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日本媒体批判中国是太过分。一个一个报道的新闻大都是真实,但因为没报道的事情也是很多,所以普通日本人通过媒体报道而形成的“中国”,是跟真的中国非常不一样。一些日本人明白了日本媒体报道中国(和其他外国)的不客观性。他们主张“我们应该去中国看看实际情况”。我觉得目前有些中国人也对日本有同样的思考。

去看看是了解当地不可缺少的手段。我在日本的大学讲课的时候,也给学生谈“应该用自己的眼睛直接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但是,虽然去当地看看实际情况,也不一定让他们的偏见修改。因为,去外国的时候,特别去像中国这样跟日本关系很密切的地方的时候,去之前早就有很多认识,当然包括偏见,会带着这些认识看看和解释当地的情况。

我第一次去中国是在1987年。那年年末,我去哈尔滨,在普通的旅社打工,跟不少朋友交流,然后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但是,我去哈尔滨之前,在上海呆三个月,我对上海的印象不是很好。

上海是我第一个去的外国城市。去之前,日本有三个跟上海有关的传闻:1,在商店,店员的态度和服务非常不好;2,在路上,步行者都不讲礼貌;3,上海人一旦开始跟日本人交流,马上会拜托那些日本人换外汇兑换券或者做日本签证的担保人。这些都是在上海旅游的日本人在杂志上写的传闻。我去了上海,果然跟那些传闻一模一样。我去商店,叫店员来,她们也常常不理我。在路上,很多人把垃圾处理掉。我认识的上海人,他们大都是第二次,第三次见面的时候,就拜托我换钱或者办签证的事。

重要的不是上海和哈尔滨的差异,而是我的立足点。在上海的时候,我跟中国人交流特别少,很少用中文讲话,没有想了解当地的心情。可以说,那时的我,以那些传闻为自己的视点,解释上海的实际情况,然后就确信那些传闻是“对”。我去哈尔滨以后,才发觉我在上海时候了解外国方式的缺点。我在哈尔滨也体验过上海的传闻,但是我开始按自己的角度修改那些传闻:1,中国不是像日本那样的“管理化社会”,所以对客人来说不舒服,而对服务员来说很舒服;2,在外边不讲礼貌,但家里比日本人更讲礼貌;3,中国和日本,朋友的定义是不一样。在中国,一旦做朋友,他们之间很少像日本“友逹ともだち”那样的客气。

在上海的时候,我没有这样想法。我去哈尔滨,做服务员工作后,才开始想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这让我积极地研究自己的偏见。所有的人都带着偏见去外地。我认为有没有研究这些偏见的心情是了解当地的一个关键。有些日本人,在中国很长时间,也没有修改过自己的偏见。中国人里也应该有同样的例子。

来源:东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