雪芹”就是曹家人和栋亭藏书成员为了纪念曹寅而取。芹溪又是编修主笔,为了纪念先祖,把家族的人物经历穿插揉进小说里面是极其顺理成章的事。另外,“曹雪芹”的谐音是“抄写勤”,是一个包括芹溪,脂砚斋,畸笏叟、杏斋诸子等人在内的编辑抄写班子。曹頫或芹溪等人,偶然发现《风月宝鉴》书稿的价值后,曹頫遂组织家人及栋亭藏书成员开始点评抄录。然后以高价贩卖《石头记》手抄书稿谋利营生。
有诗曰:
包衣曹氏鸡变凰,接驾康熙耀四方;
皇商儒雅聚名士,刊刻诗文栋亭藏。
亏空抄家祸福依,子孙落败编书忙;
十载血泪造大功,匿名手稿幸传扬。

三、剖析脂砚斋批语的内涵

在论证清楚脂砚斋的真实身份之后,再来分析他的评语就容易理解多了。
其一,“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甲戌侧批:本名。〕再检阅一遍,〔甲戌侧批:这空空道人也太小心了,想亦世之一腐儒耳。〕” 此批语证明脂砚斋不知道空空道人是谁,也就更不可能知道原作者是谁。曹家是满清内务府包衣世家,曾经有从鸡变凤凰的家史,属于根正苗红的皇亲国戚。在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定上,曹家祖上已经是满人了,因此曹雪芹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儒生。“腐儒”不可能指的是曹雪芹,此处同样证明了曹雪芹不可能是原作者。
其二,“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证明曹雪芹手头早就得到了《风月宝鉴》的书稿,“其弟”不是指曹雪芹之弟,而应该是《风月宝鉴》书作者之弟。曹雪芹编修《风月宝鉴》后改回原名《石头记》,脂砚斋才开始点评新稿。但脂砚斋还惦记《风月宝鉴》旧稿。所以,脂砚斋将棠村所写的序即作者自云,作为楔子抄录放在《脂砚斋评注石头记》篇首。假设《风月宝鉴》是曹雪芹写的,脂砚斋就不会写“旧有”,而应该写“著有”。就此假设再来推算,从著书十年加批阅增删十年,那么终年48岁的曹雪芹必须要在28岁之前开始准备写书。这种假设与作者自云完全不符,因此可以彻底否定。由此看出,脂砚斋也没有搞明白原作者和棠村的关系。根据笔者的研究判断,其实他们就是同一个人。
其三,“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靖藏本眉批: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如果说是雪芹批阅增删,那么开卷的这篇楔子又是谁写的呢?可见《红楼梦》另有原作者,楔子是原作者写的,这正是原作者非常狡猾的地方。楔子藏有玄机,提醒读者不要被表面文字弄迷惑了,才有可能慧眼找寻出隐秘的作者。
反过来推论,如果曹雪芹是原作者,以曹雪芹和脂砚斋的智商,整篇楔子就完全不应该出现,就算有也不应该这样书写。如果曹雪芹是原作者,根本不应该有“批阅十载”之说。因为自己创作的作品不存在批阅的问题,也不会再有“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提法。所以,批语再次证明,曹雪芹不可能原作者。
其四,“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 〕
脂砚斋写道,能明白并理解荒唐言的人,才会是有同样辛酸泪水的人。小说的奇妙故事与曹家历史多有吻合,小说人物和曹家人都是盛世离弃人,都是从天堂跌入社会底层的人,才引起了曹雪芹和脂砚斋等人的强烈共鸣,再因为自家的悲惨遭遇而悲愤,进而激发了曹雪芹编修的激情,也迸发出了脂砚斋点评的悲情。其编辑成员,包括芹溪,同贬庶人,惺惺相惜,同忧相救。然而,曹雪芹死于1762农历壬午马年除夕,脂砚斋死于1774甲午马年冬月,故脂砚斋有兔死狐悲之感。
其五,〔甲戌眉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申)八月泪笔。〕脂砚斋提出了“造化主”的概念,因此他肯定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正因为原作者、编修者、抄录点评者都是一群有信仰的人,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更容易接近。脂砚斋内心有信仰,才尽可能地保留了《风月宝鉴》原稿的楔子关键内容,使得小说开卷有了原作的缘起和来由。可以认为,小说的信仰元素和文学造诣奠定了《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巅峰地位。与此同时,《红楼梦》的信仰内涵和文学魅力也成就了包括创作、编修、传抄、印刷、阅读以及红学研究的人们。

四、诗词对联言志吐心声

其一,缘起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块石头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此诗反映出作者的反思自责,没有人才能够力挽狂澜,救社稷危亡于既倒。在红尘世界白活了这些年,平生经历的事迹以及世道变故,央求谁作为传奇故事记录下来呢?
其二,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此处指明甄士隐和贾雨村都是真真假假的人物,其实真假都是同一人物。此人物既是明朝的隐士遗臣,也是清朝的一介草民。
其三,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此处,一是指自己生不逢时,才华等待伯乐赏识;二是,指小说作品要等待时机才能问世。于是随后便有了:雨村因干过,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此处点明作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不愿出仕为官,不肯屈辱丧节,不甘颓废自弃。
其四,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满把晴光护玉栏”,“满”是满清,“晴光”是太阳光,暗指明朝的江山成了满清的天下。“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天上一轮,既指月亮,也指太阳,比喻大明。人间万姓都曾经仰头沐浴大明光泽,生活在大明朝的皇恩之下。
这些诗词对联一再证明,作者的身份地位,现实处境,志趣情操,心愿主旨等。细数明末清初众多文人才俊,除了吴梅村之外,无人能有如此心境,也无人有此情操,更无人有此才情。
因为诸多历史原因,如今官方将编者曹雪芹认定为原作者。至于原作者究竟是谁,应该不能单凭革命领袖的一句话来定结论。“《红楼梦》写出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之难。……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毛泽东这句话无疑对当时的红学界影响巨大,并且在上世纪那个特殊年代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术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红学研究证明,曹雪芹为原作者是经不起推敲的,无法自圆其说的,更是经不住考证的。如今,在众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吴梅村是《红楼梦》原作者”的结论逐渐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这是非常可喜可贺的现象。
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是非只在时势。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未来或许争论仍无休无止,但真相却已越来越清晰,相信公案终将有定论之日。至于何时将错误的结论更正过来,将颠倒的历史端正回来,只能等待历史公正地书写了。
有诗曰:
《石头记红楼梦缘起》

明亡清兴血泪史,皇家朱氏遭屠报;
山河破碎凄凄惨,遗老遗少空门跳。
雪个和尚乃朱耷,望云子为明道号;
八大山人成画僧,牛石慧为逍遥道。
兄弟出自明宗室,亡国之痛难言表;
僧画古梅题诗句,嘱托遗臣铭忠孝。
摘引诗句透缘起,剖析寓意由来妙:
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
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
二赋诗作共命运,王臣庶民同使命:
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
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
梅村心领暗思度,夷狄淫威实可恶;
文字狱兴无自由,厚望难辞言情诉。
批判奸恶讽世俗,敷衍故事两不误;
作者文才可了得,信手拈来诗词赋: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比喻暗喻又隐喻,字谜诗迷加人谜;
敷衍故事讽世俗,看似疯癫又荒唐。
癞僧跛道皆奇人,朱耷道明有描述: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有宝光;
破纳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一头疮。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开卷楔子明宗义,诡异自云话缘起。
秦淮八艳乃巾帼,心存大义知对错;
守节莫笑弱女子,殉国须眉惭愧多。
一朝屈辱仕满清,半生潦倒岁月蹉;
自责失足千古恨,思过绝不甘堕落;
若不编述一记存,天恩祖德何以报。
天生我才必有用,著述宝鉴来补过。
文辞雕琢无止境,诗词对联锦句上;
语不惊人死不休,虽是小说成绝唱。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红学争论何时休,作者是谁成公案;
活字印刷广流传,如今巨眼辨真相。
考证原稿梅村著,而非一人一时撰;
民间手抄得流传,曹氏程高续增删。
红学研究新证考,文化瑰宝千古亮。

(下)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