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新闻》被控“串谋发布煽动刊物”案,周一(3 日)于区域法院踏入第 51 日审讯。控方早前指,流亡海外的前立法会议员罗冠聪信任《立场》才接受专访,辩方引用《明报》及《有线》报道指,两者比《立场》更早访问罗,若以控方标准来看,“罗冠聪信任《明报》程度,多过你《立场》好多啦”。钟沛权称,罗冠聪流亡后一直很谨慎,考虑了一段长时间,才决定接受《立场》访问。
针对控方质疑区家麟博客文章的用字,如“战狼”、“新冷战”没有事实基础。辩方引述报道指,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曾用“新冷战”一词;《明报》“笔阵”文章亦曾谈及“战狼式外交”。她续指,“区家麟用(新冷战)都可以话系执王毅口水尾㖞”,强调上述用词非区家麟自创,当时不少人会以此形容国际局势。案件周二(4 日)续审。
余若薇指仅就煽动意图提问
无意冒犯作者并致歉
控方代表为署理高级助理刑事检控专员伍淑娟、署理高级检控官徐倩姿;辩方代表为资深大律师余若薇、大律师管致行,案件由法官郭伟健审理。
辩方第 5 日覆问钟沛权,资深大律师余若薇甫开庭表示,上周提到 3 篇涉案初选候选人专访时,很多新兴网媒详细记录其提问及答案,例如引述她指邹家成没在访问中,清晰说明如何围堵中共。她称无意冒犯、贬低任何作者和受访者,“我有责任同你同法庭认真睇啲内容,点解要有煽动意图,用你个字系‘愿望单纯’”,并借此公开致歉,望有关人士谅解。
余续指,审讯至今 51 日,但外界有人“以为《立场》牵涉唔知几多十篇、百篇(文章)”,又指有大律师问及北爱抗争文章。她重申,本案只有 17 篇涉案文章,北爱抗争文章为钟沛权发现错误、即时下架的文章。
辩方指《明报》、《有线》
比《立场》更早访问罗冠聪
辩方围绕流亡海外的罗冠聪、梁颂恒及许智峯专访覆问。控方早前指,罗冠聪信任《立场》才受访;余引述《明报》在 2020 年 8 月及 10 月的报道〈【Emily】《时代》年度百人 罗冠聪入围票选〉、〈罗冠聪:海外港人更多空间游说 责任更大〉,当中提及“阿聪同 Emily 讲”、“他(罗冠聪)接受本报访问”,辩方指相比《立场》同年 12 月的罗冠聪专访,可见罗更早接受《明报》访问。
钟称,罗流亡后一直很谨慎,未能轻易访问他。余指,若以控方标准来看,“罗冠聪信任《明报》程度,多过你《立场》好多啦”;钟笑称不懂判断,但罗考虑了一段长时间,才决定是否接受《立场》访问。
余又引述罗冠聪 2020 年 12 月 FB 帖文,指罗因《有线新闻》“大地震”,呼吁“尽快 CUT《有线》”,并提及“离开香港后,《有线新闻》是我第一个答允进行访问的香港媒体”,即 2020 年 7 月专访,同样早于《立场》访问。
就控方质疑《立场》在新闻报道之余,还跟罗做访问,属“再一次宣传”。余引述《有线》2021 年 4 月访问,指片段见罗提及 2014 年无悔拒绝人大 831 方案时,记者加入以往新闻片段,询问做法是否寻常。钟称,《有线》根据受访者提及的事件,加入相关画面配合,又指设有字幕都是寻常做法。
钟称罗冠聪博客鼓励港人
质疑若文章有问题 警早行动
至于罗两篇博客文章〈在国安法下的新常态,我们应如何反抗和思考〉、〈在乱世中坚强:低谷、幽暗与希冀〉,钟称两者用意均鼓励港人。余指前者提及成立“非政治”化的组织,询问是什么意思;钟指,罗希望即使政治组织消失,民间自我组织的能力不可以瓦解。钟不认为文章煽动仇恨、危害国家安全,指罗知道港人失望、颓废,“畀啲正面想法鼓励大家﹐成篇文嘅效果系咁”。
余又指,警方下载的 587 篇文章当中,包括影评、解释电脑运作及“天竺鼠车车”,就如钟早前供称,警方搜证是“大包围”、“有理冇理”。钟补充,文章发布后未有接获投诉及批评,质疑以执法部门的资源、对议题的警觉,若发现文章有问题,“冇可能等待咁耐先采取行动”。他质疑,当中两篇文章于 2021 年 6 月下架,“超过我控罪嘅检控时限(6 个月),嗰半年冇收过任何讯息、丝毫都冇,话煽动仇恨、叛离,可能成为罪证”。
辩方指《信报》报道梁颂恒倡制裁
比《立场》内容“更上一层”
另外,控方指《立场》记者访问流亡海外的梁颂恒期间,为他自圆其说,并为他铺排愧疚、有承担的形象。辩方指《文汇报》、《成报》等均有报道梁流亡一事,《明报》同样提及梁离港的挣扎。钟补充指,报道焦点通常是政治人物的内心感受,而非政治主张。
针对控方指梁提出制裁等非法主张,《立场》不应报道。余引《信报》报道指,当中提及梁建议禁止内地银行使用 SWIFT(全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比你哋内容更上一层,你哋讲紧制裁人啫”。钟认为上述报道的内容大同小异,而其他传媒报道“今时今日都冇下到架”,质疑警方并非一早注意到文章,而是搜证过程“碰巧”看到。
控方指《立场》为许智峯“卖广告”
辩方指《星岛》曾刊罗冠聪 Patreon 截图
就涉案许智峯专访,控方指《立场》为其 Patreon “卖广告”。辩方指,内文列出许智峯被控告的罪行,《立场》亦有报道保安局局长邓炳强等人批评许潜逃的报道,又指《星岛》亦曾刊出罗冠聪 Patreon 截图。钟重申,会如实报道各方的说法,亦没必要美化许。
辩方引述《明报》附载许智峯声明全文的报道,钟表示此为正常新闻报道,许为受瞩目人物,全文刊载其声明可令读者更全面掌握资讯。
控方指区家麟提“新冷战”无事实基础
辩方引报道指“可以话系执王毅口水尾”
辩方另提到涉案区家麟的博客文章〈2020 香港新词〉,指控方质疑文章的“关键词语”,如“国安”、“战狼”等没有事实基础。余指,区家麟在文章开首称“2020 就是 1997,是真正回归”。她引述《信报》报道,当中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刘兆佳表示,中央欲透过制订《国安法》让香港“二次回归”。钟补充,当时有人认为 2020 年是真正回归,《国安法》下本港管治主导权回归至北京手中。
就文章提到“战狼自信满满”、“新冷战展开,香港是战场”,余引述《BBC 中文网》报道指,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明确提出“新冷战”说;《明报》“笔阵”文章亦曾谈及“战狼式外交”。她续指,“区家麟用(新冷战)都可以话系执王毅口水尾㖞”,强调上述用词非区家麟自创,当时不少人会以此形容国际局势。
控方指区以武器形容《国安》属污名化
辩方指中联办曾以“高悬利剑”形容
方又指控“‘国安’法律武器横空出世”的描述,污名化《国安法》。余表示,前运房局局长张炳良曾谈及政府须慎防《国安法》武器化,又指两任中联办主任张晓明、骆惠宁曾指《国安法》“高悬利剑”,以此强调“武器”一词并非负面。
而文中提及“‘ DQ ’常态化、方便快捷,人大常委一声律令,眼中钉顿失议席”,辩方引《HK01》报道指,政府可按人大决定“DQ”议员资格;港大法律系教授陈文敏指,政府可以此“尚方宝剑”处理政治“唔啱”的人。辩方认为,都可以证明区有关“常态化”、“眼中钉”的说法有事实基础。
文章续提到,教师教材不够政治正确、考题伤害民族感情都会被“DQ”,控方盘问时,问及教育界有何灾难。余呈上多篇报道,如国安处拟推匿名举报热线、教协干事忧“文革式批斗”及教育界红线满布等;钟同意有关报道能反映当时教育界的情况。
来源:法庭线