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一些媒体总喜欢八卦中共领导人,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自然也不能幸免。可吊足了海外媒体胃口的是,这位历经三朝,20多年来出现在最高领导人身边次数最多的学者型高官,硬是没有几件事可以让外媒炒作的,负面新闻几乎没有。

这可害惨了海外媒体,除了不停给他送各种头衔,诸如“政治化妆师”、“三代国师”,“XXX理论提出者”外,就是变换着标题来吸引眼球。前天我就在海外一本杂志上看到了骇人听闻的标题:王沪宁为什么不倒?打开一看吧,全部胡编乱造,只能莞尔一笑。

不过这标题却也让人醉了。如果改动一下变成“做官怎么才能不倒”,完全可以成为中央党校的一门必修课,取代越来越不靠谱且有风险的“潜规则”、“厚黑学”、“关系学”与“官员学”之类的。

从海外媒体使用的标题可以看出,人家把三朝而不倒这种在文明政治体制里早就习以为常的事竟然当成了新闻来报,可见,习总的反腐之路还多么的任重道远。

学者型的政治局委员王沪宁吸引外媒关注不是没有原因的。王沪宁每次出场给人的感觉还是一个斯斯文文的学者。而学者去当官,一向会受到较多的关注与诟病,其中最大弊端还是指他们不懂得官场文化,要就是很傻,要就是太不傻,但这些年下来,镜头上的王沪宁给人的印象却是:他从来没有准备适应官场文化。

首先,王沪宁没有自己的“圈子”,更不用说山头了。以他的地位,在三代政府中的位置,要培养几个自己人,任用几位亲信,甚至拉帮结派立山头也是易如反掌的。不过,王沪宁好像秉持的是“朝中无人好做官”,且不说这些年他结识了多少希望得到他青睐的官员,就是他以前的同事与学生,也个个都是很不错的。可就我所知,没有一个因为王沪宁而受到提拔和重用。

说实话,这对我们复旦国政系很有点“不公正”,一些清华和北大出来的领导经常会从自己的大学选拨一些干部,看看我们复旦,自从朝中有了这么大一个官,而且三朝不倒,有几个受到重用嘛。虽然我挺不高兴的,但还是要给王沪宁教授点个赞。

如果大家觉得做官本该如此,不应拉帮结派,那么另外一个传说就会让你有些吃不消了,甚至会认为王沪宁“不近人情”。由于王沪宁到中央去之前是复旦教授,也出生于普通家庭,所以,对他“知根知底”的人并不少。上次一个知根知底的人亲口告诉我,20多年来,王沪宁没有一位家人或亲戚因为他而换过一个工作,更不用说占便宜、提拔了。

我虽然早就耳闻这种事,但听到这位朋友举了不少例子,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20多年前当科长那阵子,“小杨头”就开始琢磨如何为亲戚朋友谋点小恩小惠了……

第三点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内敛与低调。中共像王沪宁这样的高参和智囊并不是没有,但如果我们回头看一下就会发现,那些人有了几个文采,依仗着官职,不是到处舞文弄墨搬弄是非,就是把一支笔弄成了一把伤人的剑。更多的时候,他们改不了文人的品性,急不可耐去喧宾夺主。

同以往那些人比起来,王沪宁的学问即便不是最深的一位,也应该是最全面的一个,可自从到了北京,大家几乎再也看不到他的文字了,那些所谓“XXX理论的提出者”几乎都是外媒凭空想象的。王的这种内敛和低调把西方智囊与中国士大夫的品性完美结合在一起,即便在今天,也值得党内一些舞笔杆子的人学习。

说王沪宁学问全面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我最早的那点政治学知识几乎都是从他和王邦佐老师(前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系主任)那里学来的。王沪宁虽没有取得海外的学位,但他那些年出国之多,想必已经让他对世界各国有了充分的了解,而说起他的阅读,至少那时,复旦没有几位教授像他一样书不离手。

记得第一次见到王沪宁是1983年到复旦大学刚刚报到后,他代表系里来寝室看望新生,同他一起来的高年级生介绍说,这是中国最年轻的政治学副教授,我问了一个问题:教授和博士有什么区别?他竟然讲了好几分钟。其实我当时还是没闹懂。

对于刚刚入校的新生,有点崇拜这位年轻的教授,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后来有了一些变化,觉得每天与书为伍实在有点闷,不如毕业后去政府部门当官吧……乖乖的,后来的事你们都知道了:教授去当了官,当初想当官的学生又回去搞学问……这是什么世道啊!

王沪宁教授离开学校去当官,虽然有不少人羡慕嫉妒恨,但更多理解他的人是觉得有点可惜,一是感觉中国可能失去了一位优秀的政治学家,二是认为这样一位清新脱俗的年轻学者竟然去趟官场这滩浑水,虽然得到了荣华富贵,以及让亲戚、亲信都鸡犬升天,可是——

现在看来,有些担忧是多余的。

杨恒均 2015年1月16日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